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海防视角下的青岛海疆文化

2024-01-09 12:10:54薛广平
大众考古 2023年9期
关键词:海疆胶州炮台

薛广平

从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青岛地处海滨丘陵地带,山地和丘陵约占今天市域的40.6%,平原占37.7%,洼地占21.7%,地势整体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洼。青岛市域内主要分布有三大山系,东南的崂山山脉为全市最高峰,北部为大泽山山脉,南部为珠山山脉。青岛地区有大小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按照水系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三大水系。面积较大的海湾除胶州湾外有鳌山湾、崂山湾、浮山湾、唐岛湾、灵山卫、古镇口湾等49处。近海分布大小海岛120个,以灵山岛为最大,其中7个海岛有居民居住。因此,自古这里就是海疆前沿,是对外交往和海上活动较为活跃的区域。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一直都是北方海防战略要地,以胶州湾为中心的青岛沿海区域东南直面黄海,连接黄淮沿海,具有显要的战略价值。明代学者王士性在《广志绎》中描述道:“登州至安东,唯胶州中,南北救援,咸相去五六百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就将齐长城最东端修筑到了黄海之滨,绵延千余里,在青岛西海岸东于家河社区东北侧直抵黄海。公元前485年,我国文献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齐吴海战就发生在今青岛西海岸近海,《左传》载:“徐承率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当时古人在造船、航海技术以及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等方面已经能够支持大规模海战。到了宋金对峙时期的胶西唐岛海战更是开创了古代大规模火器应用的先河,李宝带领南宋水军,充分借助天时地利,采用恰当的战略战术,先发制人,攻其不备,运用大量火器火攻大破金兵,以少胜多,史籍赞誉道:“千艘水击,威名远继于伏波,万舸灰飞,伟绩更高于赤壁。”

明代开始实行海防卫所制度,大规模布局全国的海防体系,修建了大量的海防设施。清代进一步加强海防建设,从清初的海防炮台建设和水师巡航到清末大力发展近代海军。明清两代六百余年掀起了中国海防建设的序幕并逐渐形成海防文化,也成为海疆文化的主要内容。

明廷在全国实行卫所制度,当时青岛地区设有专职海防的“一营两卫四所”,同时设有数量众多的巡检司和墩堡辅助海防,守卫海疆。清廷在前代海防的基础上在沿海各地建造炮台,加强沿海防御,青岛近海增设了炮台等海防设施。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撬开中国的大门纷纷在各地划分势力范围,清廷逐渐认识到在胶澳设防的重要性,清光绪十八年(1892)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驻防于此,青岛正式建置。

明清海防建设与海防历史遗迹

明廷在山东半岛青州府、莱州府和登州府三地沿海设有实体卫城或所城的卫所共计11卫14所,为进一步优化组织机构,又设置即墨、文登和登州海防三营,“三营各立把总二员以总辖之”,分控半岛南、东、北三面沿海。

明代大规模的海防建设主要集中在明初的洪武(1368—1398)和永乐(1403—1424)两朝。今青岛市域内设置有实体城防的“一营两卫四所”—即墨营、鳌山卫、灵山卫、雄崖所、胶州所、浮山所和夏河所,建设时间基本上是在明初建国半个世纪内。建设最早的当属胶州所,全称为胶州守御千户所,直属山东都司,建于洪武五年(1372),设在胶州城内,有一定的设防基础。其他两卫三所设置的确切年份有待考证,但都在洪武一朝是确切的。即墨营设置于永乐二年(1404),在今金家岭附近,后于宣德八年(1443)驻防地点移驻即墨县城北。另有逄猛、古镇、栲栳岛等巡检司以及数量众多的墩堡等辅助设施。随着营卫所城内以城隍庙、文庙等为代表的庙宇建筑相继建成,伴随海防兴建随军迁移大量军户和屯户移民,对青岛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代前期陆续改革前代海防制度,裁撤卫所。山东沿海州县设置守备营,扩建水师,加强沿海巡视。先设置登州镇总领海防,后又以蓬莱水城为基地组建水师,并在成山头及胶州分别设防,“(康熙)四十五年(1706),以前营水师移驻胶州,巡哨南海……”。同时用火炮等火器增强威慑,在险要海口位置增设海防炮台。康雍时期(1662—1735),山东沿海修建炮台20座,青岛近海有亭子兰炮台、古镇口炮台、唐岛口炮台、青岛口炮台、董家湾炮台、巉山口炮台、黄龙庄炮台等。

明清海防對青岛地区的影响

明代开始,海防成为统治阶级日益重视的问题,伴随着明代以海防卫所制度为主的一系列海防措施的实施,巩固了海疆的稳定,促进了沿海的开发,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制约和限制。大到国家,次到山东,再次到青岛,明清海防对沿海地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青岛地区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奠定青岛行政体系、格局基础

明代,数量众多的军民汇聚在青岛沿海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营城、卫城和所城为中心逐渐形成了集军事和行政职能为一体的大型聚落,带动周边生产和消费的发展,形成亦农亦渔的特殊海洋社会群体,促进了滨海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之后的清代乃至今天沿海区域的城镇分布和行政建置规划。即墨营城旧址位于今即墨区北安街道,地处即墨区市区。胶州所位于古胶州城内,现址位置为胶州市中心。灵山卫城旧址在今青岛西海岸新区规划的核心商务区内,同样鳌山卫城旧址位于今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而浮山所城的位置紧邻今青岛市政府驻地。

推动沿海开发

海防卫所体系的构建有效稳定了海疆,抵御海盗和倭寇的侵扰,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开发利用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明代海运有海防军队保驾护航,保证南北海运安全。灵山卫的将士们在马濠运河的开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代水师巡洋会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岛沿海口岸贸易的多点开花,以金口、沧口、女姑口、青岛口为代表的地区性口岸贸易发展很快,带动了沿海开发。

促进文化融合

伴随沿海营卫所的设置,许多他籍的军户、民户迁入青岛。现在青岛许多村庄的立村传说、家族族谱表明不少祖辈来自山西、云南和陕西等地,外来移民之间不同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表达,对融合发展的青岛沿海地域文化构建和传承产生深远影响。

青岛海疆文化特点

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海疆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青岛海疆文化既是务实致用,也是积极进取的,海疆地理环境特殊,是对立的前沿地带,注定了此地的军事职能和社会属性是相伴随的。青岛的海疆文化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是融合性。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军民融合是融合性主要的体现。明代伊始的海防卫所建置与军事移民、屯田制度密不可分。随着社会安定发展,以卫城、所城为中心据地的军事聚落社会属性愈发明显,卫学、集市、庙宇等社会化设施逐渐增加,这些都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积淀。当代以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为代表的青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正是践行“人地和谐鱼水情,军民团结一家亲”的体现。

其次是延续性。青岛地区的战略地位自古就非常重要,从两千年前“山海相间”的齐长城,到千年前因军事设置、以商贸闻名的板桥镇,到明清宏观海防体系的设置,再到近代德国及日本等列强对青岛的觊觎,国民政府时期“青岛特别市”设立,新中国成立后北海舰队司令部驻扎,以及今天中国航母基地坐镇,一系列国家战略自古延续至今。

再次是开拓性。海防建设立足“防御”,但是恰恰处于矛盾的前沿和交汇地带,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勇于挑战,开拓创新的写照。明朝创新性地将卫所制度运用于海防,对于明清时期海疆开发起到重要作用。近代以“自強、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中,海军建设为重要推力,先进科技“洋为中用”,一定程度上带动社会经济发展,青岛的正式建置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青岛作为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既是海疆上的重要一环,也拥有悠久的海疆历史。在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为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水下遗产保护部主任、文博馆员)

猜你喜欢
海疆胶州炮台
故宫藏三册清代广州炮台图识读及其他
广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3:18
(书法)《公交赞歌》
“鹰击”骄子,守我海疆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乐府新声(2021年1期)2021-05-21 08:09:02
广州大黄滘炮台考论
广州文博(2020年0期)2020-06-09 05:14:40
问鼎海疆2:强势出列
问鼎海疆1:初露锋芒
万里海疆绿意浓
绿色中国(2019年19期)2019-11-26 07:13:18
胶州剪纸的类型题材与价值研究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 08: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