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芳 许 英 贾铭昊 申 奥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食用菌具有“美味、营养、健康、安全”的消费特征,“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的栽培特征。因此,栽培食用菌成为助农增收、振兴乡村的重要途径[2]。据统计,2022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3 596.66 万t,总产值达2 714.78亿元,同比增长6.7%。然而,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行业集中度不高、标准化程度较低、信息化建设薄弱的问题,面对不断增长的千亿级市场规模,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食用菌供应链的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笔者从数字化视角,深入探讨食用菌供应链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数字化应用的特征与实践,提出食用菌供应链的转型路径。
当前我国食用菌生产分布区域较广,2022 年河南省、福建省以及山东省三地的食用菌产量约占全国的一半以上,长三角、珠三角一带以及东南亚为主要消费区域。近年来“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的举措一定程度地改善了食用菌的产地与消费地分布不均衡的矛盾,但由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构性不平衡、生产与流通环节参与主体较多等,导致供应链主体之间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物流的“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即产地采购与终端配送两个环节始终是食用菌流通的瓶颈,物流成本明显偏高。
受区域农产品数量、季节性波动、地域性消费基数等影响,食用菌供应链呈现碎片化特征。食用菌需求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导致局部地区出现结构性短缺和部分产品紧平衡,而食用菌供给端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和响应能力明显不足[4]。此外,食用菌栽培面临持续上升的环境保护压力、较弱的病虫害抵御能力,以及缺乏灾害预警与应急管理能力,区域性供需匹配效率较低,容易库存短缺导致断链,或存货积压引起产品变质。
我国食用菌供应链管理起步较晚,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严重不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食用菌栽培主体依然以大量离散型农户为主,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农户主要依靠经验管理栽培基质、水源浇灌、喷施肥料等,导致食用菌产品良莠不齐,难以开展质量监测、可追溯管理等。此外,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由于资金、人才等投入不足,在环境控制、技术工艺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导致食用菌生物转化率、杂菌污染率等主要指标不稳定,品质管理难度较高[4]。
由于食用菌行业集中度低,涉及地理空间较广,时间跨度较长且具有较高的质量监控与追溯要求,数字技术成为推动食用菌供应链发展的重要因素[3]。数字化背景下食用菌供应链一方面承担着满足市场多元化及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对供应链上各个节点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组织方式、商业模式等,推动形成健康、安全、高效的大食用菌生态系统。食用菌供应链数字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涉及领域与范围。数字技术将作物秸秆采集、食用菌栽培基质培养、出菇管理、生产加工、储运配送、终端销售等全程连接起来,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的食用菌供应链[4]。食用菌产品包含食用菌脆片、冰激凌、超微粉、菌草茶等,都归属于供应链管理范畴。数字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促进食用菌供应链智能化、服务化、科技化升级,另一方面将推动食用菌供应链与相关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如食品加工业、药业、外贸业等,全面提升食用菌附加值。
第二是管理方式与手段。食用菌供应链的数字化表现为广泛运用电子商务、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从上游的原料端到中游的生产端,再到下游的销售端进行全程精细化、可追溯性管理。通过数字技术,更大范围地获取食用菌生态系统数据,预测市场需求,并做出快速精准的响应,提升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第三是综合效益与目标。数字化支持更大规模、更高密度的万物互联和全局优化,食用菌企业不再片面追求高投入就有高回报,而是综合考虑整个食用菌生态系统。食用菌供应链从组网、隔离性、密码算法、认证机制等进行技术升级,更加全面精准地评估供应链数据,支持各个节点间资源的优化配置[2],推动食用菌产业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获得较大成效。
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更全面、更广泛的环境信息数据容易被获取,连接人、机、物、场的供应链网络正在加速形成,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将原本碎片化特征的信息,形成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数据链”[5]。食用菌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要把握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战略机遇,大力培育基于数据、算法等的新型核心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动力。上海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数字化呈现菌菇生长参数,收集环境信息并建立工艺标准,如开发真姬菇表面形态评价算法,首创国内珍稀食用菌工厂智能化栽培模式,实现生产全过程智能调控,并无缝对接销售端,其高标准、高品质、高效能的菌菇数字化管理通过了国际GAP 认证,2022年出口量占产能的30%。
在供应链数字化的大趋势下,利用数字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实现监测、管控、预警与优化等。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不仅意味着基础设施设备的改善,还将带来技术技能的提升[6]。比如工厂化生产工程师需要开发菇棚自动化管理设施设备,部署监控出菇生长过程,与软件工程师合作打通多系统数据,如通风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喷施系统等数据,实现各个环节信息共享、共通、共用,进而推动企业围绕网络空间进行业务扩张[7]。建设数字化供应链,一方面实时收集与分析整体供应链信息,做出最优决策布局,促进供应链各个节点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分工与协同,实现食用菌优供、优产、优运、优加、优销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加速与相关垂直行业如食品加工业、药业、外贸业等深度融合,数字技术超高的交互属性与超低时延等特性将突破传统的产业融合模式,全面拉动不同行业产业资源的协作共享和应用场景的优化共赢,实现食用菌供应链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与升级。
供需不匹配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5]。数字经济时代食用菌供应链的优化,需要重新审视食用菌市场、食用菌客户乃至整个食用菌生态系统。雪榕生物集团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开展多渠道营销,连续13年鲜菇销量全国第一。雪榕生物集团的七大食用菌基地,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对接销售端,如线下对接大润发、永辉等连锁超市,线上对接食行生鲜、盒马鲜生等电商平台。数字技术能够支持多维度信息的全量承载,实现对食用菌生态系统的全信息采集、分析与传输,同时联动工厂化生产企业,对接线上线下订单的生成、履行、仓配等,成为提升供需匹配效率的重要引擎。要构建高质量的食用菌大数据分析平台,一是加快建立食用菌供应链大数据交易中心,深度挖掘环境数据价值,利用高阶算法、组块技术等,为平台食用菌栽培者、加工者的协同统筹提供建议,对市场需求进行研判,并做出最优生产决策。二是建立平台的线下体验店及相应的实体店服务体系,一方面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信息,为企业探索多元化经营与供应链延伸提供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提供食用菌产品的现场体验场景,扩大其品牌效应。三是及时发布平台交易产品的产地、数量、价格等信息,并能够提供产品检测报告,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大发挥平台赋能的乘数效应,让大数据平台成为食用菌优质产品推广、先进技术扩散的重要媒介,推动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
数字化将带来供应链资源的快速整合,为产业标准化建设提供有利契机。我国幅员辽阔,东西覆盖5 个时区,南北跨越3 个温度带,食用菌种类繁多,除了食用菌,包括作物秸秆、菌种、栽培基质、菌渣等都是食用菌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同一类产品,在不同地域的经营方式与组织形态都有较大差别。系统化推进标准化建设,一是建立食用菌作物生长环境的可调控系统。借助数字技术对产地气象、土壤环境、水质水量、虫害防治等数据进行监测分析,监控栽培环境温湿度、光照、pH、通风状况等,将生长周期、地理位置以及栽培基质、喷施肥料(如蛋白胨、酵母膏溶液)等信息记录在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上,从源头进行标准化管理。二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过程与生产结果的标准化。数字技术将各个生产加工环节关联起来,通过对选料、发酵、拌料、装袋、高压灭菌、接种、发菌等各个工序的数据追踪、场景追踪,综合气候环境进行数学建模、智能生产、数字孪生、协同设计等,实现工厂化生产过程的可视化与生产管理的透明性[7],从而保证生产结果的标准化。三是对传统菇棚设施设备的改造升级,包括菇棚配套的发菌棚、制种棚、冷藏库、干菇加工房等;完善作物秸秆、菌渣等高效循环利用系统,形成标准化技术体系;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更新生产工艺、制定与国际标准(如GAP、HACCP 食品安全保证体系)接轨的质量标准等。四是对食用菌质量标准监控与追溯。先以县级为单位建立县域食用菌数据库,进行分级管理,明确追溯环节、数据获取方式、监管部门等,形成食用菌的追溯系统[8]。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推动形成高效的信息追溯系统。通过建立分级式预警、全域式监测的监管机制,实现对异常情况的及时干预,提升整体标准化水平。
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要求赋予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内涵。食用菌供应链的数字化有力打通食用菌产、供、销、运过程中的产业堵点,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进而形成食用菌高质量数字生态圈,同时带动相关垂直产业的协同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