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墓地出土墨书玉器及其书法价值

2024-01-09 15:55:09杨爱民刘社刚
大众考古 2023年9期
关键词:首端金文玉器

杨爱民 刘社刚

虢国墓地位于三门峡市区北部上村岭,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入选“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其中,两座国君大墓M2001(虢季墓)、M2009(虢仲墓)分别于1990年、1991年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特别是虢仲墓出土的墨书玉器既让我们看到了西周书法真迹,填补了西周时期“赗方”的空白,也为研究两周时期的赗赙制度及书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虢仲墓出土的墨书玉器

虢仲墓(M2009)南北长6米,东西宽4.62—4.92米,墓深距现地表19.3米,是虢国墓地已发掘墓葬中形制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座,以青铜器、玉器为大宗,仅礼乐器就达120多件,其中有44件的铭文均言明为墓主虢仲的自作用器。该墓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玉质之好,在周代考古中极为罕见,特别是出土的13件墨书玉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些墨书玉器绝大部分出于外棺盖上,有玉戈、玉匕、玉柄形器等,字数最多的6字,最少的1字,共计35字,有的字迹模糊不清,难以释读,这里选取几件字迹比较清晰的,以飨读者。

“南中”墨书玉戈,青玉,豆青色,因受沁呈青褐色,微透明。锋部呈等腰三角形,锐刃;宽援两侧双面磨出薄刃;内端略宽,双角呈两个弧形豁口,其一角有断茬,极似玉戈使用中留下的崩疤痕。援上有两个圆穿,援本部有一个细小的圆孔,内端有一圆形穿而残缺一半,据此可知,此戈是由旧玉改制而成。其一面的中部有竖款墨书,自上而下排列“南中(仲)”二字。发掘者认为“南仲”是周宣王时期的执政大臣,即《诗经·出车》中薄伐西戎的“赫赫南仲”。这也就说明墓主虢仲就是周厉王时期的卿士,征伐淮夷的虢公长父。

“白山父”墨書玉匕,出土时器身有“Y”形裂纹,但未破裂。青玉,冰青色,因受沁,一面近边缘处局部有米黄色斑块,末端局部呈黑褐色。玉质温润细腻,透明度好。首端较宽,平齐;末端略窄,琢磨成外弧形,其一角单面磨出薄刃,另一角有使用过程中留下的崩疤痕。其一面自首端向下有墨书“白(伯)山父”三字,应是送礼人的名字。

“平虘”墨书玉匕,出土时末端残断,碧玉,有深褐斑与黄白纹理式斑。半透明。正面中部自上而下有一道凸起的锯切痕,两侧边缘磨得很薄。首端较宽,斜直;末端略窄,并切其一角。其一面近首端处自上而下有竖款墨书“平虘”二字,也应该是人名。

“公肸”墨书玉匕,在匕的末端磨出平齐的薄刃或钝刃,出土时已断为二截。青玉,玉质较粗,不透明。首端较宽,平齐;末端较窄,双面磨出锐利的端刃,轻微切其一角,并磨出锐刃。端刃上有多处因使用而出现的细小崩疤痕。其一面近首端处有竖款墨书,自上而下为“公肸”二字,可能也是人名。

另外还有7件玉器,也有墨书文字,由于保存不佳,字迹模糊,无法辨认释读。

墨书玉器应是助葬的赗方

虢仲墓13件墨书玉器有戈、匕、柄形器等,记录的是虢国国君去世后,来参加葬礼的人的姓名及所送物品的名称。虢国墓地考古发掘主持者王龙正、姜涛等先生认为其性质为“玉质遣册”,有些学者也赞同其意见,但笔者认为似欠妥帖。这些带墨书文字的玉器与两周时期的赗赙制度有关,具体应该是反映赗赠礼俗的“赗方”。

赗赙制度又叫助葬或助丧制度,是丧礼的一部分,贵族死后,王、诸侯、卿大夫或方国的首领前去吊唁并赠送死者陪葬品,另外还要送给死者家属一些物品。“赗赙”一词在东周文献中屡有出现。《春秋公羊传》云:“赗者何?丧事有赗,赗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车马曰赗,货财曰赙,衣被曰禭”,《春秋谷粱传》亦解释为:“乘马曰赗,衣被曰禭,贝玉曰含,钱财曰赙”,《荀子·大略篇》云:“货财曰赙,舆马曰赗,衣被曰禭,玩好曰赠,玉贝曰含”。可见,这些随葬物品可分为含、禭、赗、赙等。赗是车马一类的助葬物品,赙是钱财一类的助葬物品。虢国墓地墨书玉器上有“匹马”“马两”字样,正合“车马曰赗”的记载。

考古资料显示,赗赙制度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殷墟几座大墓中出土的一些非墓主的铜礼器,极有可能就是用来助葬的。西周时期,周人继承了殷人的助葬习俗并进行了取舍,随葬铜礼器得到严格限制,赗赙物品也只限于含、禭、布帛、车马等物。到了东周时期,赗赙制度走向成熟,并将助葬的器物“书赗于方”。《既夕礼》云:“书赗于方,若九,若七,若五”,郑玄注云:“方,板也。书赗奠赙赠之人名与其物于板,每板若九行,若七行,若五行。”“书赗于方”指吊唁者把所送的赗、赙、赠、禭等刻或书于方板上,这样的木板称为“赗方”。虢国墓地没有发现木质的赗方,所以,这些墨书玉器可能就是木质赗方的早期形式。

遣策或叫遣册,由竹木简编联而成,它随死者一同入葬,是随葬物品的登记册,写在竹简或者木简上,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仪礼·既夕礼》云:“书遣于策”,郑玄注:“遣,犹送也,谓所当藏物茵以下”,“遣者,入圹之物”。死者的随葬物品应当包括死者生前所用、吊丧者所赠、死者家属专为陪葬所备的物品这三类,但目前尚没有发现西周时期遣册的具体遗物。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严志斌教授认为西周早期的否叔七器可视为遣策的源头,春秋早期的仲考父盘应该是战国之后流行的遣策的雏形。虢国墓地既没有发现“遣器”,也没有发现竹简木简之类的遣策。

综上所述,赗方是对助葬赗赠人员及其所赠物品的记录,遣策则是对遣送死者所用物品的记录,它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物品清单。而赗方所载应当只是遣策所录的一部分,两者功能有所重合,但不完全相同。因此,虢国墓地墨书玉器严格来说是赗方,这或许也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赗方。

墨书玉器的书法价值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殷墟卜骨、玉器上就发现有朱书、墨书文字,表明当时的书写工具(毛笔)和书法技术已经相当娴熟。虢国墓地墨书玉器大大丰富了西周阶段墨书文字材料,且墨书文字与金文迥异,无修饰雕琢之气,展现了西周书写文字的本来面目。其书法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西周墨迹稀有,弥足珍贵

20世纪50年代以来,山西、陕西、北京等地虽有西周甲骨文出土,但西周书法研究几乎都在铜器铭文范围内。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有书写在铜器、铅器上的墨书,为西周早期作品,但字数少,不足以准确判断一个时代的书法风貌。虢国墓地墨书虽然只有35字,但是包含了笔法、墨色、风格取向等众多信息,这些极为珍贵的墨迹对研究书体的演进有着重要价值。

墨书真实反映了西周大篆的书写原貌

墨书为金文的研究提供了参照

金文是将写在铸范坯上的字刻出后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此都有制范浇铸工艺留下的痕迹,与书写原貌拉开了距离。通过对比同时代的墨书和金文,透过金文的修饰雕琢可对金文作品的风格、美感等作出准确判断。

(作者杨爱民为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文博馆员;刘社刚为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首端金文玉器
与有序分拆的分部量1 相关的恒等式及组合证明
自适应工况的大型水轮发电机定子接地故障定位方法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重载铁路牵引网雷击仿真模型比较研究
电气化铁道(2021年3期)2021-07-15 06:48:00
首升降舵布局方式对潜艇垂直面操纵性能仿真分析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天工(2020年4期)2020-11-03 02:52:58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浅析玉器的收藏及保养
丝路艺术(2017年6期)2017-04-18 13:58:37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