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适老化的缘起、样态与路向

2024-01-18 11:23陈明建屠明将
关键词:老龄人口老龄化老化

陈明建,屠明将

(1.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纪检室,重庆 400015; 2.重庆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重庆 400700)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加严峻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截至2022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9.8%[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确立为国家战略[2],由此,“适老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选择。教育适老化是社会整体适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更需要适老化。有关职业教育“适老化”的学术史脉络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立足职业教育本位视角审视老年教育的研究范式。一是初步关注阶段。研究者主要思考职业教育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老年服务与老龄产业人才,提出应“加强老年学类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需求的涉老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并促进涉老职业教育研究”[3]。二是深入研究阶段。研究者从建设学习型社会视角审视职业教育的老年服务功能,认为职业院校通过“老年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场地、师资、课程等资源,为老年人学习提供指导服务”[4]。三是战略应对阶段。研究者开始从国家战略高度探索职业教育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的作用,提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5]。但是,既有研究缺乏对职业教育适应老龄产业变化的系统应对,未充分重视职业教育在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立足老年教育审视“职老衔接”的研究范式。相关研究基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理论,主要关注老年教育如何满足长寿时代老年人的职业学习需求。相关研究指出,老年人的后职业发展“在社会层面上能够再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在个体层面上能够满足自身需要、体现自我价值”[6];促进老年人“后职业发展”需要“加强职业教育资源与老年教育机构之间的有机连接”[7]。由于现代化的老年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从老年教育本位视角关注“职老衔接”的研究停留在深化认识的观念层面或者细枝末节的技术层面,造成研究深度和广度都未能得到有效拓展。

综上,已有研究均主张职业教育与老年教育存在明显的交叉与融合态势,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但是,已有研究尚未深刻认识到人口老龄化之于社会的结构性转型以及教育变革的整体性影响,建设“职老融合”的“适老化职业教育体系”更是任重而道远。因此,本文秉持“职老融合”的研究范式,深入探讨“年轻型人口结构”与“老龄化人口结构”的差异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机制,进而厘清职业教育与老年教育双向联动的内在机理,尝试建构“适老化职业教育体系”的积极老龄化应对之策。

二、职业教育适老化的缘起

职业教育适老化缘于人口老龄化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密切关联。老年人口增长导致银发经济活跃;年轻人口比重下降导致年轻劳动力资源萎缩,老年人力资源价值凸显;个体寿命延长使晚年期拉长,老年人学习需求更加旺盛。人口老龄化的上述三个变化直接推动职业教育适老化,成为构建“适老化职业教育”的底层逻辑。

(一)银发经济活跃,职业教育面向的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银发经济是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有需求而提供适老化产品与服务的产业经济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8]。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推进,新兴的涉老行业不断涌现,当下的产业结构正在重建。一方面,与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的老龄金融、老龄科技和老龄康养医疗等需求催生了老龄产业的萌生与发展;另一方面,老龄产业还与健康、体育、文化、旅游、家政、教育培训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形成关联产业链。由于我国老龄人口的超大体量,使得“老龄社会的到来会给中国带来100万亿元的老龄产业潜力,产值可能要占到GDP的30%以上”[9](P54)。职业教育具有“面向市场,促进就业”[10]的社会功能,老龄产业崛起为职业教育就业带来新机遇,同时亦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传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以及教育教学方式都面临进一步的改革创新。

(二)年轻劳动力资源萎缩,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转向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龄化和“少子化”双重叠加现象导致出现“老少倒置”的人口结构特征,即社会总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15岁以下人口占比。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15岁以下人口总数1 000余万人[11],预计到203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岁以下少儿人口数量的1倍以上[9](P8-9)。这种“老少倒置”的人口结构,导致年轻劳动力资源供给萎缩。传统职业教育由于面向年轻型人口结构,过度注重开发年轻人口资源而忽视老年人口资源。人口结构“老少倒置”之后,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人口结构变得复杂,既要做好年轻人口资源价值转化,又要重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探索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模式。

(三)个体晚年期延长,职业教育的服务链需要延伸

基于成人教育视角,人的成年阶段“包括成年早期、中期、后期(晚期)”,其中老年教育的对象局限于成年后期(晚期)的“准老年人和老年人的范围,即55岁以上老年人”[12]。进入老龄社会之前,人类普遍处于短寿时代,个体的成年后期(晚期)不仅相对较短,而且其中的健康期不长,导致成人后期(晚期)的老年教育需求被忽视。目前,从退休到失能之间已有“10年到20年的健康老年期”[13],接近整个生命周期的四分之一。202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延长到77.93岁[14],过去被忽略的健康老年期在长寿时代日益凸显成为独立的“第三人生”。从社会角度看,“健康的余寿可以成为人口红利的新源泉”[15];从个体角度看,健康老年期可以激发生命潜能、实现更多的人生追求。人的晚年生活将由过去的“线性生命周期模式”转换为“混合生命周期模式”:即由“年轻时学习-壮年时工作-老年时休闲”调整为“将学习、工作和休闲结合并分配到整个生命过程中”[16]。老年教育不仅是开发个体潜能的有效途径,也转换为一种养老方式,成为老年人群的普遍需求。尤其是参加带有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性质的“后职业培训”,还能够直接提升老年人“后职业能力”,促进其“后职业发展”。因此,适老化不再是职业教育可有可无的边际功能,而将成为职业教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适老化的职业教育,服务对象将由单一的年轻人群转变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年龄阶段人群,服务链从人的“成年早期、中期”职业生涯延伸到“成年后期(晚期)”的“后职业生涯”。

三、职业教育适老化的实践样态

职业教育的适老化指向构建“适老化职业教育体系”。相对于传统职业教育,“适老化职业教育”是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转型升级;相对于老年教育,“适老化职业教育”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的老年教育体系构建。职业教育与老年教育在实践中的交叉与融合,生成了“适老化职业教育”的“双维四面”特殊样态:职业教育与老年教育两个维度,职业教育的社会学、文化学视角和老年教育的教育学、经济学视角等四个视角侧面。

(一)社会学视角:“适老化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拓展到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末端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逻辑主线,职业教育终身化分为三个阶段:“职业启蒙教育阶段、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和职业继续教育阶段”[17],其中,职业继续教育包括面向职场青壮年的“职后培训”和面向退休老年人的“后职业培训”。传统职业教育聚焦于未成年人的学历教育和青壮年的“职后培训”,而在老年人“后职业培训”阶段的作为则十分有限,使得从“摇篮”到“生涯”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缺少“最后一公里”的持续努力。按照“后职业生涯”规划,老年人仍然存在职业发展诉求,既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能满足自我价值的发展追求。有研究者基于连云港市的调查发现,老年人的“后职业发展”情况是:农村老年人没有退休概念,只要身体健康,一般坚持从事生产性劳动;城市三分之二以上老年人有“后职业发展”意愿,但受职业技能不足等因素制约,主要参加非生产性社会活动,从事生产性劳动者仅10%左右[18]。一方面,现代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使职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老年人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适时更新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信息、新方式使得老年人面临新的生存困境,如信息时代日益加剧的“数字鸿沟”。因此,无论是农村老年人从传统农业生产转向现代化农业生产,还是城市老年人试图更多参与生产性劳动,都需要职业技术培训的智力支撑。“适老化职业教育”既服务于年轻人的职业发展,又促进老年人的“后职业发展”,能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二)文化学视角:“适老化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注入了老年生命关怀的新内涵

传统职业教育主要指向青壮年职业生涯发展,少有关注老年人的“后职业发展”。虽然同属于“人的发展”框架之下,青壮年职业生涯发展与晚年期“后职业发展”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前者重在获取经济价值,后者旨在丰富人的晚年精神体验。职业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过有意义生活的基础,是人与社会相联系的纽带,也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途径[19]。对于再次求职的老年人而言,职业不仅可以成为谋生手段,更重要的是体验社会参与过程的价值感和获得感。“适老化职业教育”既要服务于个体退休之前的职业生涯发展,帮助年轻人“谋生糊口”,还要服务于老年人“后职业发展”,帮助老年人提升晚年生命质量。所以,“适老化职业教育”是对传统职业教育功能的升级与迭代,由关注“技术技能”到重视人的“生命价值”,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参照。

(三)教育学视角:“适老化职业教育”开辟了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新渠道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老年阶段一切教育的总和”[20](P12),汇聚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相关资源要素于一体。其目标“应促进老年人成为乐于学习、融入社会、康乐向上的现代老年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传班人”[21],内容包括健康保健、休闲娱乐、实用技能、人际关系、社会政治、生命意义、自我实现等多个方面;加之对于同一类学习内容,不同老年人会有不同需求层次,仅依靠某一类教育、某一种教育模式,无法满足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多样性与层次性。从我国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现状看,一方面,城乡差异明显,城市老年大学“一座难求”是普遍现象,乡村老年学校“学位闲置”不在少数;另一方面,课程冷热不均,“网红”教师、“网红”专业的课程于报名时就被“秒杀”,而另外的少数教师或者少数课程则受冷落。老年教育的多元性、复杂性决定了其发展必须突破单一思维,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实施多样化、个性化资源供给。职业教育的资源禀赋在开发老年教育课程,实施老年教育项目方面具备天然优势,特别是艺术类、医药卫生类、师范类的职业学校和开设有养生保健、文化艺术、家政服务、社会工作、医疗护理等专业的职业学校,高度契合以休闲娱乐和社会活动参与为主的老年教育实际。因此,“适老化职业教育”既是因应老年教育内容、方式多样化的结果,也是老年教育多元化供给体系的新渠道。

(四)经济学视角:“适老化职业教育”凸显了老年教育的生产性功能

当下老年教育活动的“娱乐化”取向,使其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生产性功能被“遮挡”。但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将成为“适老化职业教育”的常态。一是可开发人口规模大。经相关研究预测,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峰值阶段,健康老龄人口有3亿人规模[13]。老年人多年积累的经验和阅历,在技术服务、参谋咨询、志愿服务、基层管理、企业创办等工作领域,仍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老年人口是我国今后人力资源开发的“富矿”。二是低龄人口占比大。低龄老年人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据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2.64亿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5岁人口有7 338万人,占比接近三分之一[22]。可见,我国现阶段处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窗口期。三是未来老龄人力资本价值高。据相关研究统计,2005年我国老年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4.40年,2015年提升到6.05年[23];文盲率显著下降,由2010年的4.08%下降至2020年的2.67%,降幅达35%[24]。随着老年群体文化水平持续提高,自身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老年人口蕴含的人力资本价值将渐次提升。因此,传统职业教育要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通过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推动老年教育由“休闲娱乐型”向“赋能增值型”转变,进一步凸显老年教育的生产性功能。

四、“适老化职业教育”的建构路向

建构“适老化职业教育”是增强传统职业教育对老龄社会适应性的过程。当下职业教育语境中所提及的职业教育适应性,更多指向社会产业适应性;而职业教育适老化,主要指向社会人口适应性,强调对老龄社会人口结构的适应。构建“适老化职业教育”,既要保持职业教育的产业适应性,更要关注职业教育的人口适应性,从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制度环境等方面推进适老化,实现传统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范式转型。

(一)丰富职业教育功能内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学校具备教育的显性和隐性双重功能。显性功能是作为文化场所学习知识、习得技能,隐性功能即沟通情感、润育心灵、健全人格。传统职业教育对职业学校的显性功能充分重视,对隐性功能的认识相对不足。老年人退休后,原有社会角色逐渐消失,孤独感和价值缺失是老年人面临的主要心理困境。构建“适老化职业教育”,让老年人进入职业学校,进而与青少年学生形成“代际双向育人”环境[25]。青少年向老年人传递新信息、新技术、新观念,实现老年人新的社会交往;老年人向青少年传授优秀文化传统和社会经验,找到新的存在价值。因此,要进一步丰富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内涵,既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26],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还要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努力培育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时代老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特殊作用。

(二)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加强新时代老龄人才培养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建设适应新时代老龄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社会服务、经营管理、科学研究人才和志愿者队伍。”[27]职业学校可以重点培育老龄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一是围绕老龄产业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发展银发经济”[28]。老龄产业对研发、经营及管理人才的需求,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需求,预示着职业学校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围绕养老服务培养服务人才。养老服务不仅需要大量基础护理人员,还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很大,比如,全国失智失能老人约4 000万人,需要老年护理员1 300万人,而现有持证上岗人员不足10万人[9](P80)。因此,我国职业院校要积极调整现有专业布局,一方面,增加涉老类相关专业设置,扩大老龄人才供给规模与类别;另一方面,要加强涉老类专业建设,提高老龄人才培养质量。

(三)改革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

《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推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面向老年人提供课程资源”[29]。这既是国家赋予职业教育新的社会责任,也是职业学校在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方面的优势所在。职业学校要调整传统的课程结构和社会培训项目,一是借助现有资源优势提供特色老年教育服务产品,实施“老年就业计划”“老年就业项目”,对低龄老年人和提前退休的准老年人,开展老年期职业规划教育和“后职业教育”,帮助有继续就业意愿的老年人提升职业技能。二是围绕老龄产业发展趋势开发系列特色课程,通过开设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营养学等适老化特色课程,开展老年生活实用技能、休闲娱乐等培训,扩大老年教育课程资源供给,满足社会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

(四)完善职业教育制度环境,构建老年友好型教育生态

我国“老龄社会形态演变快,社会架构转型慢”[30]是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构建“适老化职业教育”,应将制度架构转型作为重要突破。一是建立职业学校适老化的运行体系。改革职业学校招生、学籍管理制度,接纳老年人参加非学历职业培训以及学历职业教育,并探索老年人在职业教育培训之间的晋升通道。修订职业学校经费核算、教师编制、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将老年职业教育培训纳入日常保障范畴。二是完善职业学校适老化的教学制度。遵循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学习规律,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比如,线下教学要大力推广讲座式、活动式、体验式等适合老年人的教学形式,线上教学要充分发挥文字、图片、声音、短视频等新媒介作用;课程资源开发要注重形象直观、新颖活泼、可视性强的表现形式。三是坚持职业学校适老化的评价导向。老年群体职业学习不再以职场需求为唯一目的,质量评价不宜套用就业率、升学率或者考试分数之类指标,而应建立以老年学员满意度和社会影响力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重视过程考核、活动展示、典型案例追踪等考核方式,激发老年学员的学习热情,保持参与老年教育教学教师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老龄人口老龄化老化
延缓大脑老化,要怎样吃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节能技术在开关电源老化测试中的应用
《老龄工作者之歌》——老龄工作者的心声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杜绝初春老化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