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测度及其提升路径*

2024-01-14 12:58胡淑琴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测度毕业生因素

胡淑琴

(赣南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由“高就业率”转变为“高质量充分就业”。在高校层次上尤其显著,地方高校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根据中国薪酬网发布的《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top200榜单》数据显示,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远高于地方高校。因此,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提升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难点。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与测度

(一)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不平衡的现状下,大学就业压力剧增,[2]正确的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树立正确价值观、扩展大学生就业的渠道等成为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3]国外研究侧重量化研究,但是在测度指标上有较大差异,有研究使用薪酬、职业安全、社会保险等指标测度就业质量,[4]也有研究使用小时工资、培训机会和自治程度等指标来度量就业质量,[5]还有研究使用薪酬、公平性、工作条件等9个维度测度就业质量。[6]国内学者在改善就业质量指标基础上,构建了宏观就业质量指标体系,[7]发现就业能力、劳动报酬、劳动关系三项指标对就业质量影响最大,[8]并且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决定我国各地区就业质量差异的唯一因素,经济增长、结构与就业质量存在耦合关系,[9]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了就业质量,反之则不成立。[10]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结构性矛盾是当前的核心问题,[11]大学生从找不到工作到找不到好工作,凸显了就业质量的重要性。针对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可将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归纳为高校、社会和个体等三类因素。

首先,高校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基础因素。高校对大学生全方位培养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减少“慢就业”。[12]科学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13]精准的就业资源信息平台能优化就业配置效率,有利于减少就业结构错配。在高校培养过程中,沟通合作和自我意识素质培养最重要,[14]认知能力和个体可靠性培养次之,[15]情绪智力培养[16]和直接资助再次之。[17]

其次,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直接因素。社会关系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影响,引发了寒门能否出贵子的疑问。[18]究竟是大学生的自身能力还是家庭社会关系影响了就业质量?乐观研究表明,最重要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的能力,社会资本通过人力资本的中介效益对就业质量产生影响。[19]悲观研究认为,“拼爹”是找到好工作的最重要途径,[20]大学生的社会关系非常显著地影响了其就业质量。[21-22]因此,亟需构建唯才是举的劳动力市场。

再次,个体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内生因素。性别差异是就业质量差异的最大因素。通常就业市场以男性为标准,或多或少存在对女性歧视,女性在就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但女生比男生的就业匹配度和满意度更高。[23]针对多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性别、高校层次影响了就业质量,两者之间存在交互效应。[24]专业差异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通常,专业匹配度与大学生就业质量成正比。[25]民族差异也影响了就业质量,相比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渠道更单一就业竞争力更弱。[26-27]因此,个体因素是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方面。

(三)大学生就业质量测度

大学生就业质量测度是就业量化研究前沿与难点。王子成基于调查数据,从大学生的教育、专业、能力三个维度的匹配度,测度了就业质量,分析了就业质量。[28]李善乐基于微观数据,选取了10项评价指标,构建了微观大学生测度模型,测度并比较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29]刘永平选取就业岗位、就业指导和满意度等就业指标,形成了涵盖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并基于模糊数学理论构建了就业质量测度模型。[30]齐鹏探索了毕业生、社会及企业满意度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构建了大学生就业质量测度模型。[31]赵川等通过探寻大学生就业质量指标,构建了就业质量测度的因子分析模型,提炼出影响就业质量的主成分因素,分析了影响就业质量的5个公共因子。[32]章小妹构建了包括劳动报酬、工作强度等指标的就业质量测度模型,并基于创新创业指数与2020年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双创”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有重要影响。[33]

总之,前人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测度研究非常丰富,但仍存在可拓展空间:一是大多数研究未区分地方高校与非地方高校因素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二是多数研究没有展开相关回归分析。本文的创新点有二:第一,区分了地方高校与非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为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提供借鉴方案;第二,在就业质量测度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进行更精准的就业质量分析,为大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演化

大学生就业质量指标分为绝对工资水平指数和相对工资水平指数。绝对工资指数通常应用于宏观数据的测度与研究,而相对工资指数通常应用于微观数据的就业质量研究。相对工资水平是指在相同劳动者中的工资序列等级,即就业满意度。就业满意度是劳动者对工作的主观满意程度,该指标是多维度变量。

截至目前,不同研究对于高校、企业和政府等组织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存在较大分歧。大学生就业质量测度虽然尚未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但大体上包括报酬、环境、能力、就业状况、升职、专业匹配度、社会保护、劳动关系等指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在宏观上使用绝对工资数据进行测度,而微观上使用大学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大学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涵盖了企业因素、毕业生因素、高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5个一级指标及15个二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就业质量测度指标体系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测度指标体系

1.企业因素。企业因素指标包括企业规模、行业性质、发展潜力企业满意度和所处区域等5项二级指标,反映了企业对大学生当前的吸纳能力。企业规模反映了企业的生存能力,发展潜力反映了企业对劳动力未来的需求状况。

2.毕业生因素。毕业生因素指标包括劳动报酬、就业意愿、工作条件和就业行业等4项二级指标。劳动报酬指标包括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就业意愿指标反映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就业数量和规模,工作条件主要包括工作环境(工作地点、劳动安全等)、人际关系、企业文化等,职业发展包括学习机会、职位晋升、民主权利等。

3.高校因素。高校因素指标包括工作匹配度、专业匹配度、培养目标达成度等3项二级指标。通过这几项评价指标,能够清晰地看出大学生就业状况是否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同时也能检验学校的办学质量和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指标包括子女教育支出、社会关系与资源等2项二级指标。家庭父母意见同样也是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每个家庭对大学生个体的就业质量评价标准不一,但是整体上也能够提炼出比较重要和统一的评价要素。

5.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指标包括社会美誉度、毕业生贡献度等2项二级指标。社会美誉度主要是指社会上对大学的认可度和对学校学生的接受度。毕业生贡献度则是通过调查有关数据,分析大学生对社会贡献程度的大小。

(三)设定大学生就业质量测度指标的权重

大学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构建后,最重要的问题是各个测度指标的权重设定。权重设定的差异往往比指标选择的差异要大得多。在就业质量测度模型建立的基础上,权重不同呈现的结果差异很大,就业质量的约束条件就更多。

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时,各项指标会受到内外部各种因素影响,各项指标权重成为就业质量关注的前沿热点。基于前人的理论成果并根据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制定权重标准如下:

第一,企业是就业的需求端,权重最大,企业需求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不同行业的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差异甚远,如传统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与企业,医疗卫生行业和企业对劳动需求呈增长态势。

第二,大学生是就业的供给端,其权重仅次于企业,其就业能力与意愿对就业质量影响很大。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有着较大差异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最终对就业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第三,高校对就业质量影响的权重仅次于大学生。高校是人力资本的输出方,对就业质量有同样的关切程度。绝大部分高校是区域性大学,即地方高校,不具备全国性大学的影响力,这将势必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

第四,家庭对就业质量影响的权重弱于毕业生。有研究显示,家庭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第五,社会对就业质量影响的权重最小。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而大学生就业质量也反映了社会总体需求情况。

借鉴赵川和邓艾[32]因子模型分析方法,并通过提取数据主成分,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

三、模型、数据与方法

(一)测度模型

根据大学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构建高校就业质量主成分分析模型。模型的展开式是多元线性方程,如公式(1)所示:

(1)

公式(1)的矩阵形式如公式(2)所示:

θ=AF+U

(2)

公式(2)中,θ是大学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aij是因子载荷矩阵,Fi为不可观测的指标向量,满足三个条件:(1)不可观测指标个数小于样本量;(2)F与U不相关;(3)F矩阵的方差与协方差矩阵为单位矩阵。另外,所有变量θ都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以避免不同数据级的影响。

(二)计量模型

在测度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基础上,将构建多元回归计量模型,分析院校隶属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具体如公式(3)所示:

Yi=β0+β1x1i+β2x2i+…+μi

(3)

公式(3)中,Y代表就业质量,β是回归系数,x代表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因素分析时,高校是否为地方高校对就业质量有较大的影响,而地方高校需要借助虚拟变量来表示,因此,在多元回归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含有虚拟变量的计量模型,具体如公式(4)所示:

Yi=β0+β1x1i+β2x2i+…+αD+μi

(4)

D是虚拟变量,α是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表示非地方与地方高校就业质量差异。

(三)数据

数据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中国教育在线《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汇总》;二是各大高校官网学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公开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三是中国薪酬网《中国大学生毕业生薪酬水平排行榜TOP200》;四是所在区域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

(四)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测度和回归方法。在测度大学生就业质量时,分别基于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采用了不同的测度方法。宏观数据是200所高校大学生就业平均月工资作为就业质量的代理变量。微观数据来源于调查数据,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获取了毕业生就业数据,然后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方法使用了OLS和稳健回归方法,针对宏观数据增加了虚拟变量回归。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宏观层面就业质量及回归结果

根据研究需要,将全国高校按照所属性划分为非地方高校和地方高校。非地方高校为隶属于教育部的高校;地方高校是隶属于地方政府的高校。(1)虽然有不少高校属于多个部门共建,但是其性质仍是地方性质高校。

以中国薪酬网《中国大学生毕业生薪酬水平排行榜TOP200》披露的数据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汇总》为主体,结合各个高校发布的高校就业数据,根据大学生就业质量测度模型,从宏观方面对各个高校就业质量进行测度,得到以毕业生工资收入为基础的就业质量数据。表2数据分别显示了,就业质量排名为1~10名和191~200名的2017~2021届高校毕业生平均月薪数据。

表2 高校就职质量宏观数据(部分)

对表2数据比较分析可知,就业质量排名前十高校中,仅广东外语外贸一所地方高校排名第7,而100名以内的大学绝大多数是非地方高校。从表2可知,地方高校就业质量远远落后于非地方高校。而且,随着非地方高校毕业生循环累积效应,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非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差距呈扩大趋势。此外,数据显示,2017~2021届毕业生平均月薪工作逐年下降,可能是受疫情的影响。

接下来,将检验地方高校与非地方高校之间的就业质量差距。构建计量模型,以院校性质为自变量,就业质量(工资水平为代理变量)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地方高校就业质量回归结果

(二)微观数据测度结果分析

微观数据从课题组所在城市的3所地方高校进行问卷调查获得,调查问卷的内容是大学生就业质量测度模型中的二级指标。课题组向近5年毕业生发放问卷,问卷采取滚雪球抽样方式开展,通过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及班级群发放问卷。通过回答问卷获得小礼物的方式,确保问卷回收率。历时3个月,20多位在校同学参与,总共发放2000份,回收了1566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1432份。对问卷数据处理结合李善乐[30]、刘永平[31]和赵川等[32]等人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测度模型,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了测度,得出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调查数据汇总

表4数据显示,不同分类的大学生就业指数有较大差异。性别方面,男生比女生就业质量更高表明性别差异是导致就业质量差异的重要因素,该结论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学历层次与就业质量成显著正向关系。校园招聘成为提高就业质量越来越重要的方式,当然,家庭社会关系与资源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党员就业质量在某些方面要高于非党员就业质量,但家庭因素方面,非党员要高于党员。在就业区域方面,沿海并不比本地就业质量更高,这与地方高校在当地有较强辐射能力密切相关。

五、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宏观数据分析可知,地方高校与非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存在巨大差异。微观数据分析,揭示了学历层次、就业途径、政治面貌和就业区域等因素是影响地方高校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如下:

第一,重视校园招聘平台,充分挖掘地方高校的校友资源。高校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通常会召开多场校园招聘会。举办招聘会之前,学校应为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积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在实习机会、社会校友资源等各个方面为毕业生提供各种机会。校园招聘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安全可靠的就业机会,相比学生自己网上投简历而言,通常都有较高的薪酬。

第二,积极引导大学生本地就业,充分利用地方高校对本地的影响力。通常,地方高校一般是区域性大学,在本地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资源。尤其是,区域经济落后诱致就业质量不高且高端人力资本严重外流的特殊性,地方高校通常处于人力资本输出型地区。当中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跨区域流动到沿海省份时,他们同沿海的地方高校大学生竞争,必定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加强留在本地工作,既可以为本地经济建设留住人才,也可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层次与质量。

第三,适当引导家庭对就业的影响,将学生家长视为就业质量提升的另一种资源。对国家而言,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对家庭而言,大学生就业关乎家庭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家庭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适当地进行家校互动,充分挖掘学生家庭的资源,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不少大学生家长能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而且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要比普通社会公众更高。将学生家长纳入就业渠道资源,可以减少信任成本,增加家校良性互动。

总之,构建有效的就业质量测度模型和工具,改善了就业质量测度方法和工具,是实时监测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手段。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成为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的关键。

猜你喜欢
测度毕业生因素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解石三大因素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