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模式探索: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为例

2024-01-09 16:26付晓彤王显黄友良李瑞锋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建设模式中医管理模式

付晓彤 王显 黄友良 李瑞锋

[摘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十四五”时期国家深入推进新型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重要抓手。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创建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为实践案例,介绍“扁平化”医院管理、“双主任制”学科管理、“双循环制”人才交流、“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离退休老专家”下沉帮扶以及“柱级聘任专家”资源共享等做法和经验。认为政府支持是基础,输出医院资源下沉是关键,输入医院积极参与是保障。

[关键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建设模式;管理模式;医疗资源

中图分类号:R197.1;R197.4 文献标识码:B

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加快区域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发改社会[2019]1670号),旨在围绕“大病不出省”目标,根据地理覆盖面积和人口分布情况,遴选出区域水平领先的医院,遵循“医院主营、地方主建、中央支持、社会参与”的原则,多专科分类设置筹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截至2022年11月,国家累计公布了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名单,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有23家。2022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以下简称“东直门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之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厦门市人民政府分别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其中,依托洛阳市中医院的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建设项目,致力于打造以脑病学科为重点的中医特色鲜明、中西医融合发展的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依托厦门医院的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建设项目,重点针对跨省就诊较多的血液肿瘤、周围血管、儿科、肝脏等疾病,开展“补短板”建设,以更好地满足当地群众就医需求。目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既没有固定模式,又没有现成经验,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东直门医院通过创新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模式,加速了全面深度融合,可以为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1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模式

东直门医院作为项目输出主体,以医疗质量改进和提升为核心目标,按照“促强项、补短板、树特色”要求,以专科建設、人才培养为重点抓手,促进洛阳医院和厦门医院综合实力提升,推进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了将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做实做细,更深入、更高效、更精准地融合国家要求和医院特色,东直门医院创新性提出“扁平化”医院管理、“双主任制”学科管理、“双循环制”人才交流、“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离退休老专家”下沉帮扶以及“校级聘任专家”资源共享等模式。

1.1“扁平化”医院管理模式

为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建设,医院重构管理体系,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衷直门医院院长任总院长,选派执行院长、业务副院长、行政副院长、职能处长与依托医院干部融合组建全新管理团队。东直门医院与依托医院联合成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办公室,由副院长直接分管,负责对接和推进具体建设工作。东直门医院负责派驻执行院长,法人代表由东直门医院派驻人员担任。依托医院实行独立运营、分开核算,形成以“分权管理为主,集权管理为辅”的管理体系。

1.2“双主任制”学科管理模式

为充分发挥高层次卫生人才引领作用,解决依托医院人才引进难题,提升依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按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规划,推行临床、医技、护理等学科“双主任制”管理模式,即根据依托医院学科需求,遴选东直门医院综合能力强的科室主任,特聘其担任依托医院相应专业科室主任。“双主任”负责管理东直门医院科室的同时,统筹管理依托医院的学科规划、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新技术新项目引进、疑难危重疾病诊治、学术交流等,以促进依托医院学科建设与发展,医疗技术水平提升。此外,“双主任”与依托医院科室执行主任共同商定科室的人、财、物日常管理,包括岗位设置、编制申请、职称晋升、科室资产(包含后勤医疗设备设施)管理和重点耗材使用监管等。截至2023年5月,东直门医院已向两家依托医院派驻近20名“双主任”。“双主任”(包含团队成员)原则上每月到依托医院工作不少于2次,每次时长不少于2 d;或每年在依托医院工作时长不少于48 d。

1.3“双循环制”人才交流模式

东直门医院向依托医院派驻人才团队的同时,依托医院也选派一定数量科室骨干前往东直门医院进修学习,形成人才“对流”。东直门医院以副高级职称为派驻人才递选标准,选派临床、药学、护理、医技、后勤等科室业务骨干前往依托医院开展至少6个月工作。除定期出诊外,派驻人员还负责开展教学培训、教学查房、手术指导、学术交流等,组织专家进行危重疑难病例讨论、多学科会诊,修订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等。为保障工作成效,压紧压实派驻人员工作责任,东直门医院以岗位职责为依据,建立派驻人才考核机制,从德、能、勤、绩、廉等5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为依托医院同质化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1.4“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一是,以互联网信息平台为基础,搭建远程门诊平台,开通“云门诊”,东直门医院专家线上为依托医院患者提供疾病诊断、健康指导等医疗服务。二是,开通远程会诊平台,直线连接院内多学科专家或其他医疗机构专家,针对依托医院急危重症、疑难与罕见疾病进行远程会诊,制订治疗方案。三是,制定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和病历共享制度,通过远程诊疗协作系统实现病理、影像、心功能等特殊检查远程调闷。四是,根据患者诊前、诊中、诊后各个环节的基本医疗服务内容,结合医院互联网环境和信息化建设水平,逐步建设智慧医院,不断增建诊间预约、健康宣教、配送中药等项目。

1.5“离退休老专家”下沉帮扶模式

第一,充分利用离退休老专家资源,发挥其专业优势,邀请并积极动员学术造诣高、临床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前往依托医院提供指导。第二,建立院士传承工作室、名老中医专家工作室,发挥名医名家的技术引领作用,采取“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父带徒弟”机制,更好地为依托医院建设中医药人才后备梯队。第三,建立人才梯队培养制度,以离退休名老中医为核心,以梭子型人才结构为导向,重点加强中间人才的培养,纳入战略人才培养计划。第四,不断挖掘、传承和创新离退休老专家的学术思想,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体系。

1.6“校级聘任专家”资源共享模式

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优质专家资源,建立以东直门医院外聘专家为主体,以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内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3家直属附属医院以及7家附属临床医学院专家为协同的专家后援团。持续派出后援专家长期人驻依托医院,借助后援专家在各自学科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广泛影响力,通过临床带教、专题讲座、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等方式,充分发挥其在医院学科人才、专业技术、科技创新、教学培养等方面的帮带作用,促进依托医院学科建设与发展。同时,依托医院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外部优势资源,发挥专家引领作用,打造多学科名医名家师资团队,培养既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熟练临床技能,又具有深厚中医药文化底蕴的中医药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供支撑。

2建设成效

2.1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月-6月,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门诊量、住院人次比2022年同期分别增长11.64%、13.11%,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门诊量、住院人次比2022年同期分别增长19.15%、11.13%。此外,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2022年度跨省外转就医患者量较2021年下降了33.30%。

2.2学科建设不断完善

两家依托医院亚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学科设置逐步完善,基本达到与东直门医院同等水平。同时,打造优势学科,以强带弱。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成立了脑病中心、洛阳市中西医结合心脏中心,开设了脑病、心病科博士专家门诊,筹建脑病医院及洛阳神经系统疑难病中西医会诊中心,获批全国首批“中医脑健康与认知障碍防治示范中心”试点建设单位。

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新增省级重点专科4个、市级重点专科1个;筹建血液内科,设立了血液肿瘤亚专科学组。依托东直门医院脑病中心、心血管中心、肾病内分泌中心、骨伤中心、呼吸中心等5大中心,筹建厦门分中心。

此外,东直门医院持续输入新型诊疗技术推动学科发展。向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输入脑、心、肾病及相关学科诊疗新技术14项,如眩晕枕灸、阳明灸、八卦脐灸、足底灸等中医特色技术;神经外科开展首例导丝引导下经皮扩张微创气管切开术,组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单元;护理开展中医特色技术三合一疗法(中药膏磨十手指点穴十艾条灸);推拿按摩科引入宫廷理筋术、振腹术等。向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输入新技术34项,其中经导管肺动脉支架植入术、腔内动脉重建技术结合传统中医塌渍外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中医综合消肿疗法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拖线法联合拔毒生肌散治疗复杂型非哺乳期乳腺炎及中药能量包等5个项目填补了省级技术空白。

2.3教学培训能力全面发展

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组织“河洛歧黄人才”培训班8期,“青年人才医教研能力提升培训工程”系列讲座19期,其他专项培训26期,参与培训人次超过6 000人次。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举办学术活动及继续教育25场,线上线下参与培训人次近10万。

东直门医院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优质教学资源,探索实施在职研究生深造项目,顺利开启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职工就读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职硕士、博士通道,以帮助依托医院孵化人才。

2.4临床科研能力得以提高

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设立了脑病中心临床研究专项课题,通过专家评审共立项15项课题。2022年,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申请立项市级项目16项、省级项目3项,成功申报“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重大专项一项,实现了医院中医药科研省级重大专项零的突破。

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获批国家及省市级各类课题立项42项,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复方栀子根颗粒的临床前研究”项目获批2022年第一批厦门市重大科技项目。此外,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承接建设3个北京中医药大学非独立设置的校属科研机构。

3讨论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深化卫生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落实“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重要举措。实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输出医院和输入医院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3.1政府支持是基础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周期相对较长,期间需要政府在财政资金投入、政策法规扶持、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加大对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以调动输出医院积极性。首先,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资金投入是促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政府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保障作用,重点支持医疗设备更新换代、人才引进培养、信息化建设等。同时,对项目医院政策性亏损和初创期运营亏损给予全额补贴,保障项目医院可持续发展,确保建设资金不留缺口,不增加新债务风险。其次,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政府应根据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际情况,不断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实时、动态监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过程,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依照国情修订相关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法制保障。同时,针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成果推广进度缓慢、人员编制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出台相关政策,如对临床疗效确切的新技术、新项且在收费价格审批方面简化手续,在编制管理、人事薪酬、医保物价等配套政策上有所倾斜。再次,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政府应加强对医疗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可持续下沉。

3.2输出医院资源下沉是关键

輸出医院持续进行人才、技术、管理模式等资源输送是实现区域医疗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要赋予输出医院对输入医院运营的主导权,通过建立地域联盟、跨区域合作等机制,共同制订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发展规划,鼓励输出医院积极参与区域医疗中心的运营和管理,如长效运行机制探索、疑难危重症诊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等,发挥其资源优势作用。在此基础上,输出医院应为区域医疗中心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管理经验指导,在医疗技术、管理经验、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深入挖掘,总结经验,加强交流,保证优质医疗资源持续向输入医院下沉,实现技术平移和同质化管理。

3.3输入医院积极参与是保障

输入医院应积极参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与输出医院共同推进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一是严格准入标准。输入医院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确保医院自身条件和能力满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需要。二是强化协同合作。输入医院应与输出医院共同制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应在技术沟通、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等方面加强与输出医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三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输出医院应积极选派本院业务骨干到输出医院进修,系统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理念等,以建设具备本院独特优势的人才队伍,同时通过老带新、师带徒等形式促进人才补充和中医药技术传承,以更好地帮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4小结

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对于促进国家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立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服务体系的主体,是推动我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东直门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之一,积极探索与创新建设模式,为依托医院“量身定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规划与方案,共同促进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发现:由于输出医院与输入医院存在文化差异,输入医院管理依从性与配合度不高;“双主任”工作量增加,离退休老专家、校级聘任专家人数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施效果;“双循环”人才交流因医师执业注册或备案周期长影响业务开展;互联网平台功能模块较多且接口不一,增加了融合难度。下一步将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探索完善工作机制,增加高层次人才储备,升级优化互联网服务模式等方面做实做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

猜你喜欢
建设模式中医管理模式
适应于智慧城市的通信接入管道建设模式探讨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