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成喜,王 龙
(1.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泰州人大,江苏 泰州 225300)
开发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目前,泰州市拥有国家级医药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各1家,省级经济开发区8家。建成靖江保税物流中心(B型),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家,省级经济开发区1家。全市共有3 个工业园区列入省南北园区共建计划。近年来,泰州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01.77亿元,同比增长4.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1830元,增长4.5%。2023年上半年泰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8.78 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9.81 亿元,同比增长2.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93.24 亿元,同比增长6.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15.73 亿元,同比增长5.9%(文中数据均来自泰州市统计局)。
全市开发区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打造 “1+4” 产业集群取得了突出成效。2023 年1 月~5 月,泰州市 “1+4” 产业集群产值2332.17 亿元,增长8.8%,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67.7%,比去年同期提升1.4 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9.3%。大健康产业完成产值706.03 亿元,同比增长7.5%,四大产业集群完成产值1626.14 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医药产业产值居全国地级市排名之首、造船完工量连续两年居全国地区排名首位。
全市锚定江苏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中部支点目标,大力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平台载体,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积极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持续转化创新成果。目前,与省产研院共建泰州市产研院,为省产研院唯一分院,推动落地建立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3家,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15 项,意向出资额18346 万元,已达成合作13项。复旦大学柯山疫苗项目、东南大学磁休克项目等7 个团队,正在与重点园区磋商,有望达成深度合作。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布局建设离岸创新中心14家,与清华大学、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15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招引入驻项目58 个,在谈项目76个。
扬子江药业、中海油气、益海粮油、新浦化学等4 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目前,全市拥有工业上市企业15家,其中A股1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37家;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 家、国家 “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5 家、省级 “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99 家;培育潜在独角兽企业6家、瞪羚企业14家。
全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持续加大污染整治和安全生产整改力度。 “十三五” 以来,全市单位GDP 能耗累计下降约25%,超额完成省下 “十三五” 强度控制目标;每年滚动实施节能与绿色改造项目超100 个;累计入选工信部绿色制造名单23个,其中,绿色工厂13家,数量列全省第5位,位列苏中苏北地区第1位。化工企业数从466家减少到132家,取消化工园区(集中区)5 个,化工生产企业入园进区率达到60.6%,比2016年底提高了27.3个百分点。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顶尖人才18人,省 “双创人才” 计划科技创新团队14个,省 “双创” 人才219人,省 “双创” 博士155人,省第二期 “科技企业家” 79 人。聚焦 “打造区域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不断创新和完善服务方式,搭建 “泰州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 ,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 “一站式” 服务。初步形成了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指标体系、统计监测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和工作推进体系,全市创新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服务优质高效,创新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是1996 年地级泰州市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培养高等职业人才的地方高等学校,在全国1430 所高职院校排名中名列前20%,进入一流高职院校行列。建院以来,培养各类人才5 万余人、300 多位企业家、数千名一线技术骨干。2008年~2018年,培养成人学历教育毕业生18554 人,各类培训196128 人次。近三年,学院普专毕业生在泰就业2608人,其中医药城就业440 人,泰州市人民医院就业139 人,扬子江药业集团就业101 人。2021 年年终留泰就业率25.33%,2022 年年终留泰就业率35.22%,2023年截止5 月23 日,留泰就业率20.75%,为泰州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根据《2022 年度在泰高校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考核实施办法》(泰教高职【2022】3 号)规定,经市委考核委会议审定,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022 年度考核得分104.6 分,列全市第一。
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泰州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建设6大专业集群、形成 “1个专业集群+2 家研发企业+4~5 家生产企业” 的合作格局;优化人才培养方式。针对不同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呈现出的不同特点,为学生设计卓越人才班等四条培养通道,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真实企业环境和项目;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组建高水平混编科研创新团队,成立15个大师(名师)工作室、5 个博士工作室和创业孵化站,强化成果转化,促进区域经济效益提升。参与企业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技术研究,近三年与100 多家企业(单位)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开展科技服务336 项,为企业创造效益近1.1亿元。仅为中石油华东分公司提供节能技术改造一项,就为企业节能320 万度、获利5000多万元。
学院参与并推进泰州市职业教育联合会的建设,成立泰州市工业经济研究院,主动服务地方转型升级,促进政行企校 “四方联动” 。开展对外科技服务,建成江苏省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泰州市医疗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泰州市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管理咨询中心。开展社会文化和志愿服务,办好泰州市百姓大学堂,成立艺术中心。开展 “一滴水” “情系夕阳红” 、社区服务等志愿服务工作,成立泰州市首家爱心流动血库。开展社会培训服务,积极开展 “431” 社区培训、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等培训项目。利用七大培训服务基地,每年培训一万人次以上。
根据产业需求、行业特色和专业特征推行产教融合,构建 “产教融合—要素重构—体系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推行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和校企合作[1]。
对应医药园区产业链,整合专业建设资源,大力建设制药技术专业集群、医疗器械制造专业集群、医疗保健专业集群、医药流通专业集群、医药信息服务专业集群、药城建设服务专业集群等6大专业集群。成立 “中国医药城药学院” “中国医药城经济管理学院” ,各专业集群均形成 “2家研发企业+4~5家生产企业” 的合作格局,使专业集群成为产业链在学院中的映射,产业链成为专业集群的服务对象。
对接泰州打造 “大健康产业集聚示范城” 的战略选择,加强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口腔治疗技术、药学、药品生产技术、医疗设备应用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制药设备维修维护方向。
对接泰州打造 “智能制造升级版” 要求,增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汽车维修维护专业开设新能源汽车方向。对接泰州第三产业规模扩大的需求,增加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招生指标。
对接产业园区,与泰州医药高新区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成立 “园区-企业-学院” 合作办学理事会。理事会由医药高新区阿斯利康、大同盟制药、可胜科技等近70家理事单位组成。建成扬子江学院、天使学院、正太学院、中信通讯信息学院、歌德电商学院等五个校企双主体学院。
对接区域大健康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链,建设 “药品生产技术、智能制造、护理康复、商贸流通、信息技术、建筑工程技术” 六大综合实践平台,集 “产品生产、实训教学、科技服务、社会培训、创新创业、技能竞赛” 六大功能于一体。行企通过捐赠医药设备和智能化设备、设立企业冠名奖学金、委托开发技术项目、共建实训室或 “校中厂” 等多种形式,与学校共建综合实践平台。
对接区域企业人才需求,设计四条培养通道:一是卓越人才班。智能制造学院与泰州骏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谐丰自动化有限公司、北京华航唯实科技有限公司等研发型、创新型企业共建机电一体化专业卓越人才班;经管院与泰州安信会计代理记账有限公司共建会计电算化专业卓越人才班;信息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研发型、创新型企业共建移动通信卓越人才班。二是现代学徒试点班。全院确定7 个专业,每个分院一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试点。三是 “3+3” 中高职衔接班。面向园区企业开展区域职业教育中高职一体化办学,与泰州机电高等职业学校、高港中专等6所中专校合作,重点开展药物生产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数控技术、建筑工程等10个 “3+3” 中高职分段培养试点专业。四是高中毕业起点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江苏大同盟制药有限公司共同开展药物制剂专业高中毕业起点的 “3+2”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与联迪恒星(泰州)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共同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高中毕业起点的 “3+2”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与纪念日集团等大型连锁企业开展市场营销专业高中毕业起点 “3+2”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着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全覆盖的就业工作体系。先后与泰州市人民医院、扬子江药业、LG 集团等200多家泰州地区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了实习就业基地,与医药园区内阿斯利康、雀巢集团等10家创新型企业共享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形成了紧密型、高质量的就创业基地群,有效推动了学生在泰就业创业。近三年,智能制造、药学、经管三个分院在泰就业率70%以上,学院是目前泰州七所高校中毕业生在泰就业比例最高的高校,为泰州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 “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本土人才” 。
学院依托地方政府支持及泰州医药高新区产业聚集优势,毕业生以其过硬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受到了本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扬子江药业集团高度评价学院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强,岗位角色转换快。扬子江学徒班50名学生,38人通过双选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其中5 名学生成为班组长,2名学生提拔为设备维护工程师,月薪超过7000元。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层次和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学生就业专业相关度逐年提升,有力支持了泰州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学院围绕泰州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建成全国高级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国医药城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等国家、省、市级12个培训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等平台资源,创新培训服务模式,构建多层次高端培训体系。积极推进泰州市千名蓝领精英培育工程,打造退役士兵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退役士兵村官培养工程等培训特色高端品牌。2017 年,学院荣获全国 “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培训机构)” 称号,2018 年,学院被遴选为 “江苏省产业人才培训基地” 。
学院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企科技研发合作,创建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研发基地)3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7个。近三年,先后与100多家企业(单位)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开展科技社会服务336项,横向科技服务到账经费1987万元。获批省、市(厅)级科研项目112项;教职工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73篇;出版著作、教材110部;获知识产权授权总数137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5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43项。
创建泰州市工业经济研究院、泰州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研究院等新型智库。秉承多元融合、学科交叉、开放发展的理念,根据泰州市的产业体系发展思路,围绕区域发展、工业经济发展等特定课题,先后承担泰州市装备制造业、船舶产业、化工产业、医药产业、互联网产业等五个 “十三五” 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泰州市 “十四五” 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研究院努力构建集 “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学术交流” 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致力打造促进泰州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型智库。
职业教育是教育工作,也是经济工作、民生工作。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发挥职业教育功能,必须大力推进产教融合,进一步将产业先进技术、优秀文化和发展需求融入专业教学,深入推进产业界、教育界的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以保证高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加强职业院校人财物等办学要素资源保障,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实现泰州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