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美彬 马懿宁
(1.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7; 2.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35;3.中山纪念中学,广东 中山 528454)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教学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有关联性,关注学科间的整合和联系。[1]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建构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将学生的学习任务项目化,指导学生基于事实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相关知识与信息资料开展研究、设计和实践操作,最终解决问题并展示和分享项目成果。[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主题入手进行研学,打破知识的学科边界,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深度融合,形成对大概念的理解。这种教与学的方式,有助于发挥高中地理学科实践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研学旅行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以真实问题情境作为学生素养培育的课程内容,以引导探究和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教学方式,以培养思维品质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最终使学生具有实现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身心健康等的意识和能力。[3]对比研学与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特点,发现二者有很强的共通之处,如图1所示。研学为项目式学习提供场域,创设真实的情境;项目式学习为研学设计提供模式支撑。[4]因此,对高中地理老师而言,以研学形式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图1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与研学特点对比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提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实施水平。本文通过对600多名一线高中地理教师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现状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于不同学科知识的提取不够全面,难以进行多维度的评价”是目前开展跨学科项目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较大问题,而“设计跨学科教学的多元评价”则是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较大挑战。
因此,有必要设计切实可行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评价指标,对高中地理跨学科项目式活动开展过程进行全过程评价,以此验证活动效果,并通过评价找出提升学生能力的落脚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1)评价主体要多元
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教师和专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以进行自评和互评。自评有利于学生反思和调整,互评帮助学生获得同伴反馈。教师既是观察者,也是活动指导者,对项目目标较为明晰。教师的评价既能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水平,也能帮助学生找出改进的落脚点。专家对项目主题有较科学专业的认识。专家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另外,评价主体也可以是家长、社会群体等。
(2)评价内容要全面
评价内容既要包括对地理学科知识、能力和情感的评价,也要包括对核心素养水平的评价。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地理和其他学科的概念、原理、技能、方法和思维来解决真实的问题。因此既要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也要对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使用的方法和形成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评价的描述要清晰,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5]
(3)评价要贯穿全过程
评价不能只针对项目成果本身,要贯穿活动的全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的表现开展的及时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活动结束时,不同主体对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成果进行的评价。同时,也要注意以动态发展的视角关注学生的成长。
(1)根据活动开展的阶段划分评价的环节
以研学的形式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包含研学前、研学中、研学后三个过程。研学前,根据研学地点和主题,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学习和资料调查。研学中,学生围绕主题开展合作、解决问题。研学后,学生回顾活动过程,进行成果汇报。因此,评价可以分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果汇报”三个阶段。
(2)围绕目标设计具体的评价维度,并根据评价环节进行维度聚类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本研究根据“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思路,提出“识别问题”和“设计方案”两个评价维度。项目开展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够运用证据展开论证,提出“搜集资料”的评价维度。项目面向真实情境,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实践能力”维度。项目重视学生间的合作,提出“合作精神”维度。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当前中国科学教育应当树立IMH(I即Innovation,创新;M即Sense of Mission,使命感;H即Humanity,人文)体系。[6]在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可以据此设定“作为地球公民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M)和人文关怀(H),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且能够提出有创新性(I)的想法”的目标,由此提出“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两个评价维度。项目需要产生可见的产品并向公众展示,提出“成果提炼”和“语言表达”两个评价维度。项目开展是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后续发展,注重从活动中吸取经验,提出“总结反思”的评价维度。根据三个阶段的不同重点,将十个维度进行聚类。
(3)根据活动主题,描述评价指标下学生的行为表现
行为表现描述要清晰,根据活动主题,具体描述评价维度下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使评价有更好的抓手。以“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例,“三阶段十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三阶段十维度”评价指标体系
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提升中学地理教师研学实践课程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3年7月,广东省中学地理研学实践成果交流活动在佛山市顺德区举行。高中组活动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行动”,研学地点为顺德智谷公园、新能源科技小镇展览馆和大自然家居总部。活动分教师组和学生组。教师组每组4~5人,任务为设计课程方案。学生组每组4~5名学生和1名指导老师,任务为根据主题开展实践。
本次活动进行了评价实践,分别对参赛教师、指导教师及参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每个维度设为1~10分,分值越高,代表被调查人员该维度的行为表现越好。具体评价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行动”评价数据
参赛教师作为设计者,指导教师作为观察者和指导者,参赛学生作为参与者。将三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既是对活动的反馈,也能为后续活动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得到结论如下。
一是明确出发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师生对于活动总体评价都较高,说明师生普遍认为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开展更能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不同于传统课堂的表现,符合师生的共同期待。参赛教师和带队老师对“合作精神”打分最高,说明活动能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着力点。
二是理解冲突点,强调活动的育人价值。师生打分排序中有明显差异的两项是“社会责任感”和“总结反思”,这两项指标无法进行肉眼观察,学生打分较高,说明面对真实的社会情境,更能让学生发挥自身价值。一次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瞬时的,它会对学生造成较长远的影响。
三是抓好着力点,实现全过程育人。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果汇报三个阶段中,参赛教师和带队教师对于解决问题部分评分较高。这说明过程的设计比较细致,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但今后也要注重发现问题、成果汇报两部分内容,实现全过程育人。
四是找准落脚点,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设计方案”和“创新意识”维度打分相对较低,因此,今后可以增加活动的开放性,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要更放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五是把握着重点,培养学生研究和表达能力。参赛教师在“搜集资料”和“成果提炼”两方面打分也较低,因此,在实操中要强化对学生研究素养的培养。“语言表达”维度学生评分较低,说明平时需要多给学生训练的机会。
跨学科项目式教学评价的开展,能更好地检测高中地理跨学科项目式主题研学开展的效果,通过评价数据发现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后续教学实践的方向。由于比赛的特殊性,本次实践主要以量化评价为主,但平时活动中,还应该辅以质性访谈等,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成效。同时,“三阶段十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并没有确定每个维度的权重,无法区别重点维度,后续研究中需要对各个维度确定权重。为了更好呈现出不同学生的表现,还可以根据SOLO理论,对各个维度进行不同水平的描述,更便于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水平和努力提升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