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薰也称熏炉,是民俗、宗教和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供具,既作陈设又有实用功能。清康熙年间御窑厂烧制的香薰,在胎质、釉色及装饰上尤為讲究,其造型别致、器型多样且工艺精湛。文章通过梳理清代素三彩香薰的发展脉络,从器型、纹样两个方面分析它的艺术特征,以探寻其在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清代;香薰;素三彩;器型;纹样
引言
香薰为燃香的器皿,通常用于熏衣、驱虫、疗治、宗教祭祀等,其流行于六朝时期,唐五代时有所发展,底部多为三足或五足,部分有带底座。至宋代,香薰的制作更为精细,并于明清时期发展至顶峰,香薰的造型和品种逐渐丰富多样,出现了素三彩、粉彩、红彩、珐琅彩等,工艺也有较高提升。其中,清康熙时期的素三彩香薰颇具代表性,多为镂空制作,并搭配龙纹、锦纹、卐字纹、花卉纹等装饰纹样,典雅古朴,部分产品还模仿明成化时期的形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香薰的源流
熏炉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如山东潍坊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曾出土一件蒙古包形灰陶熏炉,高17、腹径14厘米,盖顶开圆孔,炉身饰有不同形状的镂孔,如圆形、椭圆形、半月形等,可见此时已经出现用燃烧木头与其他祭品的方法进行祭祀的行为。春秋战国时期,生活用香逐渐普遍,多用于驱虫、熏香、医疗养生等方面,并出现了制作精良的熏炉,如河南鹿邑出土的战国鸟擎铜博山炉。两汉时期,熏香风气在上层社会中逐步流行开来,多用于日常生活,香炉的生产数量增加,且规格有所提升,使得用香进入了宫廷礼制。据《汉官仪》记载,尚书郎向皇帝奏事之前,有“女侍执香炉烧熏”,奏事对答也要“口含鸡舌香,欲使气息芬芳也”。这一时期制作的熏炉也符合皇家用具华丽富贵大气的风范,如陕西茂陵出土的鎏金鋈银铜竹节熏炉,炉底、炉柄均装饰蟠龙,腹壁又雕刻四条金龙,制作精细,乃皇室香具佳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道教和佛教的兴盛,推动了香的使用,其范围逐渐拓展为宫廷用香、文人用香和佛教用香。唐代的香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其香具造型简单,便于生活使用,像博山炉这类较为厚重的香炉数量减少,材质以陶瓷为主,纹样逐渐丰富。宋代经济繁荣发达,用香发展到一个鼎盛阶段,出现了较多无盖的简易香炉如筒式炉等,也包含拟动植物及日常器具造型的香炉等,其种类有所增加,大气端庄且质地精良。元代熏炉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其造型还有模拟“覆钵顶”的样式。
明清时期朝贡贸易频繁,大量香药进入内地,宫廷中也生产了各式各样的香具,如香炉、香盒、香盘、香瓶等。明代香炉形制较小,无炉盖或搭配简易的炉顶,适用于焚烧线香,也有用炉、瓶、盒彼此搭配的套装香具。此外,明宣德三年(1428),明宣宗命人将暹罗国进贡的黄铜矿石及金、银等金属材料搭配宝石制作成精良的铜制香炉,也是后世闻名的宣德炉。清代用香文化较为普及,除达官贵人外,市井中用香现象也较为普遍,多使用香炉、香盒等熏香器物,且搭配香箸与香匙作为辅助。在宫廷中,香薰被广泛用于宴会、祭祀仪式、招待宾客及宫廷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华丽且庄重的生活仪式用具。如清乾隆十六年(1751),孝圣皇太后60大寿的寿礼中就有琳琅满目的香具,如瑶池佳气东莞香、香国祥芬藏香、延龄宝炷上沉香、朱霞寿篆香饼、篆霭金猊红玻璃香炉、瑶池紫蒂彩漆菱花几、万岁嵩呼沉香仙山等。贵族阶层也多在室内用各类香料,《红楼梦》中有大量关于熏香的记载,如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说:“大观园内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生辉,鼎焚百合之香……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可见焚香是清代贵族举行重大活动时的必备环节。大的鼎式香炉适用于较大的殿堂,提炉则适用于室内,熏燃小型的香饼、香丸等。清代的熏炉相较唐宋时期来说体形较大,且装饰工艺和手法趋于多元。清康熙年间的素三彩香薰制作精良,采用多层次的设计,使其在视觉上更为丰富和立体化,呈现出宫廷御用瓷器华贵精致的特征,并且素三彩香薰作为熏香器物,功能多样,搭配典雅的釉色和精湛的工艺,使其成为清代社会上层阶级追求精致生活品位的象征,其常见装饰题材为动植物,如龙、狮子、蝙蝠、花卉等,纹样清晰且自然生动,采用多种色彩施釉,如红、绿、黄、紫等。值得注意的是,清初统治者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产发展的举措,如废除匠籍制等,这不仅减轻了手工业者的负担,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由于康雍乾三朝对瓷器烧制的极大重视,加之景德镇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众多能工巧匠的经验技术,直接促使了清代制瓷业在生产规模和品质方面有较大的提升。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为香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工匠们按照指示不断提高其品质和装饰技法,也推动了整个制瓷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清代素三彩香薰的艺术特征
清代素三彩香薰在借鉴明成化和万历时期瓷器造型和装饰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纹饰更加繁复生动、色调更加鲜明,施彩以黄、绿、紫为主,装饰工艺以雕塑、镂空和锦地开光为主。官窑素三彩香薰尤以清康熙年间制作精良,造型不一、釉色均匀,彰显皇家风范。
(一)器型
清代素三彩香薰的器型、品类不断增加且样式繁多,兼有实用器及陈设器。其基础造型包括四方、六方、八方、亭式、鼎式等,部分带有动植物雕塑,造型十分生动。有的器型为一体烧成,有的由器身、器盖、器座组合而成,尺寸最高可达40厘米,小的仅有9厘米。御制的素三彩香薰多采用捏塑、镂空等技法,以熏炉较为常见,如清康熙素三彩镂空狮钮熏炉(图1),高31厘米,炉身呈四边长方形,底部为四兽面纹撇足,通体施黄、绿、紫三色。炉身中间被板沿区隔开,上部为镂空卐字锦纹,下部绘四季花卉图,蝴蝶点缀其间。炉盖顶端以瑞狮戏球为钮,盖面四边亦镂空卐字锦纹。整体造型端正、工艺复杂,且较大的尺寸增加了一定的烧造难度,其为康熙年间香薰精品。
清代的瓷器造型竭尽制作之能事,凡日常生活所见之物,瓷器皆可进行仿制,且无论器型大小均精益求精。素三彩香薰除了炉、鼎、盒等常见的器型外,另有动植物雕塑的样式,造型逼真生动,颇具生活气息。如清代素三彩福寿桃形三足香薰(图2),尺寸较小,满施黄釉为地。器物呈圆钵形,三足,两侧饰一对桃形耳,炉身塑有一昂首抬头的蝙蝠,炉盖装饰一只振翅欲飞的蝙蝠,下部为红木底座。器物造型别致素雅、工艺精湛,其中“蝠”与“福”谐音,桃形纹样象征长寿,搭配双钱和如意纹组合形成福禄长寿的吉祥寓意,这也与清代吉祥文化的盛行息息相关。清代素三彩除景德镇窑生产外,福建漳州田坑窑也见有部分产品,其中炉式香薰较少,多为动植物雕塑的香盒,釉色以黄、绿、褐色为主,风格古朴自然,装饰题材极富生活气息,与御用素三彩瓷器典雅富贵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如日本所藏传世品龟形香盒,器身小巧,乌龟背部图案采取黄、褐釉色进行局部装饰。整个香盒施绿釉,乌龟造型仰头张望,表情生动细腻,神情憨态可掬,为田坑窑代表性作品。
整体而言,清代素三彩香薰器型以带盖的方炉为主,也有四方、八方及簋式炉,相较于唐宋时期简易式香薰,清代素三彩香薰显得尤为精致典雅,并且镂空的设计更利于香料的扩散。拟动物形的素三彩香薰是从动物的口部扩散香料,即“口中含香”。从局部样式看,带盖的方炉多以狮钮装饰,簋式炉两侧以兽首耳为主,耳较大,上下居中,蝙蝠耳产品数量偏多。
(二)纹饰
清代素三彩香薰纹饰设计繁复,从题材来看,主要纹样为动植物纹,辅助纹样以几何纹和吉祥纹样为主。其中常见的动物纹有云龙纹、螭龙纹、狮纹、獬豸纹等,植物纹有菊花纹、荷花纹等,轮廓清晰,风格写实生动。动植物纹样经常搭配出现,如清中期绿地素三彩獬豸纹狮钮香熏(图3),四足,黄釉为地,搭配绿、黑、紫色,器身呈四边方形,盖为菱形,上饰狮钮,炉盖四周为镂空钱纹,炉身上部饰镂空卍字纹,下部黑色为底,绘獬豸和花卉纹,底部四兽足。其中,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类似麒麟,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此件器物胎体细腻、制作规整、纹样丰富,乃景德镇御窑厂精品。《饮流斋说瓷》记载:“西人嗜此声价极高,一瓶之值辄及万金,以怪兽最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由此可见,动物造型的素三彩瓷器在当时广受欢迎。除了动植物题材,其他寓意吉祥的题材在清代素三彩香薰中也较为常见,纹样既包括卍字纹、寿字纹等文字纹样,也包括钱纹、如意纹等吉祥物品纹样。如清康熙白地素三彩鏤空香薰(图4),器身呈八方形,下接八方底座。八面均有钱形镂空开光,香薰顶部中心有圆形开光,内部透雕方框环绕“卍”字图案,外围搭配缠枝花纹。器物以绿彩珍珠圆点为地,八棱上均绘一条螭龙。釉色以黄、绿、紫为主,蓝彩为辅,色调素雅。其中,“卍”字在佛教文化中象征吉祥、幸福,有美好祈愿的含义。
整体来看,清代素三彩香薰纹样种类繁多,主纹样以动植物纹较多,尤以龙纹常见,几何纹样多作为搭配使用。由于清代吉祥文化盛行,素三彩香薰中也能见到各类吉祥纹样,包括如意纹、钱纹等。清代素三彩的装饰与器型完美结合,观赏性和装饰性极强,也体现出清代工匠在装饰纹样和手法方面的精益求精。
结语
香薰作为我国香文化的重要载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清代素三彩香薰融合明代的造型和装饰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器物尺寸变大,纹样丰富清晰,釉色清新素雅,受到皇室贵胄和市民阶层的广泛喜爱。由于统治者对瓷器的重视和扶持,其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提升,被广泛用于宴会、祭祀仪式、招待宾客及宫廷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华丽且庄重的文化形式用具,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美学观念,也反映出工匠们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和巧妙的设计思维,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唐]杜佑.通典·卷二十二[M].《钦定四库全书》本.
[2][清]刘凤诰.国朝宫史·卷十八·经费二[M].《钦定四库全书》本.
[3][清]陈浏撰.匋雅·第二卷·四十一[M].民国时期静园丛书本,1918年。
[4]《中国古陶瓷图典》编辑委员会.中国古陶瓷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5]许之衡著;杜斌校.饮流斋说瓷[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6]孙长林.中国陶瓷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7][南朝宋]范晔撰;罗文军编.后汉书[M].宝鸡: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鹿珈漩(1999—),女,汉族,山东潍坊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