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一词源于绘画、书法等领域,指在作品中故意留出空白,以营造含蓄美。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运用此手法,如结尾戛然而止、篇中话题陡转或简略处理非主旨内容。留白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资源。教师需敏锐捕捉文本留白,设计补白活动,引导学生合理补充、解释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本,提升语文素养。本文旨在结合课例,探讨如何巧借文本留白设计语文活动。
一、完善留白情节,领悟构思精巧之处
情节是小说或叙事类文本的核心要素,高明的作者在情节安排上往往匠心独运,巧妙运用线索、悬念、伏笔、照应等技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引发读者深思。他们有时会故意中断情节或设置突转,营造悬念,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为了内容的集中表达,作者也会精简掉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
作为教师,应敏锐捕捉到这些留白的情节,引导学生尝试完善这些简单的情节。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情节编排和创作能力,还能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构思特点。以《石壕吏》为例,文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情节仅通过老妇的十三行哭诉诗来展现,差吏的呵斥却未曾提及。因此,老妇的哭词背后隐藏着一个残暴的差吏形象。
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老妇的哭诉合理想象差吏的呼喝内容,并为人物设计语气、动作、神态,最后分角色朗读。通过学生的创作,差吏的残暴与老妇的悲苦形成了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作品的主题。
二、还原留白情境,品味多元视角之趣
在文学类文本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自身的情境资源,聚焦学生感兴趣且具有教育价值的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还原故事的真实场景,使文本内容更加丰富,从简单的故事情节中挖掘出独特的乐趣。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述美女蛇”的情节为例,该故事深受七年级学生的喜爱。然而,由于原文以鲁迅的口吻转述,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难以产生代入感,只能停留在对“本文插叙这个故事有何作用”等理性问题的探讨上,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习的趣味性。
特级教师王君在处理这一片段时,采用了还原故事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孩童的视角去讲述和体验故事。她让学生设计长妈妈讲述故事的过程及与“我”的互动,通过补白的方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长妈妈讲故事的场景中,感受“小鲁迅”心情的起伏变化,从而真正融入文本情境。
在这样的教学中,长妈妈的讲述不再是单一的独白,而是充满了“我”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变成了两个人生动的互动。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还使“成年鲁迅”的转述转变为童年“我”与长妈妈的对话。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三、揣摩留白标点,洞悉人物心理之繁
标点符号,是文本解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标点本身即构成一种留白,尤其是省略号在人物对话中的运用,其深意值得细细品味。留意这些标点,便是触及作品中人物心灵深处的有效途径。
以《秋天的怀念》为例,文中母亲的言语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省略号,这些被省略的话语里,隐藏着母亲的克制、隐忍以及小心翼翼的情感。在阅读时,教师引导学生任选一处省略号,尝试补充出母亲未说完的话,不仅能丰富文章的内容,更能让学生深切地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她内心的矛盾、无奈、痛苦与挣扎。
通过补充与揣摩,引导学生感受母亲那些难以言说的心声。在填补文本空白的过程中,学生读懂了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标点中蕴含的深厚意蕴与情意,看到了伟大的母亲形象。
四、想象留白画面,增厚文本意境之韵
在教学设计的精妙构思中,教师应巧妙利用教材助读资源,特别是那些生动形象的插图,它们往往能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助力器。当教材中的插图与文本内容并非完全对应,而是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时,教师便可采用图文互换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填补文本中的画面留白,这一做法不仅高效利用了随文插图,还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以《社戏》为例,文中插图生动展现了“我”与小伙伴们观看社戏时的热闹场景:拥挤的乌篷船、熙攘的人群、错落有致的竹篙,共同勾勒出一幅喧嚣而生动的画面。远处隐约可见的戏台与铁头老生,更是激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与憧憬。然而,原文对看戏场景的描写却相当简略,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针对这一空白,教师巧妙地利用插图作为支架,引导学生对插图中的看戏场景进行细致描绘。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文本与插图,圈画出与插图相对应的文字。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自己的描绘侧重于看戏的场景,因为这是插图的主要内容;而作者的笔触则更多地聚焦于看戏的内容以及看戏时的心情,展现了文中“我”的真实期待与深刻感受。这一图文转换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画面描绘能力,还拓宽了文本情境的边界,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了文章写作时详略取舍的智慧。
综上所述,在教学设计中,深入挖掘文本留白,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补白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本内涵,把握文本主旨,从而真正读出字里行间的韵味与乐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