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高校德育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作者:陈建伟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39-8210-3出版时间:2021 年12 月定价:60 元
创新教育视角下,高校德育的发展策略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由陈建伟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校德育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一书,从高校德育的地位、特点、基础、发展历史及发展成果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了高校德育的传承与创新,强调了德育工作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该书深入剖析了高校德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制约因素,阐述了创新教育引导高校德育的发展方向,针对高校德育在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原则和基本路径进行了详细叙述。笔者基于吉林省教育厅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120230011)及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五育融合”育人体系建设研究》(编号:GH22395)的研究,结合书中针对高校德育的传承与创新所提出的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发挥现代教育的技术功能、开发生活化的教育渠道等相关方法可知,在创新教育视角下,高校需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来构建德育实践平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开展针对性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内化德育的相关内容,实现道德品质向道德人格的转化。
首先,课堂教学是开展高校德育最主要的渠道和载体之一。高校需结合现代教育的需求,对课程、课堂进行创新和改革,将德育内容和方法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的熏陶和影响。例如,在文学类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文学作品或艺术欣赏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观赏艺术作品,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借助著名的文学作品和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时,要避免选择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高校德育课程需尝试引入演讲式教学、辩论式教学或讨论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例如,辩论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来促进其思辨和批判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方式。在德育课堂中,教师可提供一个有争议性的社会热点话题,让学生分成不同的队伍,通过辩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反驳对方的观点,以此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和辩证思维。
其次,实践是德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可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拓宽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渠道。一方面,高校可积极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公益机构等社会组织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等实践项目,能够加深学生对社会问题和社会责任的认识。其次,高校可组织社会调研、公益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培养其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高校还可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社会创业等社会实践竞赛和项目,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精神,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的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最后,在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可充分发挥媒体和技术平台的优势开展德育工作。一方面,高校可建立校园媒体中心或德育传媒中心,以负责统筹校内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校网等媒体渠道宣传和推广德育理念、德育活动和德育成果,向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并提供一系列德育教育的资源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增强学生对德育的认知和参与度。其次,高校可与社会媒体平台合作,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工具建立德育互动平台,积极拓展德育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将德育理念和实践推送到更广泛的群体中,引导其关注社会和参与德育事业;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道德观点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此外,高校还可通过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德育方案并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高校德育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一书全面阐述了当今时代高校开展德育工作在内容、方法和途径上的创新点,突出了高校德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即希望学生能够自觉内化德育的理念和要求,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实现的能力。为此,高校需合理利用课堂教育这一渠道,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育当中,并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着手,使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同时,高校还需要借助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专业的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掘和发展自己的潜质,不断积累经验,形成高尚的人格与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