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伟伟
胃癌属恶性肿瘤, 发病率较高, 在胃肠道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堪居首位, 其高发人群为中老年人。近些年老龄化持续加剧, 加之人们生活习惯改变, 发生胃癌的几率逐年升高,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质量[1]。胃癌初期病症较为隐匿, 难以发现, 而确诊后多数患者已至中晚期, 治疗常见方式为全胃切除术, 由于该症具有不可逆性, >50%的患者死亡。可见早期诊断意义十分重要, 可使病情恶化得到控制, 改善预后[2]。最近几年,内镜技术持续发展, 胃镜活检病理逐步成为早期胃癌诊断的有效方法, 为明确其实际价值, 本文将其应用于本院患者, 对比分析其诊断准确性, 详细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就诊的胃癌患者60 例, 其中男25 例, 女35 例;年龄23~79 岁, 平均年龄(62.52±13.75)岁;发病位置:胃 底14 例, 胃窦12 例, 胃 角13 例, 胃 体12 例, 贲门小弯侧9 例;症状:40 例上腹疼痛, 35 例上腹胀,29 例上消化道出血, 23 例胸骨不适, 11 例贫血。患者均行切除术根治法, 经术后病理均确诊为胃癌。
1.2 方法
1.2.1 术前胃镜活检病理 行胃镜检查, 对胃黏膜病变状况实施仔细观察。若难以直接观察, 胃黏膜活检时应与患者自身情况结合合理选择活检位置。隆起型胃癌患者, 首先应除去隆起部位, 活检材料应为胃黏膜顶端组织或基底位置;若为凹陷型, 活检材料应在溃疡周围组织中选取;病变若在黏膜下, 活检材料应在中央凹陷组织处选取。有效评估患者病情时, 与患者情况结合选择定位活检法或活检法, 以活检钳取材, 活检钳取材期间与黏膜应保持45°, 结束取材后, 将组织放置在吸水纸上, 完善保存, 行病理检查。
1.2.2 外科术后病理检查 若病灶直径<1 cm, 全部取材;若病灶直径>1 cm, 部分取材。取材结束后, 固定材料, 切片3~5 μm, 染色, 以显微镜观察切片。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检查的诊断准确率。②比较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检查的病理类型, 以胃癌分期标准判定临床分期。③比较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检查的分化程度, 分化好:管状腺癌(高、中分化)、乳头状腺癌;分化差:黏液腺癌、印戎细胞癌、低分化腺癌、其他[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术前胃镜活检病理显示:2 例排除胃癌,3 例疑似胃癌, 55 例确诊胃癌, 诊断准确率为91.7%;外科术后病理检查显示:0 例排出胃癌, 0 例疑似胃癌,60 例确诊胃癌, 诊断准确率100.0%。外科术后病理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术前胃镜活检病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比较(n, %, n=60)
2.2 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检查的病理类型比较 术前胃镜活检病理显示:低分化腺癌11 例(18.3%)、印戎细胞癌9 例(15.0%)、乳头状腺癌6 例(10.0%)、黏液腺癌5 例(8.3%)、管状腺癌26 例(43.3%)、其他3 例(5.0%);外科术后病理检查显示:低分化腺癌24 例(40.0%)、印戎细胞癌8 例(13.3%)、乳头状腺癌1 例(1.7%)、黏液腺癌2 例(3.3%)、管状腺癌20 例(33.3%)、其他5 例(8.3%)。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检查的病理类型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检查的病理类型比较[n(%), n=60]
2.3 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检查的分化程度比较 术前胃镜活检病理显示:28 例分化差,32 例分化好;外科术后病理检查显示:39 例分化差,21 例分化好。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检查的分化程度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检查的分化程度比较[n(%), n=60]
最近几年, 胃癌患病率逐年升高, 主要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环境发生巨大改变。有关资料指出[4], 遗传与胃癌发生联系较为紧密, 胃癌诱发主要病因为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因此, 早期察觉胃部病症对癌变预防、保证生命质量十分重要。临床现阶段尚未有治疗恶性肿瘤的更好方法, 仅以保守疗法延长患者生命[5]。前期大部分肿瘤症状均较为隐匿, 患者、家属均未予以重视, 发现时已至中晚期, 若想治疗, 难度极大, 且极易有扩散现象发生, 即便开展切除疗法, 也仅有30%的人群生存率可达5 年, 给患者家庭经济、生命安全带来的负担均较为严重。由于患者认知疾病相关信息不足, 以致于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可见, 早发现、早治疗, 于胃癌患者而言至关重要。肿瘤传统检查相对而言较为落后, 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准确率, 误诊、漏诊现象极易出现, 以致于延误病情[6]。
现阶段, 临床常以病理检查、生化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诊断胃癌, 影像学技术主要借助B 超、X 线等检查, 该手段虽可为诊断胃癌提供影像学资料,然检查期间在判断病理类型、鉴别良恶性、分化程度等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存在。生化检测仅可检查肝肾功能、血、尿, 仅能以检查结果异常、严重等评估病症,难以确诊[7]。病理检查是指取样检查患者病变位置,以取样浸润情况、分化程度、细胞学特征等诊断肿瘤,其准确性、权威性均较高, 视为诊断癌变的金标准。内镜属新型、先进的一种检测方式, 取样方便、操作简便为其优点, 不会引发较大创伤, 且利于诊断早期癌变, 也可鉴别肿瘤性质[8]。
当前胃癌患病率逐年上升, 且逐步年轻化, 胃镜活检技术为诊断胃癌常见有效的一种诊断方式。伴随着我国近些年医疗事业持续发展, 临床开始逐步应用窄带内镜技术, 可使内镜检查准确性显著提高, 其意义十分重要。既往胃癌活检文献曾指出[9], 以胃镜活检技术检查恶性病变, 可取得非常高的确诊率, 临床将其誉为术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然因取材期间胃镜活检技术有一定局限性存在, 当前尚难以准确定位活检病变所有位置。因此, 胃镜活检、术后病理二者结果存在差异。有关资料指出[10], 活检时借助传统无靶向定位的胃窥镜, 诊断胃癌的准确率并不会提高。相关学者指出[11], 同例患者由同位医师在间隔2 个月后开展相同胃镜活检, 病理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可见, 术后病理于胃镜活检的价值不可取代。
本次结果显示:60 例胃癌患者, 外科术后病理检查的诊断准确率100.0%高于术前胃镜活检病理检查的91.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有关资料指出[12], 术后病理检查、胃镜活检病理间结果有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①胃癌相对年轻的患者, 因大部分病变在早期, 借助内镜观察欠缺明显性, 内镜下其表现欠缺典型性, 或由于检查人员欠缺专业性, 误诊、漏诊情况极易出现[13]。②病变部位有一定差异性存在,有关资料指出, 胃体、贲门、胃底病变者, 经胃镜检查仅可获得较低的准确率, 因检查期间观察为倒镜, 或因取材不足等, 差错极易产生[14]。③因胃镜活检组织仅为部分, 取材极易于癌变集聚处偏离, 病情分析难以客观全面。而患者分化程度、病理类型有差异存在, 因而难以准确判断胃癌状况。所以, 活检期间应结合患者自身情况, 患者若有溃疡存在, 取材期间应在溃疡隆起边缘的内侧选取, 取材时最宜取2~3 块, 可使胃镜活检准确性有效提高[15]。
提高胃镜活检准确性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专业人员素质应提高, 有学者指出, 不同操作者不同时期检出早期胃癌的差异较为显著, 表示操作者若欠缺经验, 则极易漏检早期胃癌, 且漏诊率较高。镜下早期胃癌表现较为隐匿, 其特征明显度不高, 所以, 内镜医生警惕性应提高, 态度应小心谨慎, 胃镜检查开始前, 询问了解患者既往病史, 初步诊断患者病症, 利于胃镜检查时可有的放矢, 基本功还需扎实, 利于胃镜下识别技能提高, 定性诊断能力提高。有关资料研究早期胃癌检出率可见, 经针对性培训医师后, 检出早期胃癌的几率明显较专项培训前高[16]。②借助技术先进设备识别、靶向活检早期胃癌。着重强调内镜精准检查,在常规良好检查基础上, 借助辅助技术观察, 如放大、染色等, 并靶向活检病理。最近几年, 荧光内镜、窄带成像内镜等内镜新型技术逐步发展起来。经多项研究显示, 其可使诊断早期胃癌的水平显著提高, 对于早期胃癌病灶识别优势可指导病灶定位, 利于精准指导活检。③合理取材, 胃镜操作期间, 标本取材十分关键,可直接对诊断准确率产生影响。为使活检准确性提高,在早期胃癌病灶精准发现基础上应严格把握精准活检、靶向取材原则, 取材时应深度取材、多点取材。胃镜活检应精准获取第1 块活检, 否则会引发出血, 因而对后续取材准确性产生影响;应避免溃疡病灶表面覆盖苔, 取溃疡隆起边缘内侧取材。若活检组织提取予溃疡、糜烂边缘或取得太浅等均可对病理诊断产生影响。早期胃癌若为隆起型, 活检时则应选择病灶顶部或基底四周;胃癌若为凹陷型, 活检位置应选择在邻近病变位置或溃疡周围的黏膜组织;病变若在黏膜下, 活检时应选择黏膜中间凹陷处取材。所以, 上述活检方法应尽量把握, 可减少由于活检不当引发的误诊、漏诊[17]。
综上所述, 将术前胃镜活检给予疑似胃癌者, 可使诊断病症准确率有效提高, 因术前取材受限, 以致于胃镜活检结果与病变程度有一定差异存在, 诊断最终结果应以病理检查数据为主, 即便胃镜活检可有效诊断患者病情, 但尚有不足之处存在, 尽量联合应用两种检查手段, 最大限度保证诊断的准确性, 降低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