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帆 丁兆宝
(1.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37; 2.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3)
近20年来,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系列关于教科书处理的方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思路(见表1),既有着重从内容处理、思路处理、结构处理、形式处理等方面切入的,也有综合以上多方面展开论述的。[1][2][3][4][5][6][7][8][9][10][11][12]可见,在实际教学中,对教科书有效、良好地处理至关重要。但是,学者和教师很少从教科书逻辑和学科逻辑上展开研究和实践。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针对新教科书的教学处理,更需要从更高层面的学科逻辑进行探究。本文以人教版必修《地理2》中“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权益”为例,探究新教科书的教学处理。
表1 教科书处理方法或思路总结
教科书作为知识传承的工具和学校教学的基础,遵循认知规律,以系统、科学的方式呈现学科知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13]学者经过对现有教科书的分析,总结出两种教科书逻辑,[14]即按照学科发展逻辑体系或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和编排教科书内容。
学科逻辑是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将学科中的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而形成的特定结构,[15]可指导知识结构化、把握学科独特思维方式培养的重点与方向。[16]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的学科逻辑,应当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来构建(见表2)。[17]
表2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逻辑
教师的重要使命是厘清教科书内容逻辑,对接学科内在逻辑,寻找教科书规律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契合点。
关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在综合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人教版必修《地理2》依次安排“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维护海洋权益”两部分内容。关于“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教科书以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为例,说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教科书图文并茂地陈述我国海洋国情,这也是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重要的海洋发展战略。教科书以“一带九区多点”的海洋经济开发格局为例说明海洋经济开发,以配图及海洋国情说明我国海洋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潜能,并说明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必要性。“维护海洋权益”部分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组织内容。教科书通过示意图,详细说明海洋权益的重要概念;通过三沙市、永兴岛、钓鱼岛等位置示意图,地图,航空照片等材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实际教学中,在整体逻辑框架构建上,本课沿袭了教科书内容的逻辑:从海洋资源到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再到权益维护。教学中需要注重内在逻辑和联系,让学生明晰内在线索。比如资源禀赋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权益维护三者间的关系。该部分教科书内容逻辑对接学科内在逻辑的切入点为“关于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重点需要把握人地关系(见表3)。
表3 “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教科书内容逻辑与学科内在逻辑
每一部分内部也存在内在逻辑。比如关于“开发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内在逻辑是“利用方式—开发程度—产业结构”,这既是海洋战略所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也是“开发利用”对接学科内在逻辑的体现(见表4),关键在于把握区域视角。
表4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教科书内容逻辑与学科内在逻辑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既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也是重要的学科思维方法。教师厘清教科书内容逻辑,对接学科内在逻辑,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系统、科学、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学科知识,便可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方法。
比如,本课体现的一个地理核心素养就是人地协调观,这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思维方法。“资源禀赋”即“地对人”,体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开发利用”即“人对地”,反映人类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再到“环境保护”“权益维护”,以达到人地和谐共生。这种人地关系的内在逻辑,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基于对内在结构的梳理,使得学生对海洋战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举一反三,例如海洋矿产等其他资源,均有类似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框架。内容上的大框架和小知识点的框架,都有类似的逻辑结构,可以通过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海洋战略本质上是在处理人地关系之间的问题。
实际教学过程中,时间有限,而教科书课程设计容量较大,教学内容选择要得当、合理。很多学者和教师都提出,在全面理解教科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对教科书内容进行顺序的调整及增删、对教科书结构进行调整、改变教科书的呈现方式。[18][19][20]另外,在新课改背景下,还要考虑核心素养的落实,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和探究空间。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是本课教学难点。对学生而言,相较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海洋权益的概念更为陌生。因此本课核心环节是“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教学过程设置了相关情境和问题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什么是海洋权益、为什么要维护海洋权益、如何维护海洋权益。
学生的认知逻辑与教科书逻辑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因此需要采用合理的引导方法,帮助学生将教科书逻辑转化为认知逻辑。首先需要设计问题链,驱动逻辑的转换。
在教学中,通常创建合理梯度的问题链,使用关键问题驱动思考,同时以小问题来引领,降低问题进阶难度,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引导他们获取知识。[2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建构的,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会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当中。学生往往通过适当的问题,产生认知矛盾,从而去理解问题、理解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对于“向海而生: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这一部分,教学过程是先引导学生根据相关资料,总结海洋环境状况;基于此,提出典型案例“温州洞头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引导学生进行案例探究,具体问题设置如下(见表5)。
表5 问题链设置
问题3是希望学生获取的核心知识,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容易,因此需要设计相关问题链。基于问题1深化对案例的认知;通过解决问题2,理解海洋战略中具体措施的价值。灵霓大堤的建设,虽然实现了陆海相连,但是导致了生态问题,如南北海域不连通、水动力系统受影响、泥沙淤积、鱼类洄游通道被阻滞。改造工程打开南北通道,水动力系统得到一定程度地恢复,泥沙淤积情况缓解,水质条件改变,为瓯江流域的鲈鱼、凤尾鱼“让路”,恢复了繁衍栖息地。整个改造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海洋战略,即不能只考虑对人类有利的方面,还要考虑生态环境;引导学生深入、全面探究地理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以及地理实践力。
情境教学是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使学生基于形象的感知而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主动的、自觉的活动。新课程改革之后,情境教学的理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尤其在2000年后,相关研究呈现出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在地理学科领域,高中地理学习通过文字、图表、视频、实践等情境,获知关键能力、发展核心素养。[22]
新课改背景下,需要培养学生在真实复杂情境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有针对性的问题,更要基于具体实例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真实问题和情境非常重要,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2)能够直指思维深处,引发学生思考,产生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3)体现地理学科特质。本课借助互联网和学生既有知识创设熟悉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快速了解背景,并展开联想、推理、思辨等活动,也有利于加深学习深度。
本课借鉴“情境、情感、情理”的教学设计思想,进行情境教学设计。以钓鱼岛的议题为例,首先,引导学生进入较为熟悉的情境;其次,激发学生的情感波动;最后,由情入理,进行学科知识学习(见表6)。
表6 引导学生置身具体情境,解决现实问题
在整体课程设计上,本课结合课标和“十四五”规划中的“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内容(包括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设计以下三个部分:海洋资源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依据海洋发展现状,推出海洋产业体系构建,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基于对生态文明建设与海洋生态环境现状的了解,构建可持续海洋生态;维护海洋权益,深度参与国际海洋合作。
在钓鱼岛情境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从各方面获取证据,论证“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不仅有地质角度的证据,还有历史和法律证据(见表7)。
表7 基于证据获取的小组讨论总结
教科书案例值得更深层次地挖掘。2012年,我国为对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把永兴岛作为三沙市市政府驻地。永兴岛的发展不仅是我国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例证,也值得从我国海洋权益的角度深入理解。
在海岸线极为曲折的地方,岛屿的存在对于领海基线的划定具有重要作用,这是除岛屿本身资源价值之外更重要的价值所在,“一点”都不能少。
案例素材内容呈现形式丰富、类型多样,教师可借助教科书案例,串联各个知识点,构建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既有利于拓展学生学科知识面,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地理思维,进行知识迁移。例如在进行海洋产业体系分析时,需要联系我国海洋基本国情、不同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程度、渔业资源开发的时序、产业结构的上下游关系等。
“‘一带九区多点’的海洋经济开发格局”案例值得深入挖掘,使其问题化、整体化、系统化。首先是帮助学生理解分布格局本身,“一带”指海岸带,“九区”指9个近岸海域,“多点”则是重点城市、产业区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理解“一带九区多点”背后的内在逻辑。这一开发格局包含了海洋发展空间的合理创造、海洋资源的积极开发、海洋产业结构的升级。拓展蓝色经济空间,要立足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清晰规划海洋空间利用格局,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效率,提升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科书作为知识传承的工具和学校教学的基础,需要对其进行严谨、恰当地处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厘清教科书内容逻辑,对接学科内在逻辑,将教科书逻辑转化为认知逻辑,引导学生掌握学科思维方法。在具体教学处理上,需要合理设置问题链,驱动逻辑转换,设计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在细节上对案例进行深度处理,并且通过一步步的证据获取,帮助学生习得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