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732)
食用菌具有生产见效快、效益高,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有益健康等诸多优点,在实现菇农增收、保障食物多元化供应、出口换汇以及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21年我国食用菌产量达4 133.9 万t,产值达3 475.6 亿元,食用菌总产量占全球食用菌产量的85%以上[2]。目前,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食用菌也已成为我国第五大种植业产品。然而,我国食用菌产业大部分分布在不具备区位优势的老少边穷地区,普遍存在产业发展缺人、缺物、缺钱的“三缺”问题,严重制约着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3]。2021 年6 月1 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发挥全面领导作用。”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基层党组织作用做出了进一步规定,要求“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即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进乡村振兴。实践中,随着中央对农村工作的不断重视,为保证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实现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同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加强党建引领,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已引起食用菌产区党政的高度重视[4]。
近年来,食用菌产区相继出现了“党建+”模式,即将党建工作融入产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发力点,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为使命,总揽全局协同驱动,组织群众并导入多元力量,构建多样有效的产业业态,凸显党建的高位统领作用的产业发展模式[5-6],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这种模式顺应新时代党建要求,是党建工作引领产业发展的具体体现,要求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引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发展,做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乡村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7]。已有研究以典型案例分析为主,其中政协清丰县委员会(2018)基于工作实践探讨了“党建+扶贫+食用菌”产业扶贫模式,认为只有强力推进“党建作保障、政府做引导、公司作龙头、基地作示范、贫困户作股东、种植户作产业”的产业扶贫模式才能够促进食用菌产业有序发展[8-9]。叶强平[10](2019)以四川省理塘县下木拉乡为例探讨了“党支部+对口帮扶单位+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村资产公司)+致富带头人+农户”的香菇产业发展机制,认为加强党员培育,促进党支部引领,可延伸产业链条,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
总体而言,已有研究虽然注意“党建+”模式在推动食用菌产业兴旺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但研究成果较少,且内容主要是工作总结,缺乏对“党建+”模式在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系统分析。笔者基于对贵州省、甘肃省、陕西省等我国重点帮扶地区的实地调研结果,分析党建模式与推动食用菌产业兴旺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关乎党的政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的重大实践问题,而且是关乎这一重大实践能否完全体现党和国家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重大理论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乡村振兴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国592 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426 个县选择食用菌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带动菇农共同富裕的特色农产品[11]。然而,受到自然禀赋、区位条件等因素影响,部分食用菌主产区为克服“三缺”问题,把“党建带动食用菌产业兴旺,食用菌产业兴旺促党建”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形式,并且,以高质量的党建工作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党建+”促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多种模式,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呈现出党建工作与促进食用菌产业兴旺互为一体的现实交融性、经验互补性和成果一致性特征[12]。
“党建+”模式和推动食用菌产业兴旺都是为了解决脱贫地区的贫困问题,是立足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之上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趋势。食用菌大多分布在边疆、民族、山地等地区,这些地区囿于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经济社会长期欠发达,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缓慢,区域、城乡和群体之间的差别显著,长期缺乏资源支持。基层党建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这与促进食用菌产业兴旺的目标一致,充分体现出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必然性。
党建和推动食用菌产业兴旺各显功能,在具体工作中又各有侧重。一方面,党建工作为推动重点帮扶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促进了党建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的有效转化。另一方面,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为党建提供了动力目标和实践场域,并且识别和检验了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促进了党建向内的自我检视、自我革新和自我发展。“党建+”模式有利于两个工作的有机结合,同频共振。
“党建+”模式使党建和推动食用菌产业兴旺共同构成了推动乡村振兴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党建在推动食用菌产业兴旺的实践中如期完成了促进菇农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党建在推动食用菌产业兴旺的中显著提升了党建工作质量,主要体现在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彰显;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持续坚定。
综合上述,在“党建+”模式推动食用菌产业兴旺的实践中,确保了乡村振兴的政治成果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社会成果相统一,彰显出了中国特色食用菌产业发展之路。
推动食用菌产业兴旺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主产区地方政府认真学习研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论述,履行好政治担当,汇集人员、资金、项目等资源向食用菌产业倾斜,诠释了党建工作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支持。2020 年,贵州省织金县印发《织金县深入推进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围绕发展竹荪、天麻等食用菌产业,要求稳抓领导责任,建立“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体系,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要求党支部领办农民合作社,落实党组织书记在推进食用菌产业兴旺中的第一责任人制度;要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构建责任体系,健全完善县委负总责、乡镇村各级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全力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明确述职清单,推进岗位责任具体化、责任主体明确化、责任层级清晰化、责任链接无缝化;强化工作问责,建立健全县、乡(镇)、村基层党建工作问责制,要求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与激励先进挂钩,与绩效分配挂钩。对履职不力的进行约谈。另外,贵州省大方县组建的“党建+”模式的合作社共有5家,将各项惠农资金向食用菌重点项目倾斜,集中实行贷款9 928.9 万元,推动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发展,快速壮大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增强了其竞争力。这样,在基层党组的主持下,提升了内部协调效率,有利于整合与调动财政资金投向重大食用菌项目,避免了财政资金分配出现“碎片化”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食用菌主产区,一是加强党员干部选派管理,如陕西省略阳县重点发展香菇和木耳产业,要求克服人才短缺的问题,建立“驻村工作队总队长—副队长—第一书记”的驻村帮扶队,由队长负责发展本村食用菌产业。二是选优配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注重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注重从致富带头人、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乡村教师医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人员、大学生村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大力培养和选拔任用。三是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专业能力提升工作,依托食用菌科研单位等推行“菜单式”“学习”。例如甘肃省陇西县菜子镇牟河村富民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简称“富民合作社”)是由村党支部领办的香菇栽培合作社,重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率先参加专业培训,学习香菇栽培知识,主动承包香菇栽培大棚,承担产业投入期出现的沉没成本和经营风险。等党员学会栽培技术并且技术相对成熟后,再吸引脱贫户加入合作社。富民合作社党支部,围绕促进成员增收,要求“党员能人组团带动”“党员能人结对帮带”,一方面在香菇菌棒生产环节,将20 名年轻优秀、有发展意愿的党员聚集到产业支部,设立3个党员先锋岗,负责香菇菌棒生产技术和安全管理;设立5个党员示范岗,负责菌棒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设立12 个党员责任岗,负责帮助脱贫户掌握生产技术。另一方面,在香菇栽培环节,推行1 户党员示范户带动5 户脱贫户发展的“1+5”责任区管理机制,发挥了党员引领服务产业发展的作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示范之下,村民积极申请加入合作社,迅速扩大了香菇产业规模[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食用菌产区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切实需要,创新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要求把基层党组织镶嵌进食用菌产业链中,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之上,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菇户”“党支部+集体经济组织+菇户”“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菇户”等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栽培大户等与小菇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和团结帮扶机制,破解产业发展的路径、资金、资源、管理和市场等突出瓶颈。甘肃省陇西县积极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由村级党组织引领成立或改建合作社,按照统一建设菇棚、统一采购菌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加工销售和分户经营管理的发展要求,组织共产党员带头参与合作社运营管理,着力打造“陇西香菇”品牌。截至2021年底共有158名党员融入8 家农民合作社,带动2 223 名菇农入社,其中脱贫户2 190 人,覆盖了本村几乎所有的脱贫户,截至2021 年提供400 多个就业机会,累计分红85.19 万元,实现务工收入831 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另外,陇西县针对食用菌合作社普遍存在实力薄弱的特点,采取“强村引领,弱村抱团”的发展思路,鼓励弱村之间“联村党建,共同富裕”。2016年5月菜子镇政府以香菇栽培起步早,产业基础较好的牟河村为主体联合周边十里铺村、浅河村等10个村集体出资473 万元,成立富民合作社共同发展香菇产业。联村党支部坚持“合作社建在哪里、党的组织覆盖到哪里、党的工作开展到哪里”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党支部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心骨”和引领作用,将资金、土地等要素重新分配,激活各村闲置资产资源[14]。通过各村党支部之间融合资源,打造规模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经济竞争,菇农自发的分散式经营变为党组织引导的规模化经营,显著提升了当地香菇生产水平,放大了帮扶资金的整体效应,提升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食用菌主产区各级党组织千方百计帮助贫困菇农拓宽收入渠道,一是增加经营性收入。以陇西县云田镇上大道村富民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采用统一建设菇棚、统一采购菌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加工销售、分户经营的“四统一分”管理模式,减少了合作社成员固定资产投入和经营风险。合作社为奖勤罚懒,鼓励成员将所生产的香菇交给合作社统一销售,并且按一等菇2 元/kg、二等菇1.6 元/kg、三等菇0.8 元/kg 的标准收购。将提取10%公积金和5%公益金之后的可分配盈余,按照不低于60%的比例根据与成员的交易额进行二次分红。按照当地每棚投入7 500 棒,每棒产香菇0.75 kg,成品菇假设按照“一等菇交易量×40%+二等菇交易量×20%+三等菇交易量×10%+总产量×30%”公式核算交易量,成员年香菇销售收入可达5.1 万元。在扣除劳务、水电和香菇菌棒购置费用之后,年收入1.6 万元。通常夫妻两人可以承包2 个菇棚,即每年收入可突破3.1 万元,远高于外出打工,极大地激发了成员积极性。
二是增加工资性收入。陇西县云田镇上大道村富民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的香菇菌棒厂,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脱贫人员在车间工作,在生产线各个环节设置务工岗位36 个,出菇基地带动24 人就业,人均收入超过1.5 万元,对于解决脱贫户持续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四川琪英菌业有限公司提出“帮人先帮技和艺”的口号,优先安排本地残疾人就业,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岗前培训激发其参加生产的内生动力,促进巩固脱贫成果方式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化。
三是增加财产性收入。如贵州省大方县好山珍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开展竹荪和天麻栽培,在党支部的协调下,按照每亩(667 m2)林地400 元价格租赁农户林地,并折股量化到合作社成员账户。合作社每年在扣除公积金、公益金或交易额后,剩余部分按照股份比例分红,当地菇农又获得一笔资产租赁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4 个“要看”,即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党建引领的农民合作社、集体经济和企业能够在党组织纪律的监管之下,完全按照党支部民主程序进行管理。
一是建立管理机制。陕西省留坝县调研结果,在党支部的引领带动下,香菇股份经济合作社基本属于两块牌子一组人,在管理制度上也基本延续用村委会管理模式,能够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关要求成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建立了“一户三表四制度”。
二是加强财务监管。以陇西县为例,8 个党支部领办的香菇栽培合作社均制定了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安装使用专业财务管理软件,建立电子账务,聘请会计记账,及时聘请专业机构对合作社财务和运营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等,确保各项财政资金安全和合作社规范运营。
三是保障成员权益。陇西县合作社为所有成员全部发放了成员证、股权证、设立了成员账户,并将所有的财政资金4 256.94万元全部折股量化到脱贫户,能够让成员了解自己的股份金额和比例。另外,合作社规定所有重大事宜必须按规定对外发布,保障成员了解合作社运营情况,显著提升了成员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的意愿。
“党建+”模式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实践基础上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趋势。党建工作与推动食用菌产业兴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全一致,共同地统一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新期待,统一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换而言之,“党建+”模式推动食用菌产业兴旺,帮助广大菇农增收是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共同聚焦点,是在党的领导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食用菌生产资源的配置纯粹依靠改善组织形态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建议不断完善“党建+”模式的运行体制机制,避免经营管理行政化,在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基本原则上,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提升菇农主人翁意识,依托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推动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激励机制是“党建+”模式长久发展的动力源之一。当前,党支部委员发挥着重要的调配能力,但是除相应的财政工资收入以及政府统筹的利益分红之外,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15]。建议根据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有突出贡献的党支部委员一定比例的配股或者奖励,协调好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和集体成员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实现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有效发挥激励作用。
推动食用菌产业兴旺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建议紧密结合各级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加强适合食用菌产业兴旺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着力从内部培育领军人物。积极开展栽培管理技能培训,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菇农,为当地推动食用菌产业兴旺提供人才资源的综合支撑。积极引入“外脑”,搭建科研院所与县域城中村的交流平台,鼓励相关领域的专家技术人员参与到推动食用菌产业兴旺的研究之中,通过专家联点形式,为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可操作性强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