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孤独感与欺凌受害的关系:一个链式中介模型*

2024-01-14 12:58郭小军邹锦伟缪丽珺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链式消极条目

郭小军,邹锦伟,严 娟,缪丽珺

(1.赣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上饶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中学时期,青少年正处于个体生理与心理都极速变化的时期,也是各种问题发生的高危时期,其中欺凌受害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1]欺凌受害是指个体长时间或反复遭受一个或几个同伴的欺凌或伤害,这种行为被明确归类为具有伤害性的攻击行为。[2]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统计中心(NSRC)统计结果发现,有49%的初中生受到语言欺凌,37.7%的遭受社交欺凌。欺凌会给欺凌受害者带来系列问题行为,比如焦虑、[3]抑郁,[4]甚至引发自杀。[4]因此,为了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降低和预防欺凌行为事件的发生,探索欺凌受害的形成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引起欺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不同个体因素是引发欺凌受害的重要影响因素。孤独感是个体对当前所处环境适应不良导致与他人产生距离感的一种心理上的孤立无援的不良情绪体验。[5]孤独感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同伴欺凌行为的发生,[6]同时孤独感越高,越可能遭受欺负。[7]另外,疏离感反映了个体与周围的人、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身等之间的关系,它描述了个体感到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和归属感减弱或缺失的心理状态。[8]研究发现较高的孤独感会导致较高的疏离感。[9]此外,基于应激的CPT理论,应激性事件往往通过应对方式等中介因素影响个体。[10]应对方式与各种应激源存在紧密联系,并且负面心理特质越严重,越倾向采用消极应对方式。[11]疏离感作为一种消极关系体验,较高疏离感个体可能更倾向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12]另外实证研究表明,消极应对方式是引发欺凌的危险因素,能正向预测被欺凌行为发生。[13]综上所述,疏离感和消极应对方式可能在中学生孤独感与欺凌受害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聚焦中学生个体层面,考察孤独感、疏离感、消极应对方式和欺凌受害的关系,以期进一步丰富欺凌生态系统理论的个体层面内容,同时为中学生欺凌受害的预防与抵制提供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江西省某市4所中学以方便整群抽样的形式进行数据采集,共发放问卷920份,回收有效问卷870份,问卷有效率94.57%,其中男生382人,女生488人;独生78人,非独生792人;城镇133人,农村737人。

(二)研究工具

1.孤独感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

采用Russell编制的UCLA孤独感量表第三版[14],共20个条目。量表采用1(从不)4(一直)4点计分,量表得分越高,孤独感越强烈。本次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系数为0.710。

2.青少年疏离感量表(Adolescent Students Alienation Scale)

采用杨东等[7]编制的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该量表包括环境疏离感、社会疏离感和人际疏离感3个维度。量表共52个条目,其中包括6道测谎题。量表采用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7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疏离感越强。在排除6道测谎题后,本研究中46个条目的Cronbach 系数为0.907。

3.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采用肖计划等修订的应对方式问卷中的消极应对方式维度。[15]完整应对方式问卷共62个条目,由六个分量表构成,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采用0(否)1(是)2点计分。本研究只关注中学生消极应对方式,由自责、幻想和退避三个维度构成,其中自责10个条目,幻想10个条目,退避11个条目,因此消极应对方式共31个条目,维度得分越高,则应对方式越消极。本研究中消极应对方式3个维度的Cronbach 系数为0.718。

4.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学生卷)(Delaware Bullying Victimization Scale-Student)

采用谢家树等修订的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2]共12个条目,分为言语欺负、身体欺负、关系欺负3个维度。量表采用1(从来没有)6(每天都有)6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被欺凌现象越严重。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系数为0.890。

(三)数据处理

采用Mplus 8.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抽取3000个样本便可以获得稳定的标准误和Bootstrap置信区间,若区间不包含0,则结果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二、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控制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对共同方法偏差的严重性进行检验。[16]结果发现,特征根大于1的有32个,其中第一个因子的解释率仅为13.598%,远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各变量间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如表1所示,孤独感、疏离感、消极应对方式和欺凌受害两两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Ps<0.01)。

表1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矩阵

(三)孤独感与欺凌受害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考虑到孤独感量表是单维量表且所包含的题目较多,因此建模前,对孤独感量表的条目打成4个包,[17]作为孤独感的观测指标。将孤独感作为预测变量,欺凌受害作为结果变量,以疏离感和消极应对方式作为中介变量进行潜变量路径分析,建立链式中介的初始模型,初始模型的拟合指数为:x2/df=2.524,RMSEA=0.042,SRMR=0.032,CFI=0.980,TLI=0.974。但是进一步发现有一条路径系数不显著,删除这条不显著的路径(孤独感消极应对方式),从而得到修正模型如图1所示。修正模型拟合指数为:x2/df=2.483,RMSEA=0.042,SRMR=0.032,CFI=0.980,TLI=0.975。可见,修正模型较好地拟合了调查数据,并且与初始模型相比,修正模型拟合效果有一定的改善。

图1 孤独感与欺凌受害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模型(注:**P<0.01,*P<0.05)

从图1和表2结果可以看出,孤独感对欺凌受害的直接效应是显著的,直接效应为0.162,效果量为45.51%。同时,孤独感也通过两条中介路径对欺凌受害产生间接影响,一条中介路径是孤独感疏离感欺凌受害,中介效应值为0.161,效果量为45.22%;另一条路径是链式中介效应,即孤独感疏离感消极应对欺凌受害,中介效应值为0.033,效果量为9.27%。间接效应为两条中介路径的中介效应值之和,即0.194,效果量为54.49%,总效应为0.356。最后,采用偏差校正的Bootstrap程序检验模型的中介效应显著性,模型中的两条中介效应路径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说明疏离感在孤独感与欺凌受害之间中介效应显著;疏离感、消极应对在孤独感与欺凌受害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

表2 中介效应检验的Bootstrap分析

三、讨论

(一)孤独感、疏离感、消极应对方式和欺凌受害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孤独感与疏离感、消极应对以及欺凌受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6,8]由此可见,孤独感、疏离感和消极应对方式都是影响中学生欺凌受害的危险因素,会加重中学生欺凌受害的发生。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正处于孤独感顶峰时期,[18]反映了个体的社会能力,孤独感越强烈,社会能力水平越弱,而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关系处理。[19]疏离感反映了个体的人际、社会和环境间的关系,因此高孤独感中学生,也会伴随着高疏离感。同时个体负面心理特质越严重,越倾向采用消极应对方式,[11]而已有研究也表明,消极应对方式是欺凌受害的危险因素。[12]因此各种消极的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与欺凌受害存在密切相关。

(二)疏离感、消极应对方式在孤独感和欺凌受害的链式中介作用

通过链式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孤独感通过疏离感的中介作用对欺凌受害产生间接影响。已有研究发现欺凌行为往往发生在亲子[6]和同伴关系[20]较差的中学生身上。孤独感和疏离感都反映了中学生较差的社会能力,更不容易与人相处。高孤独感的中学生,会有更高的疏离感。较高疏离感的中学生更难与其他学生产生良好的同伴关系,[20]也更难与父母产生良好的亲子关系。[7]从而使得他们更容易形单影只,进而为欺凌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因此,疏离感在孤独感和欺凌受害之间起中介作用。

另外,链式中介效应分析还发现,孤独感与欺凌受害之间还存在链式的影响机制,孤独感不仅直接对欺凌受害产生影响,同时还通过疏离感和消极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对欺凌受害产生影响。中学生孤独感越强烈,对疏离感体验越强,进而更倾向采用消极应对方式,从而增加欺凌受害事件发生的风险性。当前中学生正处于孤独感高峰期,使得个体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动力,进而使得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环境关系较差,[21]而较差的社会能力会让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不容易培养积极的应对策略,从而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应激事件更习惯采用消极应对方式,[22]而这种处于消极情绪和行为状态的中学生更容易成为被欺凌的主体。[23]

(三)研究启示

综合上述分析,欺凌受害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消极的心理特质和内化行为,[1]如何降低中学生欺凌受害的发生,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据此,从个体层面,要不断提高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3,6,13]比如外向人格特质、[24]自我效能感、[24]心理韧性[3]等,特别是需要提高中学生的社交能力[9]以及积极应对外界事件策略,[23]从而降低消极的体验,改变被动的应对方式;从学校与家庭层面,家长与孩子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7,22]给孩子以温暖,而不只是纯粹批评与放养模式,同时学校面对欺凌事件要严肃处理,不能只流于表面,并且需要有意识加大反欺凌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反欺凌的意识与应对措施。[12,20,23]

猜你喜欢
链式消极条目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链式STATCOM内部H桥直流侧电压均衡控制策略
链式D-STATCOM直流电压分层协调控制策略
10kV链式STATCOM的研究与设计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链式咨询看浙江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