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多吉,格旦扎西,邓昆(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人民医院,西藏 拉萨 851500)
阑尾炎是指阑尾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炎性改变,可根据患者病程长短分为急性阑尾炎及慢性阑尾炎,其中急性阑尾炎较为常见,也是导致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麦氏点有压痛、反跳痛和转移性疼痛等[1]。急性阑尾炎患者预后取决于是否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若延误诊断和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发生,手术切除阑尾是其主要治疗手段,能有效避免病情恶化或再次复发[2]。常规开腹手术视野开阔,对于暴露解剖位置及组织分离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间,而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以其创口小、出血少、操作简便等优点逐渐被临床接受[3]。但手术治疗均会对患者胃肠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化脓性或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发生肠粘连及腹腔脓肿的可能性更高。以往研究较少分析不同术式对急性阑尾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4],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疗效及胃肠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7月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标准[5];患者年龄≥18周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手术过程中未改变术式;发病时间在72h以内,均符合手术适应证。排除标准:依从性不良患者;哺乳期或妊娠期患者;患者术前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6个月内有腹部手术史;重要器官严重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患者;患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者;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每组各55例。开腹组患者中,男26例,女29例,年龄在22-58岁,平均为(40.27±4.86)岁,发病时间5-72h,平均为(23.66±3.71)h,体质量指数(BMI)在18.66-25.22kg/m2,平均为(20.46±2.81)kg/m2,病理类型:化脓性33例,坏疽穿孔性22例。腹腔镜组患者中,男24例,女31例,年龄在19-54岁,平均为(40.39±3.95)岁,发病时间3-72h,平均为(23.78±3.80)h,BMI在19.13-25.16kg/m2,平均为(20.57±2.29)kg/m2,病理类型:化脓性37例,坏疽穿孔性18例。两组以上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所有患者均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本研究严格按照《赫尔辛基宣言》要求进行。
1.2 治疗方法[6]开腹组患者应用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患者取平卧位,椎管内阻滞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下腹部,取麦氏切口,切口长度约为3-5cm,以三根结肠带汇合处是阑尾根部为原则,探寻阑尾并进行阑尾系膜分离,高位结扎阑尾后进行切除,并使用酒精、碘伏等处理阑尾残端,残端荷包包埋,根据腹腔感染情况选择是否留置腹腔引流管,逐层关腹结束手术。腹腔镜组患者应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患者取平卧分腿位采用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常规消毒后取脐孔下缘皮纹处切口约10mm处插入气腹针,建立CO2人工气腹(压力在10-14mmHg)。于肚脐附近置入10mm Trocar及腹腔镜探查全腹腔,于反麦氏点处、耻骨联合上方5cm处分别置入5mm及10mm Trocar作为操作孔。松懈腹腔粘连并清洗腹腔积液,探查全腹后,将患者体位改变为头低左倾后,沿结肠带寻找阑尾,使用分离钳分离阑尾系膜直至根部,结扎阑尾血管后切断阑尾,电凝烧灼阑尾残端黏膜并采用荷包缝合包埋阑尾残端。视术中情况采用纱布擦拭术区,再次检查阑尾系膜及残端,无明确性出血后关闭气腹、缝合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常规抗感染治疗,并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切开皮肤总长度,腹腔镜手术3个切口计算总和)、术中出血量(由术者、麻醉医师及巡回护士共同估算)、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首次下床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d胃肠功能指标变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及胆囊收缩素(CCK)等胃肠激素水平。③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重度疼痛、切口感染、腹腔脓肿、肠梗阻及肝脓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正态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腹腔镜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首次下床时间均少于开腹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胃肠功能指标变化对比 术前,两组患者GAS、MTL及CCK指标水平变化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所下降,但腹腔镜组GAS、MTL及CCK水平均高于开腹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胃肠功能指标变化对比(,ng/L)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胃肠功能指标变化对比(,ng/L)
?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急性阑尾炎人群发病率较高,其发病常见因素可能为梗阻、黏膜下淋巴结肿大及遗传因素等,通常自愈率较低,且易演变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关键[7]。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技术较为成熟,多数患者可在小切口下完成治疗,被临床广泛应用,但随着腹腔镜手术日益增多,其小切口、出血量少等优点受到临床认可,但部分学者认为腹腔镜手术需要全身麻醉且需要建立气腹,CO2气体残留有导致腹腔内炎症扩散的风险,因此对于急性阑尾炎患者手术治疗尚存在争议[8]。目前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腹腔镜手术切除术的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显现出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但目前对于两种不同术式对急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的分析报道较少[9]。
在本研究结果中显示,腹腔镜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首次下床时间均少于开腹组(P<0.05),说明相对于开腹手术,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切口美观程度更高,且能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中出血量,与袁博[10]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可在3-5cm切口下进行,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可能因患者阑尾位置较为隐蔽、小切口暴露视野局限而导致切口延长,进而增加手术难度,造成出血量增多、术后恢复困难等[11]。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视野更为开阔,在全腹腔探查基础上寻找阑尾,极大程度上克服了开腹手术的弊端[12]。且有研究[13-14]显示,开腹手术多采用钝性分离大面积腹壁肌肉,极易导致出血,患者术后恢复较慢。腹腔镜手术在放大视野基础上能够进行精准分离,因此出血量较少,且患者在麻醉清醒后即可进行早期床上活动,能够更早恢复饮食,促进患者恢复。
胃泌素及胃动素是一种由胃肠道细胞分泌的具有刺激胃酸分泌、调节胃肠道收缩活动能力的物质,胆囊收缩素作为脑-肠肽类激素,对胆囊收缩、肠道平滑肌舒缩等功能具有一定增强作用[15]。在本研究结果中显示,术后两组患者GAS、MTL及CCK均较术前有所下降,说明手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急性阑尾炎患者胃肠功能。但腹腔镜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均高于开腹组(P<0.05),说明腹腔镜手术相较于开腹手术治疗对急性阑尾炎患者胃肠损伤较小,更有利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原因可能在于腹腔镜治疗无需像开腹手术一样牵拉过多肠管或将其长时间暴露在外,减少了对腹腔的刺激[16]。有研究[17]显示,腹腔镜下治疗术后引流管保留时间相较于开腹手术时间更短,有利于减少腹腔异物的刺激。并且在本研究中,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说明腹腔镜治疗术后重度疼痛、切口感染等发生率较低,患者更愿意进行早期活动,也有利于术后消化系统的恢复。但本研究中,腹腔镜组患者腹腔脓肿发生率相较于开腹组略高,虽无明显差异,但在临床中应重视气腹时间,并应彻底吸净腹腔积液[17]。
综上所述,相较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疗效更为显著,更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