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地质”内容为例

2024-01-15 08:47刘小文
地理教学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丹霞地貌陇南乡土

刘小文

(成县第一中学,甘肃 陇南 742500)

乡土地理摄影图片(以下简称“乡土图片”)是拍摄家乡地理环境中的典型地理事象,能用于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照片,具有直观真实、师生熟悉、便于获得等特点。许多教师将乡土图片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这既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重视校外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表现,也是就近开展研学旅行等地理实践活动的成果应用。

一、运用乡土图片的理论与实践背景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必修“地理1”教学提示中指出“充分利用地图、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1]新课标必修“地理1”与地貌景观图像有关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2]取材于乡土的图片实质属于地理景观图像,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独特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师生走出校门,利用双休日及节假日开展短距离的乡土研学旅行,利用高清像素手机、数码相机和无人机等工具拍摄了多样的乡土图片。因此,乡土图片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笔者带领地理社团学生在家乡(甘肃省陇南市)开展乡土研学旅行时,用“地理眼”视角,[3]到山川河流、灾害现场等地,拍摄到许多有关地貌、地质灾害、岩石等内容的图片。对图片精选后进行解读,主要可应用于湘教版高中必修《地理1》和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等相关内容教学,让乡土图片成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校外课程资源之一。

二、运用乡土图片的优点

1.与生活密切

乡土图片拍摄取材地点是师生生活、学习的区域,学生对许多乡土图片内容较为熟悉,其中有地貌、植被、河湖、自然灾害等自然地理景观图片,也有关于聚落、旅游、交通、服务业、观光农业等人文地理景观的图片。师生容易接触此类图片,也容易拍摄获取。

2.实践性强

师生在开展乡土研学旅行时拍摄了许多乡土图片,用“地理眼”的角度观察并记录典型地理事物。和网络下载的图片资源相比乡土图片是取材于亲身体验的所见所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例如,笔者每年组织本校地理社团学生开展“东河沿线岩石与地貌考察活动”,参加的师生通过实地考察,能拍摄到背斜和向斜、丹霞地貌、黄土、河漫滩、曲流等地貌,页岩、砂岩、砾岩、大理岩等岩石,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防治措施的图片。

3.取材丰富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质灾害多发,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众多,在全国各地都可以拍摄一些典型的地质类乡土图片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例如,陇南市地处西秦岭山地,是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带,流水地貌多样,地质灾害频发,岩石类型丰富,拍摄用于地貌、地质灾害及岩石等教学内容的乡土图片,丰富课程资源。在高中必修《地理1》和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相关单元的正文、活动及阅读教学中,能多处使用乡土图片(见表1)。

表1 “地球表面形态”使用的乡土图片(以甘肃省陇南市范围为例)

三、运用乡土图片的实践策略

1.结合地理实践,把握整体与细节

地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4]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当地野外地质地貌考察,结合观察、识别、描述等方式,采用远观和近看的方法拍摄乡土图片,培养学生获取景观图像中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5]

例如,在“东河沿线岩石与地貌考察活动”中,选定拍摄对象——成县王磨镇观音崖丹霞地貌(见图1)。教师引导学生先在山脚下的公路旁远观,进行最基本的地貌景观形态识别,观察地貌外形特征后进行拍摄。该地貌是丹霞地貌,它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外形特征(丹霞地貌是发育在红层基础上的陡崖坡地貌,裸露的红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主要的识别要素),[6]红色直立崖壁明显,山顶和山麓覆盖的树木较多。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徒步登山,近距离观察该地貌并进行细节拍摄。观音崖岩层厚度大(巨厚的红色砾岩、砂岩组成),垂直节理发育(垂直裂缝),陡崖壁粗糙不平(由水平带状凸起及凹槽组成,水平岩层软硬相间分布,软岩层凹进,硬岩层凸出)。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地质锤采集砂岩、砾岩标本,用地质放大镜进行观察。粒径细小的是砂岩(有些借助放大镜才可以看见砂砾轮廓),粒径较大的是砾岩(由直径2mm以上的碎屑组成,肉眼能直接观察)。这种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及工具使用,能拍摄到观音崖丹霞地貌整体特征和细节部分的一系列图片,学生能对该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岩石组成有直观且深刻的认识(见图2)。这些从实地拍摄的乡土图片,可以用于必修《地理1》“流水地貌”内容的拓展——丹霞地貌,或作为主题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走进丹霞地貌”的讲座内容。

图1 成县观音崖丹霞地貌

图2 地貌观察拍摄一般流程(以观音崖丹霞为例)

2.明晰形成原因,注重综合分析

使用乡土图片教学时,按照新课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和“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的要求,[7]让学生重视蕴藏在图片中的地理原理并进行成因分析,如一些地貌成因和形成过程、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等。

笔者利用成县县城附近南河一段曲流图片进行成因分析时,先让学生提取它的图像信息(弯曲的平缓河道、凹岸的农田侵蚀后退、凸岸的河漫滩堆积),然后引导学生对它的形成过程进行地形、水文、气候等要素分析,并推断其主要形态的变化趋势,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田面积将不断减小)。陇南山区和我国西南地区相邻,夏秋雨季经常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利用乡土图片进行一些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时,不仅有气候、地形、地质构造、植被等自然因素,还要分析人类活动(修路、开矿、建房等)和人地矛盾(山地多、平地少)等原因,综合思考,才能全面认识其形成机制。

3.强化乡土区域认知,注意背景介绍

使用乡土图片有助于适当延伸教材内容,加强学生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区域认知。笔者结合教材中的滑坡、泥石流基本内容,补充了陇南市常见的崩塌灾害,用乡土图片配合相关文字案例,将教材内容做了适当扩展。笔者把陇南市近年来发生的主要地质灾害、危害表现、成因机制、避灾防灾措施等内容进行整合,制作了“陇南地质灾害与防治”课件,举办课外活动专题讲座。通过该课件让学生对家乡“陇南市地质灾害频发”有了一定的认知,也让学生理解家乡地处西秦岭山区,其发展的不利因素除了山大沟深的地形对交通、聚落等限制外,还有地质灾害频发造成的严重危害。

4.注重人地协调,感悟可持续发展

结合必修《地理1》“滑坡和泥石流”阅读栏目“中小型滑坡的治理”及活动中的“议一议,为减少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我们可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在“陇南地质灾害与防治”讲座中,利用图片介绍滑坡、泥石流的防治措施。除教材中介绍的常见措施(道路边坡加固在陇南市山区道路边)外,还有师生在武都、文县等地的国道212线上,拍摄到一些路段上方有“横跨在公路上空奇特的半截桥梁”——泥石流渡槽(见图3)。笔者介绍这一工程措施特点,并说明在中小型泥石流发生时,它对道路的独特保护作用。通过这些乡土图片,让学生理解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作用是协调人地关系,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同时,让学生深刻认识陇南市地质灾害防治的紧迫性,进行生态及地质灾害搬迁避险工作的必要性,建立和谐人地关系的重要性。这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形成关注地方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8]

图3 文县国道212线上的泥石流渡槽

四、运用乡土图片注意事项

1.选用地域的灵活性

乡土图片内容大多只是一个小尺度空间的地理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所以因地制宜灵活使用乡土图片很重要,选用的图片内容必须典型且是当地学生较为熟悉的。例如,在地理《必修1》“地球的演化”进行化石教学时,陇南市徽县三滩有较多的“燕子石”(该县“燕子石”是古生代的一些珊瑚、腕足类等生物化石,在当地是一种观赏奇石),[9]当地学生比较熟悉。在本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学校进行相同内容教学时,列举刘家峡恐龙足迹化石(中生代白垩纪成群的恐龙足迹化石)及和政县哺乳动物化石(新生代古脊椎哺乳动物化石,有六项世界化石之最)图片效果更佳。对庆阳市学生进行教学则使用当地合水县出土的“黄河象”化石图片进行教学。

2.选择图片的典型性

在乡土图片的选用上,要选择地理特征突出,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典型图片。例如,笔者在陇南市的文县天池、宕昌县官鹅沟(均为省级地质公园)及成县当地拍摄到褶皱及背斜、向斜多幅图片。但在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褶皱”内容教学时,只挑选成县王磨镇青崖公路边的背斜图片和文县天池的向斜图片在课堂上展示(见图4),对教材正文进行景观图像补充。这是因为青崖背斜规模较大且在公路边外露,岩层层理明显,无论是现场观察还是课堂欣赏该景观,效果都比较震撼。而文县天池向斜弯曲的岩层大部分在水面以下,十分少见,别具特色,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图4 文县天池水中向斜

3.拍摄使用的时效性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和部分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心滩、河漫滩等)是动态演化的,教学时尽量要选用近期拍摄的乡土图片,如近期发生的自然灾害等学生关注度高的热点新闻图片。

在必修《地理1》“滑坡和泥石流”内容中,教材借助卡通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的家乡发生过滑坡吗?如果有,又造成了怎样的损失呢?”笔者在该内容教学时,让学生观看2020年10月2日成县鸡峰镇西山村发生滑坡的新闻图片和文字报道,重点让学生观察该滑坡的全景和房屋受损图片。此次滑坡危害较大,共造成8户42间房屋倒塌损毁(所幸人员撤离及时未造成伤亡),还带来道路掩埋、农田损毁等其它危害。这些乡土图片及相关资料来源较新,不仅回答了教材提出的问题,也可以配合“活动”浙江丽水滑坡灾害案例图形成互补。该图为较远距离大范围的航拍图片,利于了解滑坡灾害现场全景。乡土图片“成县西山村滑坡灾害现场”为近距离拍摄,便于观察滑坡造成的受损房屋等细节。

五、结语

乡土图片在地理教学中使用范围较广。精挑细选后的乡土图片要尽量把它的应用价值最大化,可以用来补充教材内容、命制试题和讲解试题、编写教学案例和乡土地理教材、开设校本乡土地理课程等。例如,讲解2023年6月浙江省选考地理第3题“分析丹霞地貌景观的物质组成”时,笔者使用观音崖丹霞地貌图片及采集的岩石标本补充分析该题,直观真实,效果良好。但也要认识到乡土图片是地方性课程资源,有地域局限性等不足之处,只有彰显核心素养的乡土图片才能在新教材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丹霞地貌陇南乡土
丹霞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下)
陇南茴香籽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测定
赵雪作品
美丽丹霞地貌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乡土中国
陇南记忆
神奇的七彩丹霞地貌
圆梦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