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区的实践总结与路径探析

2024-01-18 17:10潘青张健黄继衡
村委主任 2023年11期
关键词:张家港中国式现代化县域

潘青 张健 黄继衡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是恢弘独特的理论创新,也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县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张家港市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先行区,其探索历程、经验总结、实践分析、路径探析,对县域现代化发展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张家港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1-0016-04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7;D67     文章标识码:A

从历史发展来看,现代化进程最早发轫于18世纪的英国等西欧国家,随后扩展至北美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成为世界各国纷纷追逐的潮流。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既受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影响,更缘于根植中华大地的孕育生长。

现代化是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又不尽相同,现代化的模式不应该定于一尊,更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持以宽广的视野考察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又深深根植于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既有世界现代化的共性特征,更有贴合国情实际的鲜明特色。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县域活,全盘活”[1]。江苏要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实现良好开局,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张家港作为全国百强县前三甲,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必然要肩负起县域现代化示范引领的使命责任,以责无旁贷的担当意识、奋发有为的精神姿态、家国天下的胸襟气概,奋力谱写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的精彩篇章。

1   历史回眸:张家港县域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历程

1.1   沙洲初興

1962年建县开始,沙洲县结合苏南“边角料”的发展实际,本着“奋起直追”的奋斗精神,几届领导班子、几代沙洲人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工业建设”的工农共进互促之路。沙洲县通过开展系统性的水土治理,优化农田建设,全力发展农业生产,涌现出了以塘桥公社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生产典型。1963年,沙洲县还专门制定了《沙洲县1963-1972年发展农副业生产规划》,连续多年成为江苏省的粮食高产县。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沙洲县还大力发展社队工业,鼓励全民工业企业和县属集体产业的发展。1971年,沙洲县明确提出“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发展方针,在县委“三就地、四服务、四不争”方针的指导下,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截至1978年,沙洲县社队工业企业达到1 493家,其中包括现今的沙钢集团、永钢集团等知名企业,1978年沙洲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4亿,基本达到了江苏省的平均水平,完成了县域发展的初兴。

1.2   港城崛起

沙洲县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聚精会神想富,理直气壮抓钱”[2]的口号,主动对接周边大中城市优质产业、人才资源,各类工业产业蓬勃发展,截至1985年,沙洲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81亿元,在江苏省64个县中排位第5。1986年,沙洲县撤县建市,在原有发展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方针,寻求“工业+港口+城市”的联动发展。进入90年代,张家港抢抓机遇,把握改革开放历史契机,提出了著名的“三超一争”奋斗目标,企业集团重组、保税区园区建设、城区规划发展、卫生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有序推进,张家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文明建设两大显著成绩,截至2005年, 张家港率先达到江苏省定小康社会指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5亿元。

1.3   走在现代化发展前列

自2012年开始,张家港依托国家文件精神和《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先后制定出《张家港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张家港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推进工作方案》《张家港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责任分解表》等政策文件,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设定聚焦转型、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文明引领四大发展路径,全力打造“创新转型的实力之城、包容并蓄的活力之城、一体融合的协调之城、文明善治的典范之城、美丽和谐的宜居之城、共建共享的幸福之城”。张家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紧抓时代机遇,走在了县域现代化发展的前列。

2   经验总结:张家港县域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分析

2.1   精神塑造提供张家港发展的思想支撑

2.1.1   杨舍精神聚力量

精神力量是指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心理状态中产生的自信、自立、自强的激情和活力,以及自控、自律、自觉的意志和毅力,张家港的蝶变发展同样离不开精神的力量。改革开放之初,如何抢抓发展机遇,摆脱沙洲县在苏南各县中的落后地位是沙洲县政府领导班子重点思考的内容。时任杨舍镇党委书记秦振华带领全体干部群众先从环境卫生整治入手,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条件下,另辟蹊径,下好了城市卫生文明的先手棋。与此同时,狠抓实体产业振兴,初步构建起涵盖纺织、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的产业布局。张家港人一致认为最初的“杨舍精神”就是张家港初期发展的精神力量,张家港用发展的实践诠释“杨舍精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公仆精神;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扶正祛邪、敢于碰硬的无畏精神;雷厉风行、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表率精神;自加压力、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在此精神的指引下,1988年,撤县建市刚刚第二年的张家港市便拿下苏州市乡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名。

2.1.2   张家港精神谱新篇

张家港发展的实践表明,当一座城市有了精神,这个城市也就有了发展之基、力量之源。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张家港市委一致认为,只有思想先行,经济才能腾飞,只有振奋精神,才能解放思想,张家港市委在“杨舍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升华形成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3]的16字“张家港精神”:团结奋进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优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团结拼搏是基础,负重奋进是要求,自加压力是动力,敢于争先是目标。张家港精神成为了张家港城市发展的精神之源,也成为了根植于每个张家港人内心的精神基因。在张家港精神指引下,张扬公路全线贯通、内河港保税区抢建成功、沙钢集团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永联村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全国文明城市成为金字招牌。

2.1.3   中国精神领航向

精神与时代和实践交互融合,随着实践的推进而不断丰富完善,张家港精神也需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需要与中国精神高度契合。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态文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两个文明的协调等重大时代命题为新时代的张家港指明了前进方向。沪苏同城化、高铁新城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海绵城市建设、江海交汇第一湾、绿色珍珠双山岛、最具幸福感城市、小康社会范例城市、民生实事微工程,张家港在中国精神的指引下,正在成长为“创新转型的实力之城、包容并蓄的活力之城、一体融合的协调之城、文明善治的典范之城、美丽和谐的宜居之城、共建共享的幸福之城。”[4]

2.2   经济强市奠定张家港发展的坚实基础

2.2.1   创经济发展速度

如何在一个被称为苏南边角料的县域城市完成由解决温饱到率先实现小康,进而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弯道超车、历史跨越,张家港用实践证明必须要有贴合实际的发展路径、凝心聚力的集体协作、负重奋进的实干精神。张家港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实现了从农到工、由内转外、从量到质的转变。从1986年撤县建市至2022年,张家港地区生产总值由原来的14.37亿元提升至3 302.4亿元,工业总产值由原来的40.29亿元提升至5 928.14亿元[5]。

2.2.2   促产业结构优化

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产业布局,如何克服县域经济传统产业占比大、经营主体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抗风险能力弱等系列问题,张家港实践证明必须要结合宏观经济发展形式,不断调整优化经济布局,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在张家港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不断促进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化、区域协同化、全球融合化具有重要意义。从各区镇产业群的构建到《关于张家港市实施民营经济新一轮腾飞计划的意见》出台,从张家港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到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到融入长三角“朋友圈”,张家港顺利完成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一个涵盖新材料、智能装备、高端纺织、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行业领域,内外联动、区域协同的张家港业已形成。

2.2.3   锚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面临经济新常态,如何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张家港发展的自我突破,成为张家港又一次需要面对的问题。锚定高质量发展,持续改革创新成为了问题的答案。《张家港市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1-2023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张家港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方案的通知》等文件陆续出台实施,截至2021年,张家港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9%,信息技术应用类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50.8亿元[5]。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张家港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全面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招才引智支撑高质量发展、以现代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路径。

2.3   以人为本造就张家港发展的和谐文明

2.3.1   民生為本促进人的身心和谐

对标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发展目标,让老百姓富起来,解决民生实际问题,搭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张家港交出了一份县域幸福生活的答卷。在《关于张家港市聚焦富民促进创新创业创富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十四五”高质量就业促进规划》等政策文件引领下,截至2021年,张家港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 101元(同期全国35 128元),人均消费支出38 644元(同期全国24 100元)[5]。张家港坚持民生无小事,高度强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严格贯彻资源下沉、病有所医,全面实现社保一体、应保尽保,切实做到老有颐养、幼有所护,探索实践幸福家园、共治共享。张家港不仅做好自身的民生文章,还积极响应国家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原则,张家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2.3.2   城乡融合促进人与社会和谐

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始终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问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张家港自发展初期就十分重视城乡关系的协同,通过四轮总体规划的修编,张家港形成了能级有别、梯度辐射、城乡一体的体系布局。在城镇建设方面,张家港探索出了“发展新市镇、繁荣新街道、建设新社区”“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新社区集中”的发展思路。张家港坚持城镇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整体统筹谋划,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融合空间布局,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城乡融合发展呈现出的社会和谐景象已经成为张家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2.3.3   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身和谐

张家港是全国率先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市”的县域城市,制定了全国首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张家港已经构建起了涵盖生态环境问责机制、生态破坏补偿机制、全民参与监管机制在内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张家港全力打好三大保卫战,验收生态保护红线,提升城乡园林绿量,推进生态修复再造,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打造了以暨阳湖、凤凰山、双山岛、张家港湾等为代表的生态文明品牌,斩获了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首批国家生态城市、江苏唯一中国生态文明奖等荣誉,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交互。

3   现实之思:张家港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县域样本

3.1   张家港市现代化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张家港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始终聚焦群众的幸福生活追求,始终增进民生福祉,始终尊重民权民主都是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直接体现。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资源均等化、高等教育属地化发展、一网式一站式医疗服务、亲情养老院、网格化社会治理、村民议事会、法治文化月等民生工作,扎根张家港民情实际,彰显出很强的实践创新性,张家港的群众在见证张家港城乡现代化变迁的同时,更是直接参与到了张家港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实践中,直接感受到了张家港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实惠。张家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县域样本,高度契合、印证、践行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3.2   张家港市现代化发展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充分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没有物质文明的充分发展,现代化就会缺少根基,没有精神文明的充分发展,现代化就会缺少灵魂。

张家港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看重的不仅是“港口张家港”“高铁张家港”“智慧张家港”“创新张家港”,也看重“文明张家港”“生态张家港”“书香张家港”“幸福张家港”“温润张家港”[6],张家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县域样本,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3.3   张家港市现代化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张家港没有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而是选择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文明理念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人财物的充分投入,制度化的体系设计,政绩考核的指标压力,全民参与的普及宣传,让张家港成为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领跑者。“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市”“生态文明建设特别贡献奖”“中国生态文明奖”,众多的荣誉正是对张家港生态文明建设的充分肯定,张家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县域样本,以其良好的生态文明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4   未来之路:张家港县域现代化未来发展的路径探析

4.1   注重科技、人才、创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时代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创新是动力。张家港的现代化建设要以国家创新型县市为引领,在产业维度,扎实推进“制造强市”,秉持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原则,着力推进产业能级高端化、产业链条现代化,构建以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人才维度,持续推进“招才引智”,优化整合企业、高校、研究院所人才资源,提升创新人才密度,采取稀缺人才引进和自有人才培育相结合的方法,优化人才服務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在区域维度,要充分发挥高铁新城、一小时交通圈通勤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打通张家港发展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通道。借助科技、人才创新,张家港必将成为全国县域改革创新先行区、协同合作样板区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4.2   突出个性、亮点、优势,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张家港的现代化建设要保持其工业强市的底色,突出其港口兴市的特色,彰显其文明城市的亮色,通过贯彻上级部署和自主探索创新相结合、狠抓落实和先行先试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连”[6]对接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起“上下联动、人人尽责、高效协同”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构建起“守正创新、汇聚民心、团结奋进”的现代化文化体系;构建起“城乡协调、宜居宜业、公平普惠”的现代化社会体系,走出一条具有张家港个性、突出张家港亮点、彰显张家港优势的县域现代化特色发展之路。

4.3   强化转型、绿色、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五大文明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县域现代化的实现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未来,张家港的现代化建设要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协同,通过培育和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借助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持续深化产业转型升级。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促进绿色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形成,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县域城市样板。要继续因循城乡一盘棋谋划,促进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一体化发展水平,为张家港县域现代化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5   结束语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现代化发展关乎国家发展大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发展经验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张家港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又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升华,张家港县域现代化经验总结与路径选择,对于探索中国式县域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商志晓,梁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由来与发展进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5):1-13.

[2]张家港课题组.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张家港[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

[3]中共苏州市委组织部.中共苏州市委党校.再燃激情-苏州“三大法宝”读本[M].苏州:古无轩出版社,2020.

[4]李仲勋,徐瑞雅.张家港建设“六座城”踏上新征程[N]. 新华日报,2021-08-19(1).

[5]中国共产党张家港市委员会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张家港年鉴(2021)[M].北京:方志出版社,2021.

[6]宗志鹏.张家港:产业集群建设铿锵起步[N].新华日报,2022-01-21(26).

猜你喜欢
张家港中国式现代化县域
张家港高校侨务工作联盟:发挥地方发展智库作用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张家港经开区统筹推进安全与发展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张家港开展千名侨界人士看港城系列活动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