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锦,李战军,陈业佳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人才强国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持续转型升级,全社会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倍增。培养大批适应科学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的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期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中获得人才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共识。双创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入大众视野,其中,开展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对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彰显院校特色发挥了突出作用。与此同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关键期,教育部、财政部于2019 年4 月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强调追求高质量和特色化发展是“双高计划”的重要目标,这与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高职院校通过建设优质的专创融合课程,不仅能提升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也会造就大批极具专业特色的课程,服务其高质量特色化发展。因此,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课程载体,专创融合课程是我国“双高”建设所应遵循的课程选择,是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的基本课程模式。[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但是“两高一低”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自然资源的透支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低效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国家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依靠创新发展。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国策,产业、行业、企业在科技创新引领下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专业,更要善于创新,勇于攻坚克难,突破现有技术难题。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需要侧重专业创新、专业创业的能力培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职业教育备受关注,正面临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2019 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文件,凸显了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深化了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共识。“双高计划”的启动正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战略的重要举措,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双高计划”中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2]。完成这一目标对作为教学基本单位的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专业课建设中开展专创融合改革实践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重要切入点。由于专创融合课程天然地体现着高职院校坚持面向真实市场、服务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办学方向,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等类型教育特色,同时对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完成“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双高计划”改革发展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做好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与完成“双高计划”的任务和使命高度统一且同向而行,是落实职业教育改革政策的必要举措。
创新是为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业是为了创造社会价值,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会学生创办企业,还应包括在职业、专业、行业等范畴的广义的“创新创业”,以创新创业的精神、态度、方式来开展社会实践,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才是双创教育的应有之义。专业课是专业素养养成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最重要“土壤”,通过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创新思维培养,开创精神培育。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项目化、情境化等教学设计,在解决产业、行业、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造就具备创新创业基因的新一代人才。
如果说大工业时代的教育主要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知识获取途径少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问题,那么移动互联时代的教育则应该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帮助学生建构学习意义、提升综合能力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育。建构主义思想起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发展。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3]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需要为学生创设对所学内容形成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协作和会话,帮助学生对知识建构意义,对当前学习内容对象所反映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通过专创融合课程的建设,开展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对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教学、行动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的优质、特色课程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自2015 年国家颁布有关政策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以来,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政策,在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方面开展了多种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理念不清晰、满足需求不充分、师资队伍不适应等问题较为突出,建设优质化、特色化的专创融合课程依然任重而道远。
某些院校的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对专创融合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对如何落实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只是在文件上进行字面表意,对于各专业群、专业的实际建设过程缺乏有效指导和监督,这就造成各教学院(系)对于如何开展专创融合缺乏标准和可行模板,直接导致专创融合课程流于形式。很多专业课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也不充分,甚至部分教师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将双创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创新创业知识的嫁接或叠加,或是将专创融合理解为主要是完成某种行政“规定动作”,致使专业课与双创教育“两张皮”现象突出,课程质量无法在实际效果上得以提升。
由于专创融合课程质量不高,未能将创新创业元素与专业课教学深度融合。专业课程的规范性、职业性较强,而知识运用的实践性和创新创业性不足,促进师生共创、创学结合和学生双创能力提升的需求不能被满足,造成学生普遍没有在专业课上得到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的锻炼,学生只是单纯把专业技能作为专业课学习的目标,忽视自身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导致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志等素质缺乏,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初衷没有得以实现。作为人才供给侧的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也不能充分满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专业课教学师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普遍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较高的学历水平、较为扎实的教学能力,足够支持教师开展传统的专业教育。然而,专创融合教育作为新形态的教育形式,从本质上是面向真实市场需求和现实产业、行业、企业发展的实践教育,这就需要广大专业课教师既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好的产业、行业意识和较为丰富的产业认知和企业实践经验,具备主动融入市场、服务企业的思维和自觉。在现实中,能符合专创融合课程建设要求的教师并不多,大部分教师在专业教学上偏知识性和理论性,尽管近几年在教改要求下实践性有所提升,但在教学内容和真实市场的匹配性、一致性、前瞻性上还存在明显不足,教师在面对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时常常力不从心。在这样的师资状况下,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为产品、商品的可能性不高,自然也难以驱动学生围绕专业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和探索。
“双高计划”的实施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吹响了集结号,以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作为切入点,全面提升高职教育办学和育人质量,充分彰显高职教育类型特色已然重任在肩。
课程价值取向是解决课程目标定位问题的前提,也是突出课程特色的关键,它是基于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订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课程价值取向的形成受时代发展特点影响较为明显,当今时代受网络化生存、全球一体化及知识经济兴起的影响,课程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包括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中更加强调人的个性形成和主体性发展,更加注重发挥课程在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及在重视知识价值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4]基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类型教育特点,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应始终把握“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符合产业生产、服务、管理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基本价值取向,以“产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侧重点,以“充分发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用”为关键,把握课程建设的基本遵循和重要原则。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同志强调“双创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新突破”,与传统的专业课不同,专创融合课程的落脚点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专业课程载体。创新创业元素的融入,并不是让专业课教师代替通识课教师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知识,而是通过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对接产业、行业、企业人才实际需要,将创新创业思维、理念和方法融入专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中。因此专创融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单纯以教材为依托,而需要走出校园,通过开展广泛的一线调研走访,了解产业发展前沿和趋势,将新的技术应用场景引入实际课堂教学。同时,不仅要以专业/行业市场的需求和行业创新发展趋势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要把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培育开拓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等素质教育内容贯彻其中。
专创融合课程应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设置教学目标时从以知识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本位[5],以学生成长和获得感的实现为主线,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把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综合研判国家及社会需求、产业及行业发展需求、学校特色及定位、学生发展相关利益者诉求等多方需求,确立毕业生能力指标体系,运用OBE教学理念(一种以学生为本、以成果为目标导向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应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遵循学习规律,明确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中不同维度的具体目标,以学习后的学生行为为关键,清晰表达出课程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能力和价值塑造的具体要求和既定目标。在教学设计方面,充分发挥教学三阶段的系统作用,突出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学引导。课前,以培养自主学习、研究创新能力为目标,学生通过网络自学课程内容对应知识,对授课内容建立基本认知;课中,重视探究性、实践性学习,以案例、问题、项目、实践等为载体开展教学设计,围绕情境、知识、实践三大脉络,将专创融合典型场景或案例、核心知识与思维要点、应用与反思等要素有机融入并贯穿课堂;课后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协同作用,设计不同类型的拓展实践任务/作业,持续推进学习实践成果的达成,作业形式可以多元化,比如行业/企业样本调研报告、创新创意原型、创业项目海报、自媒体推广作品等,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及择业、就业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引领学生关注实际市场需要,有利于创新创业项目的萌发及培育。
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专创融合课程教学目标强调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人才综合素质提升,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专创融合这类应用型实践主导课程,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在专创融合课程的课堂上应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和高度参与,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运用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协作会话能力的教学方法,比如基于问题/项目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情境体验法等,根据不同专创融合课程特点,可将这些教学方法组合运用。
为了实现教学三阶段设计理念,基于网络学习的课程教学资源需要不断丰富,才能切实服务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拓展研习。在资源开发的主体层面,为了体现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的特色,应该充分发挥区域、院校、教师乃至学生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作用[7],整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优势,联合行业协会、企业单位等,共同开发紧密衔接区域产业发展,体现院校、专业差异性的特色课程资源。在教学资源类型上,为了方便学生移动泛在的自主学习,除了纸质资源外,还应拓展数字资源品类,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载体形式,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专创融合教材、微课、慕课、学习任务单、操作指导书、教学案例库、训练题库、资料库等教学素材,编制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元素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授课课件等教学资料。在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上,课程资源建设应统一于课程教学目标,遵循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本着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原则,内容上应体现学科前沿成果、产业需求、行业最新技术、企业真实问题,形式上增加动画、图例、表格、二维码等类型资源,尝试以多样、直观的素材展示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开展专创融合课程建设需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职业教育法律、政策为基本遵循,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加强机构管理、提升师资水平等举措,不断完善相关保障机制。
首先,在制度上加强对参与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正向反馈,比如将专创融合课程开展情况作为教学评价和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联合企业打造示范型专创融合课程样板,拨批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专项资金等。
其次,在机构上进一步发挥教务处和二级院系专业主管部门对教师参与专创融合教学的指导作用,要把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放在教学改革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统筹资源配置和指导监督的作用,比如筛选行业内专业技术、经营管理、设计生产等环节创新成果较多的企业,主动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对教师下企业进行分类统筹管理,在行政性评优评先中优先推荐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有贡献有成果的教师。
最后,在师资水平提升方面建设一支精专业、强技能、懂双创的“三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师资专业教学能力、操作技能、双创实践能力的培养。专创融合的师资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娴熟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更需要了解专创融合的意义和价值,明确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具备能够开展行企调研、市场需求分析、创意产品原型设计等支持和指导学生开展双创实践的能力。定期开展专项专创融合师资培训和研讨交流,对校内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最大程度地发挥校内教学资源的价值。盘活校企合作资源,根据课程建设需要,分批定期选派教师驻岗实践锻炼,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参与企业的技术成果研究和转化,派驻期结束后教师需完成至少一门专创融合课程教学大纲的拟定或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
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目标的全面达成需要深入推进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专创融合课程承担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载体,加大其建设力度,提升其教学效果,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