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记录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基因,展现了一部中华民族伟大的发展史。对汉字文化进行历史传承和现代转化,是传承和弘扬汉字文化价值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必由之路。本文在明确文化自信与汉字文化现代转化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从探究汉字文化的历史积淀入手,分析汉字文化的当代价值,从而探索文化自信视域下汉字文化实现现代转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汉字文化;现代转化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8-0082-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28.025
【基金项目】郑州西亚斯学院2023年度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3-XDJ-44)。
一、文化自信与汉字文化实现现代转化的
内在逻辑关联
(一)文化自信为汉字文化实现现代转化提供理论前提
文化自信是实现汉字文化现代转化的保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记录着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基因,随着历史的发展,依然不断吐故纳新,保持着活力。汉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同时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瑰宝。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必然要在新的时代实现现代转化,走上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自信是汉字文化实现现代转化的根本保证,只有正确认识汉字文化的价值,对汉字文化有坚定的热爱和信心,才能更好地使汉字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光彩。
文化自信是实现汉字文化现代转化的目的。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是更加基本、深沉和持久的力量。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背弃了自己的文化,那么必将走向停滞甚至毁灭。继承和弘扬汉字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中华文明的持续繁荣提供不竭的动力,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唤起整个民族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重视、热爱与自信。
(二)汉字文化现代转化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汉字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实践载体。文化自信要求人们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汉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汉字文化的这种生命力和厚重感,使得它能够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基因之一,历经千年而不衰,饱经风霜而不改,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我们新时期文化自信的养分来源。”[1]读懂了汉字,才能读懂中国。汉字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文化自信的最佳实践载体。
汉字文化为文化自信注入现代活力。黄德宽在《多层次展现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一文中认为,汉字文化的魅力可以从多层次展示,包括汉字形体结构的历史演进、汉字书写工具及载体的发明演进、书法艺术、汉字的传统学术研究和中国历史文化等[2]。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其中蕴含着大量可供挖掘的文化元素,使之与当代社会文化、现代信息技术、新媒体传播等进行有机结合,让人们主动参与到汉字文化的传播中,激起整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二、汉字文化的历史积淀
(一)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汉字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文化血脉,从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形态、文化意识形态,到先民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等,都能从汉字中找到印记。汉字最基本的作用是记录信息,在至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殷墟甲骨文中,就记录着商代晚期王室的占卜祭祀情况,体现出了先民部落的祭祀文化、农业生产、战争、气候等重要信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大量用汉字记录的中国文化基础的经典典籍,中华文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汉字依然是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在政治、经济、历史、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在每一个独立的汉字中,也清晰地记录着文化的密码。例如“出”字商代文字的上半部分像足形,下半部分像坎穴之形,整体来看,“出”字表现人离开坎穴外出之义。这就清晰地反映了上古先民穴居的日常居住形式,正如《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
(二)汉字是中国古典哲学和道德理想的体现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写道:“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一面旗帜,奠定了中国人的哲学理念和道德观念基础。
汉字中体现了鲜明的阴阳辩证统一的思想。汉字在其构形、造字法和书写等方面,都能够遵循阴阳学说这一古代哲学思想[3]。例如,东汉时期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以楷书为例,在运用“藏锋”的方法时,笔画起笔笔迹是欲左行先要右,到笔画运至左尽头亦向右回笔。在结构字体时,要使上部覆盖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字体相照应关联,不要使形势相背离,这使每一个汉字都达到阴阳的平衡。
汉字中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出现于《内经》,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其具体体现为人体形态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例如“天”字,象形字,像突出了头部的人形,本义为人的头顶,后引申有天空等义。这就明显体现出人天同构的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表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共生、宽容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汉字是多民族融合发展的见证
梁启超在《国文语原解》中说:“我国文字,行之数千年,所以糅合种种异分子之国民而统一之者,最有力焉。”[4]虽然中国各时代、各地语音相差极大,但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同时在汉代以后,其形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使得汉字能够在不同时代和地区广泛传播而无障碍。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汉文化随着汉语典籍的传播持续影响其他民族,汉字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例如古契丹族、西夏族在创制本民族的文字时,参照汉字进行,包括邻国朝鲜、日本、越南等,都极大程度上受到汉字影响。
三、汉字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汉字文化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历史资源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必然选择,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巩固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其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永续的滋养与支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价值观即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倡导的“和”的理念基础上提出。“君子和而不同”“以和邦国,以谐万民”等提倡和合共生的理念已经历经千年的积淀,深深镌刻在民族的血脉中,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和”的理念依然能够指引中国人致力于和平发展,与世界各国和谐共处。
(二)汉字文化为立德树人提供内容支撑
在新的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浅俗文化的广泛传播使青少年的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青少年的价值观出现了功利化、世俗化、多样化的趋向。此时,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还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重塑其价值观念。汉字文化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可以为立德树人提供强大的内容支撑。在初等教育时期与中等教育时期,培养青少年学习汉字、探究汉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引导他们了解汉字发展史,以更加深入和广博的视野领略汉字文化的精髓;高等教育时期,汉字文化教育可以和各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激发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担负起振兴民族国家的重任。
(三)汉字文化为树立中国形象提供有效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向全世界展示一个良好的中国形象,是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塑造新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首先必须明确自身的优势。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一直辐射影响着周边国家,五千年灿烂的传统文化积淀是我们取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必须加以利用和创造性转化。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与深入,汉语的影响力与重要性也随之增加,通过传播汉字文化,能够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吸引更多中国文化的追随者,从而树立起更加令人亲近、爱戴、尊敬的中国形象。
四、实现汉字文化现代转化的路径
(一)制度创新——提供健全的机制和可靠的保障
汉字文化能够顺利实现现代转化,健全的法制是其根本保障。2019年10月30日,国务院发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施条例》,规范了全国范围内语言文字的使用,旨在提高全民族语言文字素养,促进全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为汉字发展提供了健全的机制,也为汉字文化的大力传播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在民众日常使用汉字的场景中,对于汉字的错用、滥用问题和对汉字意义的错误理解问题等依然大量存在。特别是近年来,新媒体平台成为中国人接收各类信息的主要来源,信息的发布者更多的是未取得傳统新闻行业从业资格的个人,传播的信息中存在大量明显的错别字以及汉字相关知识的谬误。这就需要国家要尽快出台有关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规范的相关法规,以营造一个更加规范、清朗的网络语言环境。同时,要合理开发利用汉字资源。各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发掘与整合具有地域特色的汉字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并发挥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打造本地汉字文化特色品牌,推动汉字文化的现代转化。
(二)人才培养——贡献源源不断的动力
1.要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加强汉字文化教育
长期以来,在初等教育时期,青少年对于汉字的学习是从拼音开始的,但这并不符合汉字的自身特点与人类的认知规律。徐德江在《从“语言文字大国”迈向“语言文字强国”》一文中认为,婴幼儿学习语言文字的第一阶段的模式,应该是从“学听话与学认字同步”,到“学说话”,再到“学写字”[5]。这就将汉字教学在整个语文教育中提前,更符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同时,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具有图像感,适宜儿童接受和学习。从2017年9月起,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把拼音学习推后,先认汉字,再学拼音;同时,教材中增加了甲骨文等汉字溯源内容。这就为各学段的汉字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就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第一,加强语文教师的汉字文化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第二,开设与汉字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例如趣味甲骨文、汉字历史探源、书法等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与实践性的课程,营造浓厚的汉字文化学习氛围;第三,积极举办各类与汉字文化相关的比赛,以赛促学。比如,河南省教育厅从2015年开始,已经连续九年成功举办河南省汉字大赛,已成为极具河南特色的教育文化品牌,积极推动了语文课改,探索出了一条实现汉字文化现代转化的有效途径。
2.重视高校相关专业建设,提升专业人员素质
汉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需要有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持续不断的支持和补充,重视汉字相关专业的建设,为国家与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是高校应该承担起的责任。2020年1月,教育部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在招生专业上,文科中增设古文字学方向。这门与传统文化传承休戚相关的“绝学”,如今正面临着研究人员不足的窘境。教育部的决策,体现了国家对于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在名牌院校的带领之下,其他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也应借鉴相关经验,加强相互的学习交流,完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的专业素养,在为专业研究领域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拓宽这些专业人员的就业渠道,服务于全社会,提高全社会对汉字文化的认知与重视。
(三)多渠道传播——探索丰富多彩的道路
第一,探索新媒体,彰显汉字文化的趣味性,增强传播效果。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范围更广,使用场景更加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灵活,是传播汉字文化的优选平台。首先,传统媒体应重视新媒体账号的运营,将优质的汉字文化类节目内容经过重新编排,使之更适合新媒体传播方式,为广大民众提供具有权威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内容,以供其他创作者学习与借鉴;第二,各大新媒体平台应制定相关政策,如提高推送频率、加大短视频内容创作鼓励等,使内容创作者选择汉字文化或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创作内容;第三,平台要加强对相关传播内容准确性和专业性的审核,做到没有错别字和明显错误。
第二,结合政府惠民工程,深入大众日常生活,加大传播力度。各地方政府可以定期组织专家在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进行汉字文化讲座,与高校专业人员相结合,组织志愿者团队,举办汉字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等活动;将汉字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可在重要的地标性建筑上标注古文字符号,在历史积淀丰厚的街道、景区的地砖、墙面上刻印汉字字形演变过程,打造汉字文化特色街区,融入相关文创商业、3D数字化技术等,令参观者沉浸式地深度体验汉字文化,使之成为城市新地标。
第三,注重汉字文化的对外宣传和国际交流,树立新时代中国形象。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代表,极大影响着世界其他地区与民族,汉字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友人的喜爱。我国可以通过和其他国家的汉学研究机构、博物馆进行合作,在世界各地举办汉字文化论坛、汉字文化周等活动,令汉字文化走出国门;在高校留学生课程中增加汉字文化的相关内容,开设相关专业;也可以将汉字文化融入国家形象对外宣传片、游戏动漫等产业,令世界透过汉字之窗领略中华文化之魅力。
五、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要充分了解和挖掘汉字文化的当代价值,对古老的文化进行现代转化,探索出有效路径传承和发扬汉字文化,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不断走向世界,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张敏.文化自信视域下汉字文化的当代价值及传承路径[J].汉字文化,2022(03):185-187.
[2]黄德宽.多层次展现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13-14.
[3]吴永社.汉字文化之阴阳说[J].楚雄师专学报,2000(02):63-66.
[4]梁启超.国文语原解[M].北京:中華书局,1989:30.
[5]徐德江.从“语言文字大国”迈向“语言文字强国”[J].汉字文化,2011(06):24-27.
作者简介:
黄越(1988.5-),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