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历史考察

2024-01-16 22:22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课程体系育人

林 睿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要为新中国初期各行各业建设人才培养把好政治关。当前,国内外呈现复杂纷繁的国际形势,使得意识形态等相关领域斗争更为复杂和敏感,而深入系统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历史经验,能在汲取经验、总结不足的过程中,帮助高校师生透彻了解我国国情、了解思政课建设历程和中国共产党在其过程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认同感、自信感,尤其提高其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提高其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为推进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有效落实思政育人目标,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更多政治合格、本领过硬的杰出人才。

1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历史考察的重要性

1.1 有助于严格把控高校思政课政治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的环境较为复杂。高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着被虚化和弱化的风险,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及时做出了重要指示,出台相关规定和文件,从《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到马叙伦、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都强调了 “政治与思想教育” 的重要性[1],有效保障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政治方向。就有关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而言,党始终坚持和落实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要求,就此一点,至今仍有部分教育工作者存在着把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立于对立面的现象。鉴于此,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历史经验,能在总结经验和改进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正确政治方向提供重要保障。2005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引领作用和在思政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内容,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一系列高校思政课建设改革方案都具有强烈的指导性和权威性,有效保障了思政课建设和改革的性质、方向、作用和意义。因此,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历史经验,有助于严格把控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方向[2]。

1.2 有助于协同推进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建设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历程来看,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改革包括对马列主义进行系统整合和贯通讲授、课程门数大幅增加、课程功能互补等,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与时俱进特征,而且凸显了理论与实践相互发展的成果。同时,党和国家逐渐加大对高校思政课教材重视程度,使得高校思政课教材研究、编辑、审定等工作能有序开展,加快了教材建设规范化、正规化发展的进程,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思政课教材。因此,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历史经验,有助于协同推进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原有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和教材有待进一步优化。就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和教材规划而言,党始终坚持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则。

1.3 有助于强化和规范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实践教学,既是高校思政课建设必然趋势,也是党的理论联系实际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实践教学能对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辅助和补充,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的需要、尤其专业课程的需要和教学改革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不断被挤占。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被强调必须纳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计划和学时中,不得挤占,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围绕我国国情和学生思想实际情况来开展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体会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各高校应通过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学时的规定、经费的保障等途径和方式,不断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因此,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历史经验,能在强化和规范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同时,促进实践教学规范化、多样化和制度化发展[3]。

2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历史考察

2.1 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日趋完善

就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历程而言,各高校在实践活动不断拓展的背景下,逐渐开始重视实践育人,并陆续开展多元化实践性活动。同时,为有效培养学生责任感、爱国情、团结意识和奉献精神,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各高校在思政课建设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都逐步建立起实践性教学基地,这不仅能进一步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道德品质、内化知识和外化言行,而且能帮助其在实践中消化和检验理论知识,逐步丰富和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同时,在高校思政课建设历程中,各高校陆续开始探索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和多媒体立体化教学等多种模式,在有机结合教学化小课堂、社会化大课堂基础上,结合思政课程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三维立体式合力育人的教学体制。基于此经验,各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感召力,在拓宽教学时空维度的同时,教学模式逐步向微平台、网络化形式发展,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日趋完善。

2.2 更加注重课程体系梯度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逐步深化,课程体系的系统性逐步加强是建国初期课程建设最为突出的特点。后期的几次改革逐步注重课程体系梯度变化,尤其改革开放后的三次思政课程改革,85、98、05 三个方案。就横向而言, “98方案” 课程体系和 “05 方案” 课程体系更加注重课程内部整合和课程内容建构,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系统性设计内容能帮助学生深层次领悟基本原理精髓、应用方法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第二,不断更新的思政理论,能帮助学生深刻掌握思政课程改革和优化的过程,提高其思政素养;第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构建,能在有效贯彻法治、德治治国方略的同时,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 “05方案” 加强了课程内部的联系,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纵向而言, “05 方案” 又有效改善了课程内容重复现象,在增强课程系统性的同时,加强了衔接性,使得课程体系呈现出梯度变化和层次性[4]。

2.3 教学机制逐步完善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历程中,各高校逐步完善了各项教学机制,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加规范化。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为例,各高等学校在教学计划中逐步纳入了社会实践环节,建立了实践活动基地,尤其注重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根据相应制度和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在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规范化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更深刻认识党史和领悟革命感情,从而提高其政治认同、民族自信和自豪感。20 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国际形势迅速发展、改革程度逐渐加深的背景下,国家通过系列教育改革方案、教育部政策文件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有效保障思政课的政治方向、筑牢思政课教育主要阵地,提高学生自主自为意识,培养其政治自觉;在风云变幻的各种挑战中不断创新教育载体、教育手段,在新时代各项课程改革中注重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使得思政课教学机制逐步完善。

2.4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而行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历程中,各高校不断探索和创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新模式,并涌现出大批试点课程思政方案,且已取得一定成效。从课程思政视角出发,来构建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以及综合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能在有机融合教学和育人的同时,实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时,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而行的成果和经验,进一步要求加大高校各部门间的沟通合作力度,在 “立德树人” 教育理念下,有效贯彻落实 “三全育人” 教育举措,在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等部门确保履行好自身职责的同时,共同服务于思政教育工作,从而最大限度有效落实 “三全育人” 的总任务和总要求[5]。

3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举措探赜

3.1 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党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关乎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主流意识形态地位能否巩固、学生全面发展政策能否真正落实。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由于党的正确领导,高校思政课建设能够持续保持正确前行方向,并不断取得成功。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将党的领导制度纳入根本制度范畴内,这不仅体现了党在工作中的领导功能,也进一步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南和政治方向。另外,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历程来看,坚持并加强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政课建设优质发展的必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也是中国革命科学指导思想的理论源泉。高校思政课必须始终坚持和宣扬马克思主义,这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养成符合时代需求思想及言行的关键课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历程来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断实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飞跃的伟大成果,才是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确保中国教育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开展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时,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序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创新改革工作。

3.2 坚持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有机统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教育部对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一直极为重视,深刻意识到高校思政课重要性,且就各高校思政课和专业课普遍存在分离的现象提出了重要指示,提出要打破思政课和专业课对立窘境,并要求在所有专业课程中贯穿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同时,提出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已然成为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其不仅包含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蕴,而且继承和发展了 “又红又专” 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要求,是德育、智育有机统一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开展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时,应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有效促进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推进素质教育,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的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思政课与专业课有机统一的目标。

3.3 坚持全方位合力育人举措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在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多优异成果。第一,显性思政的筑牢。高校思政课的课堂主渠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教材体系、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改革等建设在持续推进,使得高校思政课真理性增强;第二,隐性思政的凸显,充分发挥多渠道育人的功能。在 “三全育人” 教育理念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高校思政课在开辟多元渠道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专业课程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融入了思政元素,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根据时代需求和社会需求不断改革、调整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并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加大了对思政育人理念的重视程度,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起长效的课堂育人体制;防止因经济的发展而带来对文化素养的忽视。同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历程来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功能、借助多渠道实现全方位合力育人,是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重要举措。因此,在开展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时,各高校应坚持课堂教学,并不断实践合力育人举措,从而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育人大格局。

3.4 坚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水平关乎着思政教育工作是否具备实效性和有效性,而教师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思政课建设程度的关键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在不断探索建设思政专职教师队伍、提升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尤其党的十八大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对思政课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目前已取得了较好成效。2023 年1 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系统性安排和规划,且制定了专门的纲领文件,着力构建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新格局,对提高高校思政课师资水平、综合素养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历程来看,只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才能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培养真正符合时代需求、担任时代大任的杰出人才。因此,在开展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时,各高校应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并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为高校优质思政课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4 结语

总而言之,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探索改革历程,研究思政课建设历史经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是有效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求人才的重要内容。因此,突出强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历史经验的重视程度和研究力度,在深入剖析建设经验及不足、明确建设正确方向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宜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有效举措,对于加大高校思政课创新力度和改革力度,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升高校思政课建设质量,真正实现思政育人目标,培养价值认同的新时代大学生,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思政课课程体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