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数学学习的难度和要求也出现了较大的转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转变教学策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充分挖掘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资源,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资源不仅能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更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规律,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此外,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可以通过营造悬念来创设教学情境。
比如,教师在教授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对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模拟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进行搜集与整理,并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在教学前,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趣味谜语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充分的肯定,同时也要适时引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通过创设丰富的学习情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和实用价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度。
二、深入了解学生,明确学生需求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其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个人的兴趣与特长等,从而为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不断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应重视对其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为他们设计符合学情难度的练习题。
例如,教师在教授苏科版数学教材九(下)“二次函数”这一课时,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应以培养他们的拓展应用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主。在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性质后,应进一步拓展二次函数的应用,如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等;还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挑战性的题目,如复杂的二次函数综合题,让他们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数学能力。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以激发兴趣、树立信心为主,如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实例,帮助他们理解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让他们通过观察、模仿、练习,掌握基本的二次函数图象特征和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因材施教的过程,也是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的过程。教师应不断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挖掘学习数学的潜力,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三、注重学生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互利的学习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合理划分小组,并对小组成员定期更换,以促进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同时,教师也能根据小组的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比如,教师在教授苏科版数学教材九(上)“对称图形——圆”这一单元时,可以布置一些探索性问题,如“圆有多少条对称轴”“圆的特点是什么”“圆的对称性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将这些问题作为探究任务,让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也要注意把控问题的难度,尽可能保证每个小组都有能力完成,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相互配合,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找到自身的不足,学习他人长处,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丰富评价体系,全面发展学生
教师应落实科学的评价机制,减少结果性评价,注重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同时,教师应不断丰富评价体系,如建立“教师点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的科学评价体系,将评价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及时调整状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
教师点评应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学习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积极性,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教师应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明确学习方向。学生互评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方面,小组成员应对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具体贡献做出评价,如资料收集的全面性,问题回答的准确性等。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反思,从而做出改变。
科学评价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更加客观全面的自我认知,从而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初中阶段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多困难,教师应保持足够的耐心与毅力,不断寻找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结合学生的年龄与个性特点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加积极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城西学校教育集团城西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