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对当代翻译的指导意义

2024-01-20 06:23喻立
校园英语·月末 2023年6期

摘 要:释道安,我国古代著名高僧、佛学家、翻译家,于公元383年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着重对佛经翻译的语序、文质以及详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佛经翻译的三种不容易,对后世的佛经翻译产生了重要影响。“五失本、三不易”是我国古代译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尝试从“一失本”“二失本”“三不易”三个方面解读道安翻译思想的深刻内涵,提出“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的价值绝不仅限于佛经翻译,对当代译者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

作者简介:喻立,首都师范大学。

释道安,生于312年,卒于385年,常山郡扶柳县人,是我国东晋、前秦时期著名高僧、佛学家以及翻译家。道安自幼博闻强识,熟读精通《诗》《书》等儒家典籍,一生著作颇丰,促进佛学与儒学的融合,致力于佛教本土化,是魏晋佛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公元383年,道安在自己创作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道安在“五失本”中详细论述了将梵文佛经翻译为汉文的过程中出现的翻译现象,他认为在五种情况下汉译经典会丧失梵本本来的面貌并解释了原因;在“三不易”中,道安又从社会时代、读者受众以及译者方面谈到了三种情况下佛经翻译的不容易。

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思想对于我国古代佛经翻译具有深远影响,是中国传统译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了许多著名翻译学者的推崇。例如,隋朝著名高僧释彦琮在其所著的《辩证论》中就引用了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彦琮认为其“详梵典之难易,铨译人之得失,可谓洞入幽微,能究深隐”。此外,现代著名学者钱钟书也对道安的翻译思想评价极高。他坦言,“论‘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由此可见“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在我国古代翻译史中的重要地位。

笔者认为,道安的翻译思想虽然针对的是将梵文佛经翻译为汉文,但其中蕴含的却是对于两种完全不同语言所具有的不同特点的深刻思考,探究了如何基于语言特点和不同文化进行恰当的翻译。因此,“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的价值绝不仅限于佛经翻译的层面,而是对任何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笔者将在下文重点从“一失本”“二失本”以及“三不易”三个方面探讨道安翻译思想对当代翻译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在“一失本”中,道安阐释的是梵文和汉文各自不同的语序和语法特点。梵文句法均为倒装语序,在翻译成汉文时,要遵循汉文的语序语法特点,将倒装语序变为顺装语序,从而让汉文读者容易接受,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会让梵文本来的语序语法特点消失,这就是第一个有失原文的地方。

道安在“一失本”中谈及了不同语言具有不同语序的语法特点。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这一语言现象就普遍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而这就需要译者在英汉翻译时遵守英汉不同的语序特点,切不可不加任何处理地进行生硬直译。英语和汉语句子的语序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描述一件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时,英语句子通常将最后的结果放在前面,条件放在后面;而汉语句子则习惯先呈现条件,再说明最后的结果。这样不同的语序特点使译者在翻译时需要遵循目标语言的语序。

例:Closed-off management should be lifted promptly for high-risk areas where no new infections are reported for five days in a row.

译:对于连续五天没有报告新增感染病例的高风险地区,应立即解除封闭管理。

该译例的英文原文及译文就能生动地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语序特点。英文原句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事件最终的结果,即“立即解除封闭管理”,在这之后,解除封闭管理的条件才呈现在我们面前,即“连续五天没有报告新增感染病例”。该译例原句充分体现了英文句子“先出结果、再出条件”的语序特点。译者在翻译时,如果不对原句语序进行符合汉语语序的处理,势必会导致译文生硬僵化,不符合汉语的语序特点。因此,译者应将英文原句中最后的条件提前翻译,先摆出条件,再说明最后的结果,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语序特点,从而保证译文的通顺流畅。除此之外,英汉语序的差异和不同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描述时间、地点的顺序等,这些不同的语序需要译者在翻译时特别留意。

二、“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在“二失本”中,道安提到了梵文和汉文不同的行文特点:梵文语言质朴,而汉文则辞藻华丽、工于文采。因此为了使译本能够流通,在翻译时不得不对文字加以修饰,使其符合汉人好文的习惯,而对译文的修饰则使译文失去了梵文原文质朴的特点,这就是第二个有失原文的地方。

相比于“一失本”道安认为应当以符合目的语的语序进行翻译,做到“失本”,对于“二失本”道安的態度则要谨慎许多,并没有明确表态汉文译文是应当坚持梵文原文语言质朴的特点,“不失本”,还是应该符合汉文辞藻华丽的特点,“失本”。道安的“二失本”只是陈述了当时为了使汉文译本更好地传播,在翻译梵文佛经的过程中,对译文辞藻进行了修饰这一现象。

实际上,道安“二失本”提到的问题本身就是翻译中两难的问题,直至今日也争论不休。译文保持梵文原文质朴的语言特点,就是以原文为中心进行翻译,在翻译时将原文放在更重要的地位;而对译文辞藻进行修饰,就是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向读者靠拢,在翻译时将译文读者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两种翻译方法都没有错误,不同之处就在于翻译是以原文为中心还是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因此,笔者认为道安的“二失本”对于当代译者的翻译也颇具指导意义,译者在动手翻译前,应当先确定自己翻译所服务的对象以及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想要更好地展现原文的风格特点,还是想让译文读者更容易接受,不同的目的往往也决定了译文是否“失本”以及“失本”的程度。

例如,在《红楼梦》第十四回中,北静王见到贾宝玉丰神俊朗,向宝玉的父亲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将这句话译为“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则将其译为“the young phoenix was worthy of his sire.”。对比两位大家的译文,我们会发现差别就在对于“龙驹凤雏”这一极具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成语的处理。杨宪益先生把“龙驹凤雏”译为“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将“龙”和“凤”的意象都完整保留下来,做到了对原文风格和语言特点的完美呈现,可谓“不失本”。可见杨先生在处理这句话时将中文原文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希望通过忠实地呈现原文的风格和文化特征对外输出中国传统文化,吸引外国读者主动靠近中文原文,积极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在这里,“不失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异化翻译策略。而霍克斯的翻译则对“龙驹凤雏”中的“龙”选择了不译,只翻译出了“凤”这一意象。从这一点来看,霍克斯的翻译可谓“失本”,因为并没有做到对原文内容和风格的忠实传达。但是我們能因此就简单否定霍克斯的译本吗?显然不能,因为霍克斯是站在译本所面向的外国读者的角度来进行的处理。在中西方文化中,“凤”都具有很好的寓意,象征着祥瑞富贵。而“龙”则不然,在中国文化中,“龙”的寓意基本与“凤”相似且两者经常共同出现;而在西方文化中,“龙”的寓意却大相径庭,代表着邪恶、恶毒和残忍,是暴力和狠毒的化身,霍克斯正是考虑到如果不做任何处理,只进行对应的翻译,这样虽然做到了“不失本”,却极有可能引起西方读者的误解和反感,无法向读者传达北静王对贾宝玉的高度赞美,反而会适得其反,妨碍西方读者对原文内容的正确理解。因此,霍克斯在翻译时选择了舍弃“龙”这一意象,不进行翻译,只翻译中西方共通的“凤”。这样处理虽然确实“失本”,但是毫无疑问能够帮助西方读者正确理解和感受原文所传达的情感,所以霍克斯的“失本”处理也没有任何问题,他把西方读者放在了更重要的地位,为读者更好地服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归化翻译策略。

由这个简单的翻译实例可见,道安的“二失本”对今天的翻译实践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翻译时到底是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以原文为中心;还是尽量靠近读者,站在读者的角度,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这正是“二失本”的精髓所在,同时也是今天每一个负责任的译者在开始自己的翻译工作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翻译目的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译者“失本”还是“不失本”的选择,继而从更大程度上影响译本的成功与否。

三、“三不易”——时代因素、读者因素、译者因素

道安的“三不易”论述了佛经翻译的三个“不容易”,首先佛经是依据当时的时代所著作的,而现今时代已变,风俗与旧日不同,这就不得不在翻译时改变古时的风俗来适应当今的风俗,颇不容易;其次,翻译要把千年之前贤者大能的思想顺利传达给凡人,颇不容易;最后,佛经是千年前由阿难、迦叶等大智慧者精心编纂结集而成,而现在则要由我等凡夫俗子来传译,颇不容易。

道安的“三不易”所阐述的三种不容易情况虽然针对的对象是佛经翻译,但是其蕴含的深刻内涵却直指翻译的难点,我们可以将这三种情况提炼概括,迁移到当代翻译的层面,使其成为译者进行翻译时的重要指导。

“一不易”中提到的翻译难点在于时代的不同所导致的风俗不同,强调译者在翻译时要“适今时”,这充分体现了翻译具有时代性。“一不易”提醒我们,作为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文本的时代性,积极思考文本中包含的过去时代的风俗文化是否能为当今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对于不易接受的风俗文化,译者在确保翻译准确性的同时应当做到“使古俗适合今时”。

“二不易”中提到的翻译难点在于读者因素,即译者要尽己所能将翻译文本的内容和思想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读者。这就要求当代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译文受众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程度。“二不易”提醒我们,译者在翻译文本时,应该首先考虑译文读者主要包含哪些人群,具有怎样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从而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三不易”中提到的翻译难点则在于译者因素,即译者在进行翻译之前,自己首先要准确把握翻译文本的内容和思想。“三不易”提醒我们,如果译者本身就对翻译文本的内容模棱两可、一知半解,那后面的翻译不仅毫无用处,还会误人子弟。

四、结语

本文着重从“一失本”“二失本”以及“三不易”三个方面解读了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并论证了其对当代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在“一失本”中,道安阐述了梵文和汉文具有不同语序特点,翻译时应当“使梵从汉”,做到“失本”。这提醒当代译者在翻译时务必要注意不同语言的语法语序特点,顺应目的语的语序语法习惯,保障译文的文通字顺。

在“二失本”中,道安指出梵文质朴而汉文华丽的不同文体特点,汉文译本之所以辞藻华丽,是因为汉人喜文,便于译本在汉人中传播流通。这提醒当代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可以先确定自己翻译的最终目的,如果是为了保持原文的特点,那么翻译时应当以原文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的文体特点,做到“原文质朴则译文质朴,原文华丽则译文华丽”;如果是为了让译本更好地为读者所接受,那么译者则可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使译文更好地向读者靠拢。

在“三不易”中,道安提出了佛经翻译不容易的三种情况,对这三种情况进行提炼概括,可以得到影响翻译质量的三个重要因素——时代因素、读者因素、译者因素。时代因素指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风俗文化,译者翻译时应做到“使古俗适合今时”;读者因素指不同读者群体的知识储备和理解程度不同,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的读者,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译者因素指译者在翻译文本前,务必要做到自身已经对文本内容和思想了然于胸,切忌一知半解就仓促翻译,误人子弟。

由此可见,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的价值绝不仅限于佛经翻译层面,其中包含的对于语法语序、文质、时代、读者、译者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对当代译者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是我国传统译论的重要瑰宝,非常值得当代译者认真研读思考并以此来指导自身的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