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霞,张 鹏,汪丽萍
(1.青岛滨海学院 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2.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和改革局 产业发展科,山东 青岛 266555;3.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文化养老是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内涵与当代人文关怀主义相结合的新生养老方式,具有更深刻更积极的养老理念。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前提下,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和精神获得满足感多加关注。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需求,不仅包括最基本的吃、穿、住、行、医等物质需求,还有对陶冶精神、提升人格、丰盈生命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传统的“物质养老”理念正逐步被“文化养老”理念所替代。
文化养老通过利用传统优秀文化浸润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发挥着积极作用,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一环。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化问题,科学应对,主动作为,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写入山东省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公布的《山东省“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立足省内实际,将人口老龄化趋势转换成文化养老的新动能。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引用智慧养老等丰富多样的新业态养老方式,积极拓展老年人养老服务市场,通过开发旅居养老、文化养老等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
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养老工作,立足本省实际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开辟创新文化养老新方式,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更为关注其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加强文化养老的政策引导,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依靠本省旅游文化资源鼓励养老服务与文旅等行业融合发展,开辟养老服务新模块,积极推动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等新型养老服务方式。目前山东省文化养老发展路径主要有下述几种。
老年大学是向老年群体传播文化的主阵地,是提升老年人文化素养的关键平台。山东省老年教育机构建设发展迅速,老年大学在数量上显著增加,截至2020 年老年大学县级覆盖率达到98%;老年大学办学质量明显提高,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老年大学办学主体多元化,采用合作办学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
社区是老年人实现“文化养老”的重要场所,是老年人文化养老的最后一公里。山东省积极推动公共养老服务全覆盖,在文化养老政策的支持下,引导教育文化资源向城镇乡村等基层领域倾斜,目前60%的乡镇或街道建有社区教育中心学校,40%的村(社区)建有开展老年教育的社区教育学校。同时,积极打造社区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阵地,在实现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三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派业务骨干到基层社区免费为老年人提供戏曲、舞蹈、音乐等方面的排练指导,组织形式各样、丰富多彩、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举办老年文化节、戏曲展演、京剧票友大赛等活动,使老年人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
到2020 年底,全省建成养老机构2373 家、养老床位39.2 万张。山东省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各类文艺团队到养老机构送演出,让老人们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各养老机构在做好老年人照料基础上围绕老年人精神慰藉、学习等方面需求,搭建老年活动室,提供报纸书刊等学习娱乐设施供老年人使用;开展书画、健身、下棋、打扑克牌、打麻将、手工制作、文艺表演等活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兴趣需求。
老年文化社团组织作为一种社会性参与自治组织,是解决老年教育、老年文化等社会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以老年文化社团活动为载体,充分满足老年人文化需求,让更多老年人由社会人转变成“社团人”,给退休老人一种归属感,从而提升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山东省各级政府积极扶持老年文化社团组织;出台各项政策,在手续办理、资金扶持、场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支持,在服装、器材、辅导老师聘请等方面给予帮助;积极搭建活动平台,组织老年文化社团演出。
大部分老年群体对文化养老缺乏了解,认识不够深入,主动参与意识淡薄,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分担子女负担、照顾孙辈上,忽略了自身精神世界的追求;多数老年人参与活动只是消磨时光,不懂文化养老背后的深层次价值;很多子女对老人的关注也更多放在物质方面,对老人精神层次的需求关注不足。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数量迅速膨胀,文化养老资源供给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文化养老最主要的形式——老年大学存在严重“僧多粥少”的问题,老年大学学员学习时间较长,会长期占据名额,再加上投入不足,导致老年大学一座难求。对于文化养老来讲,实践场地是必备的基础设施,但大多数社区并没有提供这种条件,老年群体缺少文化活动中心。
文化活动载体是文化养老的重要基础,是吸引老年群体参与其中并增强愉悦体验的关键因素。从目前大部分地区文化养老具体实现方式来看,社区活动中心场地不足,文化服务内容单一且缺乏创新,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老年大学的功能更像是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开设的课程多为传统的书法、绘画、舞蹈等,无法紧跟时代步伐,不能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需求。
在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组织参与兴办老年事业,充分利用社会各层面资源,提高老龄事业活力,使文化养老供给大幅度增加,从而实现老年人文化养老机会均等。
1.用好社区资源,探索文化养老就近模式
当前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主要活动空间是社区,可以把“文化养老”与“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有机结合起来,依托不同资源构建起综合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就近文化娱乐、学习培训等,为老人们提供便捷化、人性化服务。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文化养老,既为老年人就近活动搭建了新平台,又使社区增添了文化养老氛围。
2.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发展老年大学
高校开办老年大学,具有师资、场地、管理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更系统,学习氛围更浓,可以成为政府开办老年教育的重要补充。在高校开办老年大学,由专业教师为学员授课,这样可以提高高校师资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可以借鉴高校的管理方法与经验,提升老年大学的办学质量。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鼓励高校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发展老年大学。
3.推动老年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
为了缓解老年大学“入学难”的问题,满足老年人求学愿望,老年大学可以依托“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通过开办老年网校栏目、录制授课视频等形式,借助电视、手机、电脑等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照顾孩子无法进入学校学习的老人开展相应课程的网络授课,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实现老年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
4.引入市场机制发展文化养老服务
政府制定税收优惠、贴息贷款、土地使用等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到文化养老产业的建设中,激发市场活力,拓展老年教育的新路径,满足老年人文化养老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1.搭建多元载体,开展多层次文化养老活动
充分利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各类公益文化场馆开展老年文化参观交流活动,让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开心快乐;借助老年大学,开设多种多样适合老年人的课程,及时更新课程体系,让老年人发展特长、陶冶情操;通过举办各种老年人文艺汇演、书画摄影展、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展现老年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精神风采;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各大高校志愿者为主力的为老服务组织,挖掘、记录、拍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走进学校、走进社区;努力探索实现“老有所为”的新形式,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节庆活动施展才艺、展示风采,同时也能够丰富节庆活动内容,特别是与地域文化结合的传统特色文化活动将会有助于打造差异化的节庆活动,提升节庆活动的吸引力。
2.打造文化康养小镇,加强地方特色文化体验
“文化+康养”能培养老年人积极乐观的心态,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山东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各地可以利用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从民俗旅游、休闲养老、慢性病疗养等角度设计文化康养小镇[1],发展养生养老、健康度假养老产业,打造“舒适居住”“活力养老”“文化养心”的康养天堂,吸引老年消费群体来山东各地旅居养老。为了增强旅居养老的满意度,康养小镇需要做好配套安排,为老人们提供多样化的便捷的康养服务,使他们在慢旅居生活中实现养眼、养心、养身。
3.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慢”文化品牌
文化是一个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开发康养旅游产品一定要深度挖掘文化,传承与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扩大品牌影响力。化虚为实,将康养文化理念、内涵、故事等融入到康养、食住行游购娱等产品业态中,加深老年游客文化康养体验感。老年人身体状况不适合急匆匆转战旅游景点,可以设计闲情逸趣的文化旅游项目吸引老年游客参与其中;结合文化康养资源设计各种体验活动,让老年人体验特有的乡土风情、民俗文化。如有退休金的老年群体收入稳定,有钱有闲,而且大多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可以面向这些老年人开设一些耗时较短、出行便利的游学课程,彰显地域传统文化特色。[2]在开发旅游产品的同时,做好交通保障,打通交通枢纽,形成区域旅游景点联系纽带,方便老年人错峰出行。许多优质旅游资源由于周边交通不发达,限制了老年人出行,大部分老人不能自驾游,只能等周末跟随子女一起出行,但周末各景点人满为患,会大大降低体验度,因此,发展康养旅游要与城市交通建设规划联系起来,扩展城市交通旅游功能,可以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大学、养老院、康养小镇等社会团体和机构,开通文化康养城市旅游专线。通过完善的交通网络,方便老年人去不同的景点游玩,减少出游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4.依托互联网,打造线上文化养老平台
政府引导,引入市场主体,搭建以社区为主导,以高校志愿者为主力,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主旨,以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基本内容的线上文化养老平台。可以将身怀传统文化才艺的老年人的才艺活动做成视频上传到平台,借助互联网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而对有物质需求的老年人,可以将其才艺作品在平台销售,比如一些非遗产品的销售,让受众在购买到心仪的文化产品的同时开阔眼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独特技艺的老年人也可以开设传统文化在线课程,结合个人需求情况选择是否收费。
1.发掘地域文化资源开展文化养老
齐鲁大地传统文化底蕴悠远深厚,地域文化在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烟台剪纸、诸城派古琴、泰安皮影、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孙膑拳等文化传统是山东省各地的文化品牌,更是当地老人群体喜闻乐见的文化存在,伴随他们数十年,能够被认同并接受。应充分发挥地域传统文化的优势,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推动文化养老事业的发展。山东省各地文化内涵不一,各有千秋,可以依托不同的地域文化打造“一区县一品牌,一乡镇一特色”的文化养老产业[3],通过主题形象广告、举办老博会、论坛、推介会等活动使品牌逐渐塑造起来。在文化养老中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依托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养老内容的同时传承和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
2.建立文化养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保障机制
政府要积极搭建传统文化与文化养老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从顶层制定规划、出台政策,规范与鼓励二者协同发展。[4]在政府主导下,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宣传部门、老龄办等部门协同合作,积极开发依托地方传统文化的老年教育课程,借助不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推动老年教育多样性发展;构建文化养老运营服务机制,加大人才支撑、资金保障力度。发掘传统文化艺人,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文化养老艺术培训员队伍,加大对传统文化技艺学习交流展演的资金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