“高校+社区”双载体的公益服务路径探究

2024-01-20 05:15张圣荧
客联 2023年9期
关键词:资源整合高校社区

张圣荧

摘 要:本文以缘梦公益团队为例,探讨了“高校+社区”双载体的公益服务路径。通过深入分析高校与社区的资源整合、服务设计与实施、以及成效评估,揭示了这一模式在促进社区发展、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力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该模式能有效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公益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它也促进了高校与社区的双向互动,实现了共赢。为其他高校及公益团队开展社区服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社区;公益服务;缘梦公益团队;资源整合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高校作为教育、人才、科技三大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结合点,必须以有力的行动举措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扎实的实际成效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高校作为广大青年聚集的育人空间和人生价值观培育的“培养基”以及众多仁人志士展翅飞翔的“鸟巢”,为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已然成为高校育人的四大基本功能,而“服务社会”更是培养高校青年学子融入社会的有效渠道。高校服务社会模式是将社会服务与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相辅相成,是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服务社会内容和路径的新探索,以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缘梦公益团队为例,探讨了“高校+社区”双载体的公益服务路径,引导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教育表达方式,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实施路径探究

(一)“党团共建”:构建以党员和团员学生为主要团队成员的社区公益服务团队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鼓励师生深入一线参与基层治理共建,介入社区和乡村的社会场域,通过与基层社区、村落建立互动关系,为“五型社区”建设及“和美乡村”建设献言献策。高校师生结合自身所学的学科专业,投身于社区文化墙设计绘图、村容村貌整治清洁、社区养老服务、乡村务农帮扶、家风文化宣传、村规条例制定等公益服务。

緣梦公益团队以“公益缘梦,青春洋溢;心有梦,梦行动“为工作理念,以”心心之火,点燃梦想”为口号,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团队现已开启第十年的服务之路。近年来,在全国党建工作的引领和带动下,缘梦公益团队不断拓宽成员覆盖面,主要成员除本团队原有学生骨干力量之外,更是涵盖会计学院各基层学生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和党员、班级团支书等主力群体,已构建起“党团联动”的大学生校外社区公益服务团队,为在校学生党员及团员的培养和发展提供锻炼考察的平台。

(二)“校社联动”:开展“小记者培训公益班”和“智享乐-手机教程公益班”服务项目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高校学生群体将志愿服务意识和文化知识素养落实在为地方中、小学校“第二课堂”的义教志愿服务中,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建大学生义教团队,与地方学校(中、小学)建立结对帮扶,提供美术、绘画、音乐、体育等德育兴趣类公益课程。缘梦公益团队与当地社区(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张边社区融爱家庭服务中心)搭建“高校+社区”公益服务合作模式,公益服务始终把“为社区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总结,构想创新。经走访调研,发现当地居民以小孩和中老人为主,且社区及周边政府组织开展的周末公益活动较少。缘梦公益团队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周末课后时间,积极主动与张边社区融爱家庭服务中心面向社区小孩和中老年人开展社区公益共建项目--“小记者培训公益班”和“智享乐-手机教程公益班”。通过对项目成员招募、项目任务分解、成员培训与试讲、项目实施流程及项目调查改进的实施流程,确保高校与社区志愿服务联动成效最大化。

二、实施意义与价值

(一)深化“三全育人”新内涵

服务社会是高校职能之一。高校注重服务社会,有助于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借助社会场域和社会资源,鼓励高校学生深入社会开展服务活动,弥补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经历薄弱的弱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提供丰富的平台和资源。其二,高校注重服务社会工作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社会地位和学校知名度。缘梦公益团队结合服务理念,进一步将“进社会”活动着眼于社区公益服务,丰富“进社会”的活动形式,扩宽我校学生“进社会”的途径和平台。

(二)利用社区公益服务主阵地资源,发挥高校青年志愿力量

高校将公益志愿服务拓展到社会,需要得到社会各方资源的支持。以社区公益服务为例,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了解当地社区群众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根据当地的民生问题对症下药,借助当地社区的政府资源和宣传渠道,结合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人力资源丰富等服务优势和志愿者年轻气壮、精力充沛等自身的特长,因地适宜, (下转第64页)

(上接第62页) 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实用性强、覆盖面广、可长期推广的社区服务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促使高校青年志愿的力量得以充分发挥,在社区志愿服务主阵地中畅响青春之歌。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服务和奉献意识

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将思政课堂的空间迁移到社区、企业、田野,为青年学生成人成才提供展示的机会和空间,进一步加强了学生信仰和理想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人翁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创新精神的培育和专业技能的运用。

对大学生志愿者而言,参加志愿活动是奉献社会的直接表现。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工作,有机会为社会出力,尽一份公民责任和义务。二是丰富生活体验的最佳渠道。志愿者利用闲余时间,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和活动,既可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更可亲身体验社会的人和事,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三是提供学习的机会。志愿者在参与志愿工作过程中,能够培养自己的组织及领导能力,增强自信心及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技巧。

(四)营造和谐友好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对社会而言,志愿公益活动具有以下积极意义:一是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与文明,并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二是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志愿工作,提供了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关怀,减低彼此间的疏远感,以此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志愿公益正是鼓励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参与到服务社会的行列中来,借助个人的力量增强当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效能,提高群眾对生活人文环境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以一个高校为服务主体,面向地方学校、校企单位、社区村落三个场域为服务对象,将义教宏志帮扶、学科专业宣讲、基层治理共建三个领域为服务内容,以青年成长、产教互助、资源整合三个目标的实现为服务价值,促使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得到多种受益感悟。结合高校特点和社会主体需求,进而立足高校特点和社会主体的服务需求,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赋能社会服务的路径选择,形成具有可参考性、可持续性、可互动性的嵌入性服务社会模式。

打造以“高校+社区”模式大学生志愿公益服务团队,通过大学生“进社区”参与公益服务,逐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我价值和收获认同感,同时通过发挥高校青年对公益志愿活动的力量,丰富和深化社区为群众办实事的服务内涵,增强社区服务效能。在如何基于高校固有的文化专业资源、群体人力资源等优势的命题中,形成外生资源和赋能力量,并与服务对象的内生资源相契合,最终摸索及形成以促进内生力的发展为核心,动态发挥外生资源的服务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熊玉琴.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以广州工商学院缘梦公益团队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03):117-120.

[2]陈晓军,张征,赵丽梅.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融入“三全育人”格局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06):56-60.

[3]裴蓉.双减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融入社区家庭教育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5):124-126.

[4]黄泳茵.“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志愿服务发挥实践育人作用的多元探究[J].文教资料,2023(14):106-109.

[5]金菲.高校学生志愿服务获得感的生成逻辑与提升路径[J].大学,2023(19):82-85.

[6]卓方怡.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天津高校的实证调研[J].黑龙江科学,2023,14(09):74-77.

猜你喜欢
资源整合高校社区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社区大作战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3D打印社区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