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英
(南通市海门区通源小学,江苏 南通 226000)
新时期,教育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三观的塑造。小学阶段,开展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理念,深度剖析学生道德品质,发挥教师的引领性作用,创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育人氛围,不断提高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背景下,德育目标是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目标的设定能反映教育发展趋势,彰显师生对德育工作的需求。同时,德育目标也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出发点,能检验德育工作的实效。人本管理需要以人为核心,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心智发展特点,制定德育目标。
教师要从立德树人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德育目标制定科学、合理,梳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严格按照国家德育方针和要求,从学校教育需求出发,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德育目标。小学阶段,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年龄跨度较大,无论是心理特点还是生理特点都有显著区别,因此,德育目标制定要体现出层次性。
刚刚步入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掌控自身情绪,适应学校生活。低年级学生可从尊敬师长、热爱校园、讲礼貌、团结集体、讲卫生等方面确定德育目标,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中年级学生处于品质形成关键期,学生集体意识和荣誉感相对较强,兴趣爱好也极为广泛。此阶段学生善于模仿,自我控制能力略有不足,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在德育目标制定过程中,可以参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相关要求,组织丰富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营造优良班风,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感。进入高年级,学生的思想和身心快速发展,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同时,学生自我意识也快速发展,竞争意识、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然而辨别是非、自我约束等能力不足,在德育目标制定方面,可以围绕热爱集体、热爱祖国、遵守公德等品德素养,让学生成为乐于助人的有为少年。
以人为本理念下,德育工作开展要彰显学生主体地位,避免使用简单的说教,也不能用指令要求学生,这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应尽可能使用阐释性语言。
例如:A、B 两名学生没有及时完成作业。A 学生平时成绩较好,B 生成绩较差,教师对事情的处理存在差别,罚B 生抄写,B 生存在疑问:“是否因为A 生学习成绩好就免于责罚?”针对此情况,教师应及时做出解释,A 生虽然没有完成作业,但他及时跟老师说明情况,解释原因,并将作业补上,保证以后不再出现同类错误;B 生不但没有及时向老师解释原因,还编造理由欺骗老师,后续也没有将作业补上,所以老师对他给予惩罚。
通过该案例可以看出,该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并未对学生不正确的态度进行说教或训斥,取而代之的是说明原因,将学生和自身视为平等地位,向学生解释这样处理的原因。学生对自身问题有了清楚认识,并明确教师的差别对待无关成绩后,也能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其他学生会通过教师的教育受到启示,不断纠正自身言行。如果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没有细心解释,粗暴应对,学生行为改变的初衷只是畏惧教师的权威,内心思想未能得到真正改变,德育效果会大打折扣。要让德育润物无声地走进学生内心,触动其心灵,让学生树立起主动改变的观念,以人为本,注重引领,德育的有效性才能真正落实。
教师的榜样作用能引领学生行为。教师在学生心中地位较高,小学生常模仿教师的行为,因此,德育管理要求教师做好榜样示范,同时可通过教学,引入榜样的力量,提高德育质量。无论是历史伟人还是革命英雄,或是先进模范都可以作为榜样教育资源。德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榜样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还不完善。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主体,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带领学生阅读英雄故事,播放电影、纪录片、动画片等形式,让学生印象深刻,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思想。通过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学生观看完视频素材后,对榜样人物的事迹和形象记忆深刻,树立了崇拜伟人、学习先进人物的思想”。
德育工作开展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榜样人物。比如:语文教师博古通今,引领学生以语文教师为榜样,积极参与读书活动;某名学生字写得很工整,待人有礼貌,又是运动达人,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人物。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他们更愿意选择身边熟悉的人作为榜样,特别是学生喜爱的教师,行为举止对学生思想会产生重要影响。在育人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发展出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榜样人物,为其树立德育典范,用自身的素质和优秀的品质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其对自我的要求,逐渐提高品德素养。
传统德育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但因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不能及时关注到每位学生的情况,德育评价大多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和考试成绩。事实上,分数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但不能反映其思想道德水平,这类评价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教师应将自身和学生置于平等地位,与学生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人为本,倡导师生间平等互动、相互尊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运用赏识教育,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找到其身上的闪光点,利用积极语言评价学生言行。在每学期综合评价方面,教师要运用丰富的评价用语,从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综合表现出发,为其提出激励性建议。比如:“你是一个自理能力强、学习踏实的学生,老师希望你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勇敢表达自己。”评语中不仅有鼓励,还包含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希望其转变学习行为,在课堂上更加活跃。教师没有通过指令性语言规范学生言行,取而代之的是激励语言,学生更容易接受。
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有双重身份,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以往学校德育工作注重教师工作业绩和学生成绩,并以此作为标准,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表现,导致德育评价片面化。评价方式的公允性不足,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德育工作评价应将师德、师风等评价作为重要标准,强化教师队伍纪律建设,明确教师对学生关心、对课堂教学多方面的需求,用公平、公正的教育方式,激发教师内在动力。同时,鼓励学生对教师展开理性评价,将师生置于平等地位,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在德育评价工作方面,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评价作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尊重其主体地位。评价过程要丰富评价主体,将学生至于平等地位。教师、学生评价相互结合,让评价结果更为真实、客观。学生在自我评价阶段,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身优点,正确认识自我,找到努力方向。评价阶段,可以运用德育评价表,采取“星级”评价机制,围绕学生文明守纪、勤奋学习、尊敬师长、体育健康、学习态度等进行全方位测评。小学生拥有极强的好胜心,同伴互评中,如果自己获得的星星少,就会朝同伴的方向努力。教师要利用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其道德自律素养。
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组织丰富的德育活动。德育活动属于重要德育内容之一,德育活动可以将教育内容具体化,实现德育目标。同时,德育活动的组织还能培养学生品质,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工作要按照上级文件要求进行组织,开展对应的活动。在活动设计阶段,要应用以人为本理念,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制订德育计划。
学校组织德育活动时,应从学生生活角度出发,结合学生实际需求,让学生了解活动内容和目的,通过实践优化德育工作,让德育理念转化为学生行为。为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学校方面要组织各类主题德育活动。例如:围绕学生的“理想人格”主题,组织学生假期拜访道德模范,与行业标兵进行沟通,追寻其奋力向前的足迹;围绕“关爱生命”主题,组织种植、饲养活动,让学生树立敬畏生命和关心生命的意识;围绕“关心他人”主题,组织学生关心他人,参与捐款献爱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播撒爱的种子;围绕“家政自立”主题组织德育活动,要求学生每日完成一件家务,坚持21 天,养成做力所能及事情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在做家务过程中,感受父母对家庭的付出。
德育活动组织阶段要以人为本,考虑学生道德成长需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活动场景。学校要合理制订活动计划,划分年级和时间段分别实施,鼓励学生参与。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运动会,选择擅长的项目,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还可鼓励学生参与啦啦队,为他人提供支持,培养其集体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和向上向善、热爱运动的精神。
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及以人为本理念的运用需要家庭、社会等主体的支持。实施多主体合力育人,寻找学生德育能力成长的出发点,挖掘学生潜能,与之进行良性互动,携手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首先,强化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家长行为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素养,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可以辅助学校德育管理。教师要和家长加强沟通,引入家长的力量,转变其对家庭教育方面的认识,在互相理解的前提下共同合作,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比如:学校发挥主体作用,为家长提供教育指导,以专家讲座、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活动为载体,向家长普及儿童心理学和法制教育知识;设置家长开放日、利用线上交流等方式拓宽家校沟通途径,让家长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其次,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学校与周边部门进行合作,打造德育社区,和社区形成联动,组织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进校园活动,彰显德育的地域特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打造德育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公共文化设施的育人作用,为学生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加强网络管理,严厉打击对未成年人成长有害的信息,包括网络信息、图书信息等,构建全员参与的监督机制,将社会力量引入德育工作中,营造文明环境,推动立德树人工作。
最后,强化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家长要积极学习育儿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眼界。比如:到社区参与义工活动,与学生交流生活现象,使其了解社会生活百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德育工作体系中,家、校、社主体作用不同,构建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发挥主体的育人优势,才能真正提高德育工作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人本思想的应用需要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制定德育目标,根据学情选择德育工作方法,以身为本优化德育评价,为学生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强其学习体验。此外,还可通过育人主体间的联合,建立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有效落实人本管理,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