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止堂藏宋代江右地券书法考察*

2024-01-14 12:58郭子懿郭名询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江右魏碑书风

郭子懿,郭名询

(1.广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2.赣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

地券,又称买地券、墓券、墓契等。叶昌炽在《语石》中称地券为“买地莂”,并对其功能有“古人造冢,设为买地之词,刻石为券,纳之圹中”[1]的论述,可见地券是一种地契性质的古代随葬用品。华人德在对地券的研究中曾提到:“买地券纯粹是一种迷信品,文字荒诞鄙俗,一般文人士大夫皆不屑用,只是在平民中流行。”[2]190由此可反映出地券的民间使用属性。民间葬俗中使用地券的习俗可追溯至东汉时期。而至宋代,地券的使用更为频繁。宋代周密在《癸辛杂识》中提到“今人造墓,必用买地券”,[3]可见安置地券在宋代已成为丧葬习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地券的载体种类多样,如铁、石、木、铅等。从现当代出土的宋代地券史料来看,石质材料能较完好地保存所刻文字样貌,因而出土所展示的多为石刻地券。

明止堂藏宋代江右地券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受到地券研究者极大关注。现有关于明止堂藏宋代江右地券的研究多集中在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领域,较少有文章对其地券书法艺术进行系统研究。2017年朱瑞熙在《明止堂藏宋代碑刻辑释》序文中就婚姻、移民、俗字、程朱理学、政治制度等方面说明了明止堂所藏墓志、地券内容的价值。[4]2018年王云在《明止堂藏两宋墓志地券略述》中对明止堂所藏地券进行了概述,又从买地式、告神式的角度对地券内容进行了划分,从侧面揭示出宋代民间生活的一些面貌。[5]2019年朱明歧在《宋代平民文化的见证(自序)》中以江西抚州为例谈论了明止堂所藏墓志、地券与当地文化的关联性,强调了明止堂所藏地券对考证宋代制度、历史地理、人口迁移的重要作用。[2]1902022年吴桂芬《新出明止堂藏宋代江西地券初探》系统梳理了明止堂所藏地券的分布情况和地域状况,并以土地交易方式为依据划分其类型。此外,文章就明止堂所藏地券以行第取代名字的现象,对宋代行第文化进行了探究。[6]

综上可知,目前研究者对明止堂所藏宋代江右地券书法艺术鲜有关注,而本文则首次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考察,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书法研究者关注地券书写艺术,挖掘其丰富的内涵。

一、明止堂藏宋代江右地券概述

《明止堂藏宋代碑刻辑释·地券》共收录地券204方,其中宋代江右地券147方。这些地券时间跨度有270年,包含了两宋大部分时期。其中时间最早的是北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黄五娘地券》,最晚的是南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黄克俊地券》。各式统计如下:北宋时期的地券有55方,南宋时期的地券有89方,另有3方地券未标明在两宋的具体年份。就地券碑首形制而言,共分四类:梯形70方,方形43方,圆形31方,圭形3方。碑面布局方面,有83方地券没有界格,59方地券仅有纵向界格,5方地券为方格。行列方面,106方地券无行有列,41方地券有行有列。行文顺序方面,79方地券为从右到左,68方地券为从左到右。地券所用字体方面,券额字体中篆书3方、隶书1方、楷隶杂糅4方、楷书79方、行书3方、草书1方;正文字体中,楷书127方、行书2方、楷行相间16方、楷行草相间2方。从中可看出,明止堂藏宋代江右地券字体主要为楷书;券额字体五体兼具,形式丰富;正文内容多为楷体相对单一书写。地券分布地区方面,来源于抚州的地券最多,共91方。宜春地券均出自丰城县,共43方。此外亦有来自吉安、上饶、新余、鹰潭的地券。

若以北宋、南宋时期进行划分,明止堂藏宋代江右地券的形制、章法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地券碑首形制方面:北宋时期,梯形首地券数量过半,南宋以后,方、圆形首地券逐渐增多,最终三种碑首类型数量趋于均衡。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时期无界格地券数量约占三分之一,有行有列的地券约占十分之一;南宋时期无界格的地券数量约占一半左右,有行有列的地券约占三分之一。这可反映出南宋时期,界格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直接影响古人对地券行列章法的设计。此外,从地券书写顺序来看,北宋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书写的地券在数量上相差不大,南宋以后,从右到左书写的地券数量约占南宋地券的三分之二。此外,地券所用字体在两宋时期的变化相对较小。以上可看出,相对于北宋地券形制和章法的杂乱无序而言,南宋地券明显在朝着工整规范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明止堂所藏宋代江右地券具有形制多样化、字体使用多元化、章法趋向规范化的特点,并呈现出一定的时段性、变化性。

二、明止堂藏宋代江右地券书风类型大略

明止堂藏宋代江右地券书风类型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魏碑”风貌、“唐楷”风貌、“符箓”风貌、“笔简刀疏”的“自由体”风貌等。从中可看出宋代民间书手在刻写地券时,其多样书风的流露,具有较强的艺术趣味。

(一)“魏碑”风貌

关于“魏碑”一词,刘涛认为:“清朝碑学家所说的‘魏碑’‘碑体’,是指北魏的刻石书迹,而且是指‘真楷’。”[7]就其艺术特征来看,沙孟海在《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的书法》中将魏碑结体分为“斜画紧结”与“平画宽结”两个类型;[8]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提及魏碑“淳古遒厚”“整炼方折”“流宕奇特”[9]等13类风格。在明止堂藏宋代江右地券中,《郭四郎地券》《甘十二郎地券》《潘六郎地券》《彭锦地券》(表1)等地券出现出“魏碑”风貌。

表1 地券中的“魏碑”意象

这些地券横画大多为方笔起笔,且向斜上方行笔,形成“斜画紧结”的魏碑风貌,如《潘六郎地券》中的“死”“益”二字。点画收笔多为方形顿笔,显得宽厚雄健,如《郭四郎地券》中的“一”“江”二字和《彭锦地券》中的“皇”“直”二字。撇画、捺画和勾画均在收笔时夸张向外延伸厚度和长度,如《郭四郎地券》中的“月”“返”等字。同时,勾画处往往直角出锋,强化了方折感,显得棱角分明,如《甘十二郎地券》中的“南”“尸”二字。折画则为典型的魏碑风格,在转折交界处繁化出斜画,形成多边型笔画;或是在折笔处顺势冲刀形成倒三角形,如《郭四郎地券》中的“国”字。而点的形态,如“水”字偏旁的“江”“流”和“心”字,厚重且偏向于三角状,且间距也相对紧凑。此外,在结构方面,如《彭锦地券》中的“皇”“东”二字,其字势将倾未倾,具有“险绝”之姿。综上之见,我们可看出在明止堂藏宋代江右地券中,有部分呈现出“魏碑”风貌。

(二)“唐楷”风貌

宋代主流书家虽然以“尚意”作为书法艺术的追求,但实际上在民间仍然可以找到唐代“尚法”的历史痕迹。如明止堂藏宋代江右地券中的《王贡先父地券》《熊君地券》《吴林妻李氏地券》《黄显妻徐氏孺人地券》等,其所锲刻的文字书风与以欧阳询、颜真卿为代表的唐代楷法相近。现将《王贡先父地券》(图1)《熊君地券》(图2)例字分别与欧阳询、颜真卿书风的同字进行对比,以示双方书风之间的关联。

图1 王贡先父地券(左)欧楷(右) 图2 熊君地券(左)颜楷(右)

《王贡先父地券》书风近似于欧阳询书风。以“奉”“宫”“风”“江”四字为例,横笔斜切入碑,朝右上行笔,形态方整,节奏流美。竖笔则刚健安稳,刚中寓柔。撇画与捺画节奏最强,呼应而互足,体态左右舒和。点画灵动丰富,顾盼生姿,连贯匀速。复合笔画转折处含韧凝厚,使前后节奏自然过度,丰绰畅达。这些特征反映出券文书刻者遵从唐楷极则,谙熟欧体书风,充分展示了内擫笔法和欧体的隽秀、清朗之美。而《熊君地券》则与颜真卿书风相似。以“曰”“申”“春”“淳”四字为例,券文与颜体对比,二者形神酷似。各类笔画美观,其规范程度亦臻于极致:横画右仰,长短粗细相宜,节奏多变;竖画正直凝厚;点画浑圆,动态内蕴;撇、捺舒展,动中寓静;折画连接处形方势圆,前后节奏多变。结构宽严兼具、体势外拓,整体布局平整丰厚。

由此观之,部分书碑者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有意在地券文字书刻中展现唐楷的美学特质。

(三)“符箓”风貌

在地券的内容中,律令是独立于正文内容的一个重要的部分。高朋在《人神之契:宋代买地券研究》中认为:“律令主要是指在买地券结尾处为了确保地券的各项职能得以全面的执行,而书写的各种带有宗教意味的律令。”[10]而律令的现实载体为符箓,在一些地券的书写与刻画中,常常将律令内容以符箓书写的方式刻写在文末,别具风貌。在明止堂藏宋代江右地券的律令之中,具有“符箓”风貌的有《周氏六娘地券》《黄七郎地券》《符汝霖地券》《曾十八郎地券》等,这些地券的文字明显涵泳了书法艺术气息(表2)。

表2 地券文字中的艺术意趣

《周氏六娘地券》延伸了“敕”字的长撇和“令”字的垂点,使其冲破了原有的字形大小而向下延伸。“令”字的垂点夸张延伸后,变成了竖画,这与汉简隶书艺术表现近似。《黄七郎地券》则是在“律”字的长竖和“令”字的垂点处延伸了笔画。就结构而言,“令”字的下部分点画明显向左偏离,形成了左松右密的空间对比。章法上,“令”字的撇、捺画与“律”字的长竖之间构成了穿插、避让之美。《符汝霖地券》的“太”字夸张了其撇画,由撇转竖向下任笔延伸。根据其笔画衔接痕迹推断,其长竖应为工匠刻完各列内容后,再从撇画处补刻所成。“敕”字与前字的间距有意放大,不仅突出了符箓的书写气息,碑面文字章法也显得更加协调。《曾十八郎地券》同样延长了“敕”字的撇画,使之与“急”字的起笔形成揖让;而“律”字延长的竖画与“令”字构成的大空间和撇、捺画的节奏对比,使整块地券的艺术感大大增强,也体现出刻写者情感与券文内容的交融。

(四)“笔简刀疏”的“自由体”风貌

启功曾有“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11]的学书观念,意味着可以从碑志的刀法中去发现书法用笔特点。明止堂所藏宋代江右地券中,也存在相对简单、率意的书写与刻画,这类“笔简刀疏”的“自由体”风貌也值得细察品味。从书刻顺序来看,可分为先书后刻和直接刻写两种形式。前者刀法对笔画生成有很大的影响。如《郭四郎地券》(表1),字形和笔画均带有明显的魏碑风格,这是刻工对原字过多修饰的结果;又如《王贡先父地券》(图1),其书写笔调非常明显,以至于笔画特征与唐楷几乎神似,这是刻工对原字修饰较少的结果,故能很好体现刻前墨迹的笔画细节和规范化特征。后者是直接在碑面施以刀法,其锲刻方式可分为两种。其一是以《喻八郎地券》(图3)和《翁十一娘地券》(图4)为代表的冲刀法;其二是以《李三娘地券》(图5)和《谈念一郎地券》(图6)为代表的刀尖划刻法。

图3 喻八郎地券 图4 翁十一娘地券

图5 李三娘地券 图6 谈念一郎地券

《喻八郎地券》和《翁十一娘地券》大部分笔画是由刻刀沿着刀势外冲,最后形成三角状的狭长形态。但《喻八郎地券》和《翁十一娘地券》在锲刻时较少调整刀锋,导致刀锋只沿一个方向进行锲刻,出现了“横粗竖细”的笔画特点。《李三娘地券》和《谈念一郎地券》为刀尖划刻的典型。《李三娘地券》有关墓主信息的文字部分,其书刻风格与其预先设定的通用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其笔画极为纤细,类似于现代硬笔字的形态。正如文末编者所按:“此墓券中墓主信息都为后来所刻,刻痕极浅,当是先有地券模板。”[12]这应是刻工时间紧迫亦或是墓主亲友先购买制式地券,再自行刻画所导致,随意性和独特性明显。《谈念一郎地券》通篇文字极细,笔画工整、瘦硬。这类书刻方式率意自然,但因笔画刻法单调,反而降低了文字的美感。尽管如此,这种带随意刻画的“自由体”成了地券文字的特征之一。

三、明止堂所藏宋代江右地券用字情况考察

文字应用情况是地券考察的重要环节。研究发现,宋代江右地券在文字使用方面呈现券额字体多样、正文字体杂糅、俗错字频出等情形。

(一)券额字体多样

券额是地券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起着题标和装饰形制的作用,有的艺术气氛浓郁。在明止堂所藏的宋代江右地券中,券额字体的运用也是多样的,大部分以楷书题署,也有以篆、隶、行、草等字体题署或隶楷相融等(表3):

表3 券额字体的艺术气息

《范十二娘地券额》笔画均匀,结体疏旷,生动自然,为较典型的小篆风格。《甘大椿地券额》疑为集古字,其字形笔画与战国文字相似,经辗转抄写,意味独特,如“宋”“君”二字。《游八宣教地券额》保留了隶书“蚕头燕尾”的特征,但结构上偏向于方形,隶书意味略显不足。《黄氏七娘地券额》结字平正,字势具备典型的隶书风貌,书写者应是谙熟隶法。《吴林妻李氏地券额》楷式平和散逸。《黄显妻徐氏孺人地券额》隶法粗俗,字法不明,当是草率之作。《徐四六宣义地券》具有唐楷意趣,笔画圆浑厚重,结构紧密,有意显示地券的庄重感。《万氏四乙娘记券额》笔画纤细,特别强调笔画的节奏对比,风格类似于瘦金体,意态丰足。《范士诚妻熊氏墓券额》为双勾刻写,部分保留了墨迹中笔画连贯的痕迹,这在券额中比较少见,显得碑面生动流畅。《侥二郎地券额》为草书书写,与正文字体一致,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

(二)正文字体杂糅

东晋时期书法作品中就已出现字体杂糅的现象,以“二王”父子尺牍作品为典型。此类艺术作品中,书写者在书写的过程中随意任性地对楷、行、草字体进行自然快速转换,使整幅作品中多种字体糅和、浑然一体。这一方式在明止堂藏宋代江右地券中亦有体现,以《汤氏四乙娘地券》(图7)、《黄六十八地券》(图8)(楷、行杂糅)和《范十二娘地券》(图9)、《侥二郎地券》(图10)(楷、行、草杂糅)为代表。

图7 汤氏四乙娘地券 图8 黄六十八地券

图9 范十二娘地券 图10 侥二郎地券

《汤氏四乙娘地券》和《黄六十八地券》全文主体为楷书字体,部分杂糅有行书字体。这些行书的出现是有一定规律的,即书写者对同一偏旁、笔画统一进行连带书写,如走之底、三点水、四点底、连续两次短横等,这应是书写者对特定几种行书符号较为熟知而形成的书写习惯。《范十二娘地券》字体主要由楷书构成,但其中也杂糅着部分行、草书,碑面显得匀静而时显流美。《侥二郎地券》行书占主体,中间杂糅草书和楷书,券额也用草书刻写,可看出书写者设计地券时有意选择多种字体进行书写,以丰富地券形式。亦表明书写者(或刻工)受书法教育的程度较高,能灵活杂糅多种字体进行书写。

(三)俗错字频出

在明止堂藏宋代江右地券中,也有俗字、错字频出的现象。俗字是书手使用民间约定俗成的文字,有的不符合用字规范,甚至可视为错字;错字则是从字源角度审察,违背字理(形义关系)而随意增减笔画所致的文字。这两种现象几乎在地券中均有发现,只是严重程度有高低,大致反映了宋代民间书手所受识字和写字教育水平较低的情况。反映这一情形的以《裴六郎地券》《曾氏十二娘地券》(表4)为代表。

表4 地券中的俗字和错字

四、结语

随着出土材料不断增多,人们见到的地券书法艺术特征可能会更多样、具体。本文仅以明止堂藏宋代江右地券为中心进行考察,便发现了民间书写者在地券文字的书写中,书风、字体等方面的一些特征。也让我们了解到,在宋代文人“尚意”风潮之外,民间乡野书手在碑刻书法上的别样意趣。同时,在地券书法艺术风格区域性、历代地券书法艺术变迁性、地券书写者所受书法教育专业性等方面也具有一些联系,需要更多相关材料和更进一步的探究。

猜你喜欢
江右魏碑书风
魏碑行书对联:文生于情有春气,兴致所至无古人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马叙伦
亮星榜首,江右梅狼
“地中海”老师和江同学的恩恩怨怨
打铁老太
江右商帮:负贩四海
第二届“魏碑圣地·全国魏碑书法大赛”暨“魏碑书法论坛”在洛阳举行
江右商帮
书风诗韵
书风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