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许培
(保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党课是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对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申请加入党组织的人员开设的课程。其教育教学内容包括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的理想信念和时政热点等。党课是每一名党员必须定期修读的课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第三章第九条规定了党支部的基本任务之一,即“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1]。《2019—2023 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规定“从2019 年开始,用5 年时间,有计划分层次高质量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把全体党员普遍轮训一遍”[2]。高校环境优良,师资力量强,有充足的条件使党课变成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课程。然而,部分党课教育缺乏精准度,泛泛而谈、方法老旧,难以达到对党员等成员进行党性教育的目的。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部分高校党课教育校本化建设机制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因素。
“校本”即以学校为基础,在学校中发现学生的需求,充分利用学生可以感知的资源、环境和师资,多元整合各方力量解决本校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党课教育校本化就是将党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理论体系、路线方针政策与直观、形象的校本资源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课程结构多元化、课程形式直观化、课程内容丰富化、授课方式趣味化等突出特点,是党课教育特色化的重要抓手。它有效地提高了党课教育的效度和信度,并且与学校的总体教学目标一致,提升了党课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学校办学水平。
进入新时代,“00”后大学生成为接受高校党课教育的主流群体,他们对新媒体的运用、理想信念的展现形式、教育的愿景以及自我潜能的认知与评价等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就需要党课教育改革创新,以满足本校学生成人成才的需求。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才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3]。党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重要一环,而校本化的党课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做人的工作”。目前,在党课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形式化地宣传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不回应现实困惑;理论展现形式单一,与丰富的实践相脱节;单纯注重课程内容的规范性,对课程资源缺少二次开发等。解决党课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可以统一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在规范内容的同时,实现资源获取的灵活性。
理想和现实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使二者统一起来具有一定难度。从理想与现实的特性看,理想是对未来合理的设想或希望,是令人满意的设计蓝图,具有超越现实性,它指向未来,构成要素相对较少;而现实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和事物,具有可感知性,重在当下,构成要素较为复杂。党课教育基于现实,目的指向未来,通过教育宣传,使学生逐步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远大理想。党课是基层党组织教育培训的重要渠道。为了保证学生吃透、悟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涵,要求教师准确传递党的精神,规范使用政治术语,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能改变传递的方式和自由地选择案例。现实教育教学中,有些党课教师对着原文读文件,生搬硬套,使党课教育既不能上接天气(不知国际风云变幻),中接人气(缺乏学情,话语失去针对性),更不能下接地气(不能使党的文件本地化、校本化)。相对于非校本化的党课教育,校本化的党课“巧”在设计,基于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教学“活力”。党课教育校本化既能让教育对象讲情怀、传理想、定信念、修德性、懂政治,又能在本地化、校本化的案例中找趣味、学原文、知民情、悟道理。这样可以用学生感知到的热点、感触到的难点和堵点、感兴趣的方式将共产主义信仰、历史担当精神、务实科学的思想传递给每一位教育对象,从而增强教育对象学习理论的获得感。
要实现党课教育理论入脑入心,教师必须讲出理论的来源,言之有物、论之有据,以证明理论的真理性。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党课一般以课堂讲授的方法将包括党的理论在内的基本知识宣传给教育对象,并且说服教育对象提升自身党性,让教育对象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理论是党课教育的关键之处,需要下真功夫。高校党课教育校本化就是要将具有真理性的理论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用学生能体验到的故事展现出来,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讲天边不如讲身边,讲道理不如讲故事。当前,高校党课教育就是需要用学生的自己事、身边事教育学生学懂、弄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再将实践中发现的新情况融入理论学习之中,从学生实践活动中搜集党课教育的素材,回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实践中升华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向纵深展开,让学生品出党课内容的亲近感。
高校党课以课程为主要载体,需要具有规范化的课程大纲和设计,遵循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授课之前,教师往往会根据党课教育要求和标准设定一系列主题,定好授课时间、地点、人员等,规范科学地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减少课程讲授的随意性。与此同时,还要对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开发,灵活运用课程资源,使预设与生成相统一。要将规范化的课程内容与灵活的展现形式相结合,实现校本化的党课资源丰富化,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等成员的思想特点,满足个体差异化需求,弥补传统党课内容新鲜度不足的缺点,提升大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
为弥补非校本化党课教育的不足,破解党课教育校本化过程存在的难点,疏通转化过程中的堵点,党课教师需要推动党课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发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高校党课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党课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重要载体,发挥党课教育载体重要价值的途径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解答学生提出的疑惑,找准病灶定靶心,对症下药,精准精细操作。高校党课教育的对象主要为本校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等,这些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的客体,更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将教育的靶子对准本校学情,深入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4]教师要将从调查研究中获得的学情信息及时纳入到党课教育活动中,让教育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状况实现校本化,使内容和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同频共振。因此,党课教育校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摸清学情。教师要从学生思想的细微处入手,增强看问题、察学情的能力,与学生的情感融合到一起,倾听学生心声;能与学生聊到一起,缩短话语的距离感,通过现场访谈、QQ、微信、微博等线上交流工具把控学生思想脉搏,切实做到学生思想怎么变,校本化党课内容和方法就能怎么改,随时跟进学员的学情变化。
党课教育校本化要求“以学定教”,将教育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等全面发展上来。党课教育校本化的实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将学生放在教师心中,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体验、能力等,使党课内容校本化,学生学业和生活内容党课化。从党课教育的角度看待学生发展中的一切变化,并从中捕捉到一切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基于学情的校本化党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不断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眼中有生”,改变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刺激因素。党课教育在保证“党课姓党”的前提下,可以多吸纳一些学生感兴趣、可感知、具体形象、具有震撼力的本校音频、视频、实验等资源,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教学之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是党课教育校本化所要求的。校本化的党课要求课堂是充满“活力”的“活”课堂,学生在其中可以张扬个性,拥有激情;教师会用幽默、艺术的方式将课堂内容展示给学生。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需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首先,备课时要备足本校学生的兴趣点,充分了解新时代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如网络热词、小游戏、“圈粉”方式、聊天弹幕、时下偶像网红等,将其与党课教育内容联系起来或对比运用,同时教师也可以邀请几个学生讲一讲自己和身边人在政治生活中遇到的小趣事。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党课也可以别样精彩。其次,基于校本实际,可以创设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思维始于惊讶和疑惑,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5]教师巧妙地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熟视无睹或百思不得其解的政治问题提出来,有针对性地提问一些学生。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科学性,能问到学生的心坎上,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最后,组织学生参与趣味性课堂活动。单纯的理论说教容易使党课变得死气沉沉、索然无味,趣味性党课可以更大程度上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当然,趣味性课堂活动不是老师说有趣味就是有趣,而是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活动,具有高效课堂的特性,也就是说,它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关注生命体验的、注重素养教育的活课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与教学紧密结合。高校党课教育应在本校教育技术平台和手段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手段、载体、评价等,如在学习通、学堂在线等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其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党课教育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将党课中人文化的理论知识进行内化,将校本化的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将特色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推广,使其体现在本校学生党性形成和行为的养成上。一方面,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并进行校本化转化,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多媒体教材,也可开发在线网络课程,将碎片化的网络资源融入系统化的党课中,并结合本校办学特色,运用学生已知的党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和重构党课教育体系,挖掘网络中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将先进的教育技术与科学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个教学平台,建设智慧化教学系统,将“线上线下”教育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网络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教师的党课教育为主导,以校本化的课程思政育人元素为教学切入点,逐步建成更适于本校学生学习的课程体系,使之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用多媒体技术创新数字化学习方式。信息时代,互联网为党课学习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并提供了众多虚拟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VR 虚拟仿真实验室、校园网等进行虚拟仿真学习和协作化的学习。“音频+视频+文字符号”的呈现方式更容易将本校的历史、红色文化资源、校内好人好事、优秀党员先进事例、感动学生的身边事等进行校本化处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习效果。
当然,高校创新“互联网+党课”教育教学模式的前提是加大相关校本资源的投入力度,优化校园技术平台和软件设施,使校本教育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化、便捷化,方便学生快速利用平台接受党课教育,扩大党课受益人群。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善党课授课和学习方式,这样党课才会更具代入感,更易入脑入心。
过程性评价是评价主体对客体知识建构过程的评价,相对于终结性评价来说,具有学生参与度高、评价要素全面、注重学生发展等特征。党课教育不仅要积累学生的知识量,还要特别关注学生全过程发展状况,将“考知识”与“考过程”结合起来,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权重比例。要将党课教育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反馈信息及时纳入过程性评价体系中,“以评促学、以评促教”,通过评价体系的改变,调动学校各方资源进入教育环节,加速党课教育校本化的步伐。从评价的逻辑体系上分析,党课教育校本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的评价、教师教学内容的评价、结课方式的评价等。
首先,党课教育的评价体系应使学生立足于本校历史和校本资源,评价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的实际成效,看学生对校本化资源进行叙事和行为转化的能力。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叙事能力:一是学生对本校具体的关键性事件的叙事宣传能力;二是学生对本校具有影响力、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的弘扬能力;三是学生对本校学生中的典型人物和事迹的讲述能力。在学生对校本化资源的叙事和转化能力的基础上,教学评价主体给出学生能力发展的优缺点,进一步提升学生相关的行为能力。
其次,党课教育校本化的评价体系应关注教师教学内容的改革。评价体系应该考核教师是否能充分利用校本化资源,对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开发,让课堂中所讲的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可触摸、可感知、看得见、很熟悉的本校资源,建立校本化资源与教学知识体系的联系,加强两者之间的融合,从而提升学生对党课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此,党课教师应该深入了解校本化资源的类型,挖掘其内涵价值,引导学生在学习校本资源的过程中,发挥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使校本化资源成为教学内容趣味性、实效性和亲和性的催化剂。
最后,党课教育评价体系应改革课程的结课方式和内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的很多高校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红色文化和精神载体,高校可以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将其体现到党课的考核内容和方式中。高校红色文化传统是一所高校的精神体现,对学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党课考核评价内容要包括本校红色文化传统,使其成为提升本校师生党性的切入口和主要载体。而本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典型故事和人物精神是被全校绝大多数师生所接受和认可的资源,对师生具有行为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党课考核考试中可以增加对校本化故事的叙事项目,或者用话剧、小品、相声、朗诵等艺术化的形式再现典型人物的故事情节。同时,党课教师要整合校本化资源,避免出现资源的“碎片化”或“拼盘化”现象。虽然高校的校本化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但是并非每一个资源对学生的党性培养和提升都具有重要价值。在党课考核的评价体系中观测点应当与教育目标相统一,与教学设计总体理念和思路相一致,避免评价内容过于零散、琐碎、面面俱到。对于校本化资源,党课教师要设计阶梯化的考核内容,使评价体系重难点突出、层次性分明、针对性凸显。
高校党课是对学生进行党性教育和提高政治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对高校党课教育进行改革,就是让党课教育更有党味,体现党性。高校党课教育理应了解教育对象的需求状况,知悉学校资源进入党课的方式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载体、教学评价等各方面进行校本化处理,不断推进党课教育改革,使校本化的党课成为学生“学会、会学、爱学、乐学、创学”的课程,增强党课的感染力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