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丽霞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正日益受到外语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冲突,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度,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能够将这三个特点发挥到高效的教学方法非案例教学法莫属。因此,案例教学法成为跨文化交际课程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案例教学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以案例为教学基本材料,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描述和教学过程的精心指导、策划,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探究等活动[1]。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哈佛大学法学院,20 世纪末,国内高等教育界开始关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知识是学生通过学习共同体在具体的情景和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教师仅在学习新知识初期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起到脚手架的作用;学生通过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案例教学法一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案例教学法以真实、生动的案例为载体,以多样的课堂活动为渠道,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案例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的具体而富有情节的叙事。简而言之,案例就是故事。以故事为载体呈现抽象的理论知识符合人类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案例进行系统分析。学生可以从包含疑难问题解决方案的案例中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没有提供疑难问题解决方案的案例,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创造力、思辨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课程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作为跨文化交际课程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案例教学法能够以直观、生动、形象的案例呈现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交际双方的差异或冲突,并以跨文化知识和理论分析双方存在差异或冲突的原因,提升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和解决文化冲突,培养多元文化认同感。案例教学法有益于学生理解所学跨文化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创造力、思辨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与跨文化交际课程有着高度的契合性,是一种比其他教学方法更有效的方式[2]。
案例陈旧,缺乏时代性。教学案例需具备启发性、典型性等特征。一个优秀教学案例的开发需要耗费大量的准备时间,对教师的案例开发素养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不少教师会选择直接使用教材上已有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虽然教材编写过程中精选的案例大都是具有典型性的优秀跨文化案例。但是,教材在使用一定时间后,部分案例会丧失时效性,缺乏时代性。
刻板印象,缺乏真实性。教学案例需具备真实性的特征。但教学中的一些案例带有明显的刻板印象痕迹,为了解释跨文化理论而根据对他文化的刻板印象杜撰跨文化案例的一些情节。这样的案例缺乏真实性,忽视了文化以及真实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复杂性,导致学习者对他文化群体整体的错误观念,不利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以 “例” 说 “理” ,以 “理” 为主。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案例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采用以 “例” 说 “理” ,以 “理” 为主的案例教学方式,案例只是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跨文化理论的作用。教师处于讲授者的地位,从案例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开展到结论的提出均由教师掌控,削弱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倾向和方式[3]。学生大多只能做到 “学一知一” ,难以举一反三,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开发主体单一。现有研究对如何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师仍是案例开发的唯一主体,按照案例开发、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总结的步骤进行案例教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学习教师开发的案例。要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建立案例库是教师的必然选择。而跨文化案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单一依靠教师开发案例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要求较高,因此,有不少教师选择直接使用教材上已有的案例进行教学。
针对案例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 “教师案例教学+学生案例开发” 教学模式。
思辨能力又称批判性思维能力,指人们分析、综合、判断、辨析、反思、质疑、预测以及信息查询、逻辑推理、转化知识的能力[4]。2018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提出思辨能力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之一。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但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和讲解跨文化理论和知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将思辨能力培养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思辨能力可以增加跨文化能力的深度,跨文化能力可以增加思辨能力的广度[5]。
(1)教师案例教学。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教师案例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包括:案例设计—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总结。
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设计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起点,也是案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开发案例。案例设计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教师通过自行开发跨文化案例,不断扩充教学案例库;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解案例开发的方法和步骤为学生案例开发提供范式。跨文化交际课堂中的案例设计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开发真实的跨文化案例,避免案例设计 “程式化” ,克服刻板印象对案例设计的影响;二是坚持与时俱进,突出时代特色,开发具有时代性的新案例;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通过线上渠道收集跨文化交际活动素材,进行案例开发;四是着重开发当代中国的跨文化交流案例,讲好当代中国跨文化故事。跨文化交际案例素材主要有四个来源:自身经历、新闻事件、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
跨文化案例的呈现应体现故事线和知识线。案例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故事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要清晰地向学习者展示出案例情节发展的脉络,呈现出完整的故事线。知识线是使学习者能够通过学习案例从中辨别出案例所体现出的跨文化理论知识体系。跨文化案例的呈现可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况采用文本、图像、视频、音频、表演等形式,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模态的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运作进行多模态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增强知识内化。
案例教学法是在对案例素材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流模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推理和论证,最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6]。在案例分析阶段,教师设置能够体现学生分析、推理、论证等思辨能力的问题流供学生讨论,所设置问题的答案通常具有开放性,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对案例分析过程进行指导,组织学生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探究等思辨活动。
案例总结可分为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教师对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情况进行点评,并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其次,教师针对学生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并强调该案例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学生根据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并结合教师的点评和补充以口头表达或书面作业的形式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加深对案例所涉及的跨文化事件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
(2)学生案例开发。在跨文化案例教学中学生也可以成为案例开发的主体。在教师案例教学阶段,教师可向学生展示自身教学案例开发的步骤和过程,分享案例开发的要领,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案例,还要教会他们如何设计开发案例。当然,案例开发难度大、要求高、耗时长,对学生的跨文化理论知识体系和其他综合能力有极高的要求。鉴于此,学生可分小组进行,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不宜过多,计入平时成绩。学生案例开发可以按照选题确定—资料获取—案例构建—案例呈现的步骤进行。
要进行跨文化案例开发,首先要确定案例的选题。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案例素材,确定案例选题的关键切入点都是抓住跨文化交际事件中交际双方的 “差异” “矛盾” 或者 “冲突” 。 “跨文化交际” 中的 “跨” 所凸显的正是这几个方面,抓住了这些,案例选题也就随之确定。从海量的信息中理出思路、确定案例选题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推断等能力。
确定案例选题只是确定了案例的大方向和大框架。案例是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对于非亲身经历的跨文化事件,案例开发者需要通过收集获取资料了解交际过程的细节。资料获取可分为一手资料获取和二手资料获取两个层面。一手资料是指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事件双方进行观察和访谈等实地获取的资料;二手资料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网上渠道获取的音视频资料、文献资料等,通过收集、阅读或者观看资料了解跨文化交际事件的细节,对事件形成详细、全面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检索、文献阅读、分析、判断、推理等能力得以提升。
在确定跨文化案例的故事框架和详细情节后,学生开始构建和撰写跨文化案例。案例文本可分为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两个部分。案例描述是指学生将跨文化交际事件的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包括事件背景、交际双方、双方的问题或矛盾、双方关系的发展等。案例分析指学生运用跨文化理论对跨文化双方差异或冲突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冲突做出详细分析,形成跨文化案例文本。案例的本质在于 “情景+思考=知识+应用”[7]。学生在案例撰写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思考,以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景为载体,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分析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事件。
跨文化案例构建完成后,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小组案例开发的成果。各小组可以提交案例文本,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角色表演,还可以事先拍摄好案例视频,将视频提交到指定的线上教学平台供教师和学生观看并做出评价。这一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
该教学模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案例教学阶段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取决于案例分析阶段学生对跨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在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探究等活动时所体现出的思辨性。学生案例开发阶段的形成性评价一方面要看案例是否体现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即是否能够发现文化差异并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问题;是否具有跨文化情感与态度,即对异文化是否持开放、尊重、理解、欣赏的态度;是否掌握并运用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还要看所开发案例是否能够体现学习者的分析、综合、判断、辨析能力,信息查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转化知识的能力等思辨能力。终结性评价以期末试卷的考查形式进行,侧重对跨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跨文化案例进行分析时体现出的思辨能力。
“教师案例教学+学生案例开发” 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形成跨文化交际课程案例教学的良性循环,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案例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不仅自身不断开发新的教学案例,还可以从学生开发的案例中选取优秀案例补充到教学案例库,扩大教学案例库。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以主动学习的方式理解、掌握和运用跨文化理论知识,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检索、文献阅读、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等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跨文化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辨,精心设计要求学生运用思辨去完成多样化的跨文化任务。当思辨行为发生时,跨文化能力—而且是高层次的跨文化能力—自然得到提升[8]。
教师案例教学与学生案例开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施给跨文化交际教学带来一些启示:互联网时代,教师和学生要善用网络带来的便利,通过线上渠道获取跨文化交际案例素材,不断更新教学案例,扩大教学案例库;跨文化案例要体现时代性、思政性,用跨文化案例讲好当代中国故事;案例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以跨文化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而是要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