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政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我国的小剧场分为公益性和营利性两类,公益性小剧场具有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公益性和现代文化消费的商业性,是新兴的文化传播载体和文旅消费形式,是文商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满足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高品质服务的需求[1,2]。苏中名城泰州除了拥有一系列 “高大上” 的地标性文化场所之外,也需要有能接地气、更加亲民、更具空间流动感[3]的公益性小剧场。
近年来,在泰州市领导高度重视和深入推进下,借力泰州市文旅集团,科学规划分类打造公益性小剧场。采取融合思路、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等科学的顶层设计,建立网格化信息交流互通平台,积极推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共赢合作,促进演艺项目和人才更好落地,真正实现了公益性小剧场的普及化。本文中涉及的公益性小剧场为广义的公益性小剧场,包含密闭演艺空间和开放舞台空间。
目前,全市建有饮香书场、泰州文化馆民众剧场等120多个公益性小剧场,常年开展 “我们的节日” “文化惠民券” “文化百场” 等文化惠民活动。其中,具有密闭演艺空间、独立舞台和观众区,座位数50~500个的公益性小剧场共有23家,这些场馆多设在文化馆、少年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镇村服务中心及广场、公园等人流较为密集的场所,年均接待文艺爱好者约10万人次。
除了这些规模性较大的公益性小剧场,各市区街道还建有各种便民服务小剧场。此外,截止2020年底,全市共建成 “百姓大舞台” 约600个,这些简易版的小剧场满足了基层服务群众的功能。
近年来,泰州深度挖掘 “一城一河” ,打造以大运河文化(里下河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泰州文学谷。为了进一步为公益性小剧场提供重要内容,将昆曲、京剧、淮剧、黄梅戏、评书、弹词、锡剧、扬剧、话剧和电影作为宣传泰州文化的重要形式串连起来。国有文艺院团一直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是市文化惠民的主力军,年均开展惠民文化活动500 余场。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券、 “我们的节日” 、非遗展演等,处处可见泰州市淮剧团、泰兴市歌剧团、靖江市锡剧团、兴化市淮剧团等国有文艺院团的身影。
以屡获国家、省级大奖的国有文艺院团——泰州市淮剧团为例。在几十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陈德林、黄素萍、赵震方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和以谭步权、李加虎等为代表的中青年表演艺术家群体,近年来先后成功整理出一大批传统剧目如《刘贵成私访》《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团圆之后》等,打造了一批优秀原创剧目如《信访局长》《诺言》《赶鸭子下架》《大喇叭开始广播了》等,使得 “泰淮传统戏” “陈派唱腔” “泰淮乐队” “泰淮声腔” 等艺术特色闻名戏剧圈内外,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目前泰州市淮剧团正在积极组织编写编排适合公益性小剧场演出的剧目,比如将原来适合大剧场大舞台演出的剧目加工简化成3~4人、一小时左右适合小剧场演出的剧目。
好的品牌拥有知名度和竞争力,具备较高的辨识度和大众认同感,对市场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公益性小剧场也必须在深挖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精准策划、突出亮点、彰显特色,打造好品牌。2022 年泰州对外发布了 “泰有戏” 这个响亮的品牌,并设计了LOGO,签约了一批改扩建项目,吹响了做出特色、做出亮点、做成新IP、做出不一样的泰州市公益性小剧场的集结号。
“泰有戏” 小剧场是泰州市的一张亮丽名片。目前泰州已建成33个 “泰有戏” 小剧场,泰州市文旅集团也已经初步建成八处 “泰有戏” 公益小剧场。 “泰有戏” 小剧场着重强调剧目的观赏性、艺术性和创造性,在保障高格调、高品位的基础上鼓励艺术创新和创造性发展。通过加强规范管理、统筹协调推进、合理规划布局、整合演艺资源,形成有效的运营机制,利用 “游览+演出” 的模式,细化环凤城河文化底蕴,扩充 “泰有戏” 品牌,在强化游客体验的基础上,提升 “戏曲三家村” 文化氛围和艺术感染力。
2016 年泰州市政府通过相关政策针对基层文化活动投入不足而设计发行 “有价证券” ——文化惠民券,把公益性小剧场演出纳入服务范围,有效刺激文旅消费市场。近年来,市文广旅局根据市文化惠民券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要求,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精心组织发放小剧场 “文化惠民券” ,保障了惠民演出工作的安全、有序、高效运行。
将公益性小剧场文化融入商业和旅游业,既能促进小剧场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也能给文旅活动注入新的发展活力[4]。目前泰州市重点开展 “一带一片一中心” 建设。 “一带” 即凤城河风景带, “一片” 是指以海陵区万达广场、万象城为核心的演艺集聚区, “一中心” 是以坡子街老海陵区北景区与万象城商业街区南北呼应、联动发展新成的艺术中心。在此背景下,梳理沿凤城河的园林景点、历史街区、文博场馆和公共空间等载体资源,在推进旧社区改造提升、城市环境整治、园区业态调整和项目开发建设等工程中,规划预留公益性小剧场空间,优化布局建设公益性小剧场群。
截至目前,泰州海陵红粟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两届,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有效拉动了海陵区的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文化节现场举办的红粟小剧场文艺表演和 “幸福海陵仲夏之梦” 促消费夜集市活动,强化文旅融合,以文旅力量点亮海陵 “不夜城” 。此外,泰州市海陵区城中街道钟楼巷商业街和海陵区城北街道文化旅游项目都做得非常出色。以海陵区城北街道为例,该地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化元素丰富,建有多处文化建筑景点、历史文化街区、优质红色资源、现代游玩景点以及多处水系文化资源。城北街道积极打造 “城北红色历史文化旅游线路” ,将景点展馆串珠成链,积极组织开展沉浸式剧本游等活动,为公益性小剧场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和保证。
尽管公益性小剧场蓬勃发展,但在规划建设方面仍有待提高。一是全市具备演出条件的公益性小剧场数量虽多,但特色不够明显,影响力还不够大。二是大多数公益性小剧场分散在老城区,新建人口聚集区公益性小剧场的建设亟需加强。三是部分公益性小剧场配套设施有待改善,部分场地不能完全符合相关消防标准。
对此,首先要优化整合资源,做好整体设计。2022年6月9日,首个 “泰有戏” 示范小剧场授牌仪式在泰州市文旅集团饮香书场举行,海陵区与泰州市文旅集团联合打造的 “红粟小剧场” 被正式命名为 “泰有戏” 示范性小剧场,标志着泰州市 “泰有戏” 小剧场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后续泰州市将着力打造 “泰有戏” 小剧场示范性综合体,具体内涵是对 “凤城河风景区” 空间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和整体设计,如沿河开放载体资源,构建整体联动、各具特色的凤城河畔小剧场群,高端嫁接国内知名演艺集团,共同打造具有泰州特色的小剧场演艺集聚区。
其次分批分步实施,抓核心区建设。以海陵区小剧场试点经验为标准,其余各市区依托自身资源特质,分步推进公益性小剧场建设。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助推文化古城复兴。
最后要提档升级,修缮运营场地。在凤城河风景带、海陵区万达广场、万象城、坡子街商业街区等经济带和城北街道演化社区演绎小剧场、城东街道鲍坝社区红粟小剧场、罡杨镇杨庄社区为民小剧场、华港镇里华村小剧场等已改建完成的优秀社区周边择优选择一批建好的公益性小剧场提档升级,优化消防等配套设备。
公益性小剧场以线下方式运营,疫情期间受到明显影响。以兴化市文化馆剧场为例,2019 年服务103场次,但受疫情影响,2020年至今近3年仅提供100 余场次服务。如何更好地实现公益性小剧场信息化,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公益性小剧场表现形式。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方式改造公益性小剧场,用更加有美感的方式表达故事,融入充满想象力的创意和炫酷的技术,产生炫酷的画面感、更高的参与度和更强的共情力量。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公益性小剧场运营模式。积极推行 “互联网+公益小剧场” 的运营模式,利用高新科技技术刷新观众观赏体验,推动艺术 “破圈” ,让小剧场更具生命力。
最后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公益性小剧场推广力度。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公众号等途径,及时发布演出信息,设计 “白天看景,晚上看戏” 等宣传语,同时细分市场、精准营销,不断扩大小剧场的影响力。
通过调研发现,近期小剧场场次虽然较之前有明显提升,但影响力仍不够,主要是举办各种会议、讲座、培训、公益电影等,尚未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和精品剧目,一些小剧场经营理念落后,品牌意识不强,不能满足观众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后续发展中,需要继续深挖特色、打造精品,对条件较好的泰州市淮剧团和公益性电影院优先改造提升,增设淮剧艺术展馆、微型戏曲实景演出古戏台、戏剧体验工作坊、电影放映展示馆等,进一步丰富公益性小剧场的内涵,活化公益性小剧场的运营机制,打造全市公益性小剧场 “样板间工程” 。
公益性小剧场具有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公益性小剧场进校园,是其履行社会职能的重要形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观、艺术观和世界观,而且有助于公益性小剧场提升服务覆盖范围,扩大小剧场的教育影响力。调研显示,部分公益性小剧场为学生提供的专场演出,如泰州市少年宫举办区级少年儿童演出,兴化市文化馆剧场常年开展艺术普及工作,其教育内涵挖掘得还不够深入,教育活动形式有待改善,活动次数有待提高。
首先要鼓励学生进入公益性小剧场。定期组织学校学生进入公益性小剧场,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小剧场的独特艺术氛围,依托公益性小剧场这一公共文化空间载体,让学生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和泰州特色文化,逐步形成以教、学、研、评、演为体系的公益性小剧场体验互动交流场所。
其次要鼓励精品剧目进校园。以现场演出、远程观看、网络回放等形式,让学生在公益性小剧场现场之外也能感受到小剧场的魅力。邀请精品剧目表演演员和主创团队参加线下见面会,与学生近距离对话交流。开展知识讲堂、主题演讲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公益性小剧场台前幕后的故事。
最后要开拓公益性小剧场节目的生产。有意识地创新开发适宜青少年观赏的剧目,如根据儿童、少年、青年等不同年龄阶段打造不同的剧场剧目,聚焦青少年需求,服务青少年成长,用戏剧丰富的表现形式提升青年的获得感、使命感和幸福感。
不少公益性小剧场普遍存在优质剧目创作生产难、后期运营不易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前期研发投入高、载体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较大,导致资金难以平衡。
首先要分步加大扶持资金投入的政策,提供更有利的资金扶持政策,升级公益性小剧场运营模式。其次要加强文商旅融合的深度,以 “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严格管理” 为基本原则,推动公益性小剧场的文商旅融合发展。最后要鼓励经营公益性小剧场的耐心和情怀,要全面、综合、长远地看待泰州公益性小剧场建设问题,既要解决好商业逻辑、产业思维等问题,也要解决好事业情怀、社会责任等问题。要以大耐心、大情怀,主推泰州公益性小剧场的建设。
公益性小剧场可以将文艺创作、文化惠民、文旅消费、文化产业等紧密关联起来,是文商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当下建设公益性小剧场势在必行。近年来,不少城市在街头巷尾打造公益性小剧场,建成了独具特色的文艺地标,这些建设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
一是坚持以品牌培育为破点,倾力打造文化地标。如南京市于2020 年3 月对外发布 “秦淮有戏” 小剧场品牌,精心规划建设秦淮河畔小剧场群和太平南路演艺集聚区,做出引领文旅新消费的 “秦淮示范” ,让秦淮每年6000 多万的旅游人次,1900多场的演出场次,转化为现实消费力。
二是坚持以政府主导为引领,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如淮安市自2021年来,市委领导多次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组织开展全市小剧场建设情况调研,科学规划分类打造,增设艺术陈列馆、戏剧体验工作坊、微型戏曲实景演出古戏台等,并将小剧场建设工作纳入淮安市 “十四五” 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和 “文化强市” 三年计划当中,着力在主城区打造 “小剧场样板工程” 。
三是坚持以精品剧目为抓手,创新演艺模式集聚吸引眼球。像广州、长沙、武汉等城市十分注重院团和高校相结合,创作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如2021年广东潮剧院和中国戏曲学院南北携手、联合创作小剧场潮剧《状元归乡》,以匠心打造精品,并积极探索 “学院+基地” 的剧目制作模式,为小剧场精品剧目的打造提供创新样本。
依托前期发展基础和借鉴其它城市发展模式,泰州公益性小剧场大有可为。在前期公益性小剧场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小剧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力量,打造小剧场特色品牌,不断丰富公益性小剧场的教育内涵和文旅融合内涵,积极推动公益性小剧场建设规范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构筑新时代泰州文化艺术高峰、谱写新泰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