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上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政课必须不断更新、改革、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进程。近年来,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节目热播,诗词的学习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兴起了学习诗词的热潮。革命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所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价值内涵,运用革命诗词进行思政教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领悟社会的发展变化,更好地树立价值观和人生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 “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革命诗词是革命文化的直接和鲜明体现,蕴含了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革命先辈留下大量书写理想、信仰、情感,展现革命历程的词章诗篇,艺术概括和形象诠释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许多重大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深刻地反映历史背景、揭示着历史规律,在教学中运用革命诗词描述历史事件和史实,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党史国史[2]。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只有学好党史国史,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明确责任,才能从历史经验中去汲取养分,思想取得不断进步。例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时,运用陈毅元帅1936年所写《赣南游击词》中的诗句,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写作背景是一段难忘的革命史实:1935 年,红军游击队与正在长征的中央红军失去联系,只能在白色恐怖中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敌人动用重兵,长时间围山、搜山、烧山,妄图将游击队困死山中。游击战争期间,红军与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深情,在《赣南游击词》中得到充分体现,诗句展现了军民的鱼水情深,凸现了党与人民的血肉相连,体现了了人民军队践行宗旨的革命本色,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党史国史,牢记初心之源。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杰出的革命者、建设者们,经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诗词记载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这些革命诗词让人们看到革命先辈对革命理想的艰辛追求,理解了坚定的信仰是老一辈革命家奋斗不息的动力之源。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中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 描绘革命道路的艰辛,表达了革命军人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中国革命面临的总体态势是敌我力量悬殊、敌强我弱,在毛泽东诗词中, “百万工农齐踊跃”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展示了革命队伍壮大的历史进程,彰显了毛泽东百折不挠,充满必胜的信心;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万丈红缨要把鲲鹏缚” “不到长城非好汉” 等诗句,体现了共产党人 “勇往直前” “矢志不移” ,不畏山高水长的执著追求,有助于坚定当代学生的理想信念。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入课堂、入教材容易,入心、入脑难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革命诗词所体现的精神一脉相承,学习诗词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观点产生极大的共鸣,有利于增强价值观认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观念,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所追求的,许多革命烈士牺牲前写就绝笔诗,杨超留下 “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 ,夏明翰写下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吉鸿昌写道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面对敌人屠刀写就的绝笔诗,惊天地、泣鬼神,战争的硝烟虽然已经远去,但学习革命诗词了解诗词背景,能让学生更深入地认同核心价值观,产生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也经常被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但革命诗词在教学中的运用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革命诗词浩如烟海,一些教师直接采用拿来主义,没有分析诗词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不能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和具体内容来选择教学素材,生搬硬套,出现了选择的革命诗词偏离教学目标,不能突显主题和内容,教学中未审视所选诗词素材是否典型,是否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
一些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课前没有了解学生的诗词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从而教学时不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不了学习兴趣,学生缺乏情感体验,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都得不到实现。
运用革命诗词教学时,部分教师仅仅满足于将具体的教材知识点提及,革命诗词点到即止,直接简单的进行诗词诵读和音视频播放,没有将当下的国情和世情融合到教学内容中,把握不好革命诗词运用的广度和深度,不能开阔学生视野,引导不了学生关注社会、发现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应持有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充分融入革命诗词的内容,以理论说服人,以情感打动人,打破传统的课堂 “一言堂” “满堂灌” 的形式,突破课堂时空界限,结合课内课外,衔接线上线下,贯穿起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个环节。
一是共建共享,丰富诗词储备。革命诗词的积累重在平时,这需要师生齐努力,将诗词的储备和积累培养成为习惯,做到时时留心。如阅读革命诗词集和诗词鉴赏类书籍、观看关于诗词的大型综艺节目、搜集革命诗词的音频、视频等等;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诗词交流与分享,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拉近彼此之间情感,利于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便于开展课堂教学。
二是主题突出,精选诗词素材。教师应对教学体系有总体把握,针对课程教学目标,聚焦重点和难点问题,整理和选取相关的革命诗词素材开展教学。以 “思想道德和法治” 课为例,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历史定位时,可以选取有关革命形势的变化和改造中国进程的诗句,如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等,帮助学生理解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让学生在时空对比中抚今追昔,感受沧桑巨变[3],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四个自信。
三是预设引例,铺垫课堂生成。革命诗词有效引入课堂教学必须做好预设,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有利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如长征精神的内容授课之前,布置在慕课上先学习《七律长征》的微课,再体验重走长征路的虚拟仿真项目,这就为课堂教学提前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和情感的基础。
一是运用诗词进行课程导入。可以开门见山,诗词直接导入,直奔主题;也可以寓教于诗,诗词典故导入;还可以利用诗词设计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如讲授中国精神内容,可以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振兴中华,我辈之责” ,方便快捷直奔主题,有利于学生快速融入课堂。
二是运用诗词拓展讲课内容,激发课堂互动。如《沁园春·长沙》结尾曾为 “向中流击水” ,后改为 “到中流击水” ,可组织学生讨论,思考毛泽东为什么要修改这最后一句,你觉得用哪一种更好,等等。大家各抒己见,可用学习通投屏主题讨论发言。通过抓住关键字理解诗词、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写作背景、体验伟人的情感世界,拓展想象力,丰富情感、锻炼各种能力。作者表达的是与大自然互动,搏击水浪的豪迈之情,有助于理解革命者立志改造国家的坚定志向,感悟早期共产党人对于国家、民族的真切情感。
三是运用诗词进行课堂小结。归纳知识点、画龙点睛、进行诗词激励,深化主题。如学习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内容时,运用陈毅在1964年生日当天所写抒怀诗,该诗总结自身参加革命以来的人生历程和感悟,用 “马列最伟大,世界正归心” 作为结语,阐释自己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光辉一生,体现了对党的忠诚,也体现了对信仰的坚守。这些革命诗词饱含着丰富情感,运用情感型的激励结束策略可以引发学生的激情,提升课堂的感染力,深化教学主题,落实教学目标。
一是优化作业设计,注重革命诗词引入。课后作业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延展;在作业设计中运用革命诗词,有利于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聚焦教学重难点,巩固教学成果,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设计作业要注重帮助学生提升能力,除了常规习题,教师要拓展思路,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特长,发动学生制作小视频、设计ppt、创作诗词等多种方式来巩固知识、提升能力、锻炼思维,达成教学目标。
二是举行以革命诗词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举行革命诗词诵读活动、革命诗词竞赛活动和革命诗词主题宣讲活动等,宣讲人选取不同时期的革命诗词,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现实启示意义等,激发学生学习革命诗词的热情,切实增强四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