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课堂教学追求“教—学—评”一体化,“以评促学”是其中的关键。“起承转合”能有效地落实“以评促学”,具体做法是:确立学习目标,实施学习任务,适时评价促学,总结拓展提升。整个教学过程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既达成了学习目标,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 “以评促学” 起承转合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实施“教—学—评”一体化,能够高效达成教学目标,推动师生共同成长。通过评价,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成效,并据此搭建教学支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与调整,确保达成学习任务。然而,实践中常因理解与操作偏差,导致产生“评”与“学”脱节、评价标准与方法单一、“教”“学”“评”互动不足等问题。针对此问题,“以评促学”成为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笔者发现,“以评促学”与古诗文“起承转合”结构高度契合:“起”为设定目标,“承”为执行任务,“转”为适时评价促学,“合”为总结提升。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为例,探讨如何运用“起承转合”逻辑,在语文课堂中有效实施“以评促学”,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一、“起”:逆向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确立学习目标
“以评促学”的教学方式,其核心在于确立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不仅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展现,还需具备可观察性、可描述性、可测量性和可评价性。在“教—学—评”一体化框架下,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应成为“教”“学”“评”三个环节的共同基准,指导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帮助教师清晰知晓教学方向,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让师生共同判断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确立这样的学习目标,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首先,应紧密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保核心素养的落实。学生对于浅易文言文的教学,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欣赏品位,并能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个人见解,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其次,需准确把握学情,深入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九年级学生已能较好地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但在文言文尤其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类文本的深层分析上,仍需对其加强学法指导。因此,教学设计需基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通过教学能掌握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学情。
最后,要深入研读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材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设计学习目标的重要参考。除单篇课文外,还需关注教材助读系统。《湖心亭看雪》所在单元强调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其忧乐情怀。而本文在叙事和写景中透出的故国之思,是学习中的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为《湖心亭看雪》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音韵美,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
2.赏析雪景描写,欣赏表达技巧,学习白描手法(教学重点);
3.结合课本和补充资料,深入理解张岱的人生志趣和情怀(教学难点)。
根据这些学习目标,笔者设计了本节课的核心学习任务:学校公众号计划推出《跟着课文见古人》专题栏目,首期以“跟着课文见古人——张岱”为主题,邀请学生共同参与栏目编辑工作。
二、“承”:任务驱动,设计评价任务,开展任务教学
在学习目标明确之后,评价任务的制定便成为关键一环。评价任务的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以确保其有效性和针对性。
首先,评价任务必须紧密指向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导向,只有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高度契合,才能准确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判断其是否达到“应知应会”的标准。通过评价反馈,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其次,重视教学前测在评价任务设计中的作用。在教学前进行评测,有助于了解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调整评价任务设计,确保其适切性和有效性。
再次,评价任务的设计应坚持学生立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下,评价任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我诊断,自我提高。同时,评价任务应注重情境性和实践性,并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引入自评和互评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最后,合理制定评价量表也是评价任务设计的重要环节。借助于评价量表可以使评价过程更加规范、易操作。教师应提前设计评价量表,明确评价标准,并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基于以上原则,笔者为《湖心亭看雪》一课制定了以下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学校公众号计划推出《跟着课文见古人》文化专题栏目,首期以“跟着课文见古人——张岱”为主题。现面向全体同学征集编者按。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一段编者按。
评价标准:包括朗读和编者按两个方面,分别从读音、停顿、语速、情感以及文句引用、语言流畅度等方面进行评判。
【评价任务二】结合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对张岱《湖心亭看雪》的赞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评价标准:包括品析表达效果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对写作技巧、景物特点、意境、情感等方面的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明确性和流畅性。
【评价任务三】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所学以及相关素材,对张岱进行初步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生平事迹、精神情怀和语言三个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对张岱人生经历和事迹的概括能力、从不同角度表现人物性格形象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和生动性。
三、“转”:依托评价,适时反馈调节,有效促进教学
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发现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特点与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同时,教师还需基于评价结果,深入总结日常教学的得失,从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策略及过程。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的“起承转合”中,特别是“转”的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转”的核心在于变化,而变化的前提是获取准确、及时的评价反馈。通过学生展示和互评,教师可以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明确“教”与“学”的效果,进而发现学生实际所得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为教学调整提供有力依据。
为准确及时地获取学生课堂所学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教师需要借助科学的评测工具,如SOLO分类理论,使评测结果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在组织互评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内化评价标准、把握评价尺度,还要对同伴评价进行再评价,提出指导意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评价反馈,适时提升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例如,在开展“评价任务三”的过程中,当发现学生在互评时赋分趋同,反映出思考不够深入或敷衍了事时,教师可以细化评价要素,引导学生讨论各要素的重要性,并重新分配分值。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评价任务的理解,还提升了其思维层次。
教师应充分利用评价过程和结果,结合科学的评测工具和理性的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优化教学内容和策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使其在评价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四、“合”:总结提升,形成知识网络,完成学习目标
古人云:“合者,结尾也,需求渊永之境。”“渊永”二字,意指深远而悠长,借以形容文章结尾之韵味。具体而言,优秀的文章结尾应当或点题明旨,或启迪联想,或引人深思,且需做到简洁有力,余味悠长。
将这一理念延伸至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承”与“转”环节犹如将学习目标细化为若干部分逐一攻克,而“合”则是将这些零散的学习过程整合归一,实现学习目标的整体达成。以《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为例,笔者具体阐述“合”的实践策略:
首先,构建文言文知识体系。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词汇的积累与梳理是基础。在“承”与“转”阶段,教师应遵循“言文一体”的原则,适时引导学生对基础词汇进行整理。而到了“合”的阶段,则需更加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分类归纳、学以致用,打通课堂内外、知识与文化、书本与生活的界限。
其次,整合课内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语文教学既面临挑战也迎来机遇。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有机整合各类学习资源,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湖心亭看雪》为例,单纯依靠一篇课文难以全面理解张岱的人生志趣与情怀。因此,笔者引入了《冰雪文序》《自为墓志铭》《西湖梦寻》等节选内容,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降低理解难度,实现有效鉴赏。
再者,深化课堂教学内涵,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思想的启迪。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虚拟情境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假想张岱与陶渊明、柳宗元相遇的场景,并思考他们会说些什么,自己又会向其中任何一位古人说些什么。这一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加深了他们对三位古人的理解,锻炼了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深化了课堂教学的内涵。
笔者以“起承转合”的思维逻辑去理解并实践语文课堂教学的“以评促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课堂实践的整体而言,“起承转合”四个步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起是引领,承为发展,转是递进,合是深化,四个步骤基于目标引领,分头落实,又重整升华。整个过程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既达成了学习目标,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当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注重教学实际,确保四个步骤的过渡转换自然妥帖,并充分发挥“评”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努力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
(作者单位:1.江苏省涟水县教师发展中心;2.江苏省涟水县高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