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玉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我国的传统文化因这片土地孕育而生,正是靠着农业文明的馈赠,我们的社会文明才能生生不息,农耕文化在当下的社会更加具有传承的价值。2023年2月14日上线的综艺《种地吧》正是农耕文化创新传承的表现,它将乡村的“种田生活”真实地呈现给受众。导演杨长岭关于“种地”综艺的想法起源于《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这篇文章,文章认为当下的人更多的是走出乡村,离土地越来越远,远离家乡和远离田间劳作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该综艺完整记录了在142亩土地上小麦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将综艺的内容聚焦在农耕上,真切地让受众跟随嘉宾来到田间地头,感受种植、浇灌、施肥、收割的全过程。《种地吧》综艺无论从导演组的选题理念,还是记录真实农耕的叙事特色,抑或是延伸受众乡土情怀的现实意义,节目制作的每一个层面都能体现出对于农耕文化的创新以及综艺节目开始认真做内容的改变。该综艺以纪录片的形式认真地记录下每一期少年们的农耕日常,用乡村符号激发起受众的共同意识,用综艺独有的方式将扎根土地的理念传达给受众,所以《种地吧》入围白玉兰最佳综艺节目也是实至名归,它对我国综艺未来内容的创新发展方向及农耕文化的宣传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值得研究的价值和创新分析的意义。
首先,《种地吧》节目组并没有选择有名气的爱豆来做常驻嘉宾,而是选择了10位“偏素人”的年轻人来耕种。对于10位年轻人来说,1 9 0天没有通告费,种地是他们的“才艺展示”,140亩的田地则是他们的“舞台”;对于节目组来说,真人秀更重要的是“真实”,而不是“秀”,不能带着任何的功利心来“种田”。所以,节目组选择常驻嘉宾时并不追求流量,而是要让年轻人真正地去感受劳动、学会劳动。对于飞行嘉宾的选择亦是如此,并没有邀请流量大咖来参加节目,而是选择实实在在能够帮助到10位少年的人。比如: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到来,不仅为常驻嘉宾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更多的是为他们提供“精神食粮”,使其能够放平心态,认真对待种田,以此实现“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张绍刚、小佳、徐志胜的到来则是教会少年们许多实用的乡村生活技巧。无论是常驻嘉宾还是飞行嘉宾的选择,都能体现出节目组不追求流量的选人理念。杨长岭导演表示,中国人种地的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那么既然要做“种地综艺”,就应该坚持地做下去,并且做好。
其次,《种地吧》并没有像其他综艺一样,以剪辑噱头赚取流量,又或者用毫无营养的内容来凑时长,而是以纪录片的形式认真做综艺。长达190天的录制时间,就注定了综艺要有5 0期。并且,综艺的播出形式不仅有长视频,还采用直播的方式向受众展示真实的种田过程。同时,爱奇艺也和其他平台达成合作,如在哔哩哔哩和抖音进行长视频的二次创作,以“长视频+直播+短视频”二创的方式来宣传农耕文化。无论是长视频,还是直播和短视频,节目组的制作毫无剧本和噱头剪辑,10位年轻人在节目中就是“靠天吃饭”,真实地根据天气变化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来录制节目,时刻坚持内容的真实性。杨长岭导演多次强调,没有任何可以走捷径的方式,必须真实认真的对待土地、对待节目。
该综艺将选题聚焦于农耕题材,想要对农耕文化进行创新宣传,所以节目组在初期筹备时对于地点的选址非常谨慎。他们去到海南、广西、四川、东北、新疆以及北京周边等多个地方进行踩点,但是由于土地差异和现实的条件等因素,最后将拍摄地定在了浙江杭州的一个乡村。节目组还请来农业相关的专家以及当地的农户传授相关技术和经验,并且在拍摄之前事先进行了农作物的试种植,对于种植时要用的机器也都具备完整的证件,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体现出节目组对于拍摄农耕题材的决心。正是出于对粮食的尊重,节目组前期的准备工作才“事无巨细”,以期保证拍摄时10位少年在耕种过程中不对粮食造成浪费。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表示:以农业生活完全作为一个真人秀节目的主题来开掘,过去几乎没有。节目开拓出一个新的领域、新的空间,不仅让我们从中获得一些信息、看到一些技能,更将代表中国文化根源的农耕文化展现出来,具有一定的文化教育和浸染的作用。《种地吧》把目光聚焦在农耕题材上,不但将种植过程和10位少年在乡村真实的生活通过纪实的拍摄手法呈现给受众,还在农田中全方位覆盖摄像机,完整记录全过程。该综艺的农耕选题和拍摄过程为我国综艺内容创新提供了新方向,开发了文化教育新的发展空间。
《种地吧》所有人员都深刻践行了节目组的口号:扎根以待,相信土地的力量。每一期的节目内容主题都凸显“真实”二字,真实的土地、真实的农田大棚、真实的无论晴天雨天的每日耕种,从简陋的三餐食宿到搭房建棚,再到学习驾驶农业机械设备,10位少年在农村日常生活的一切都需要自己解决。比如:第三期中排水渠被堵,为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少年们只能冒雨疏通,合力抢修;又如少年们陪伴母羊生产、给小羊喂奶,即使会生理性呕吐还是坚持陪伴难产的母羊。节目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是真实的乡村生活,真的浇灌农作物,真的凭借专业机械证件使用现代化机械收获粮食,真的在市场进行交易。该综艺呈现给受众的画面不是舒适、优雅的乌托邦场景,而是农民们无论刮风下雨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真实生活,节目组通过10位少年日复一日的农耕细作,将乡村生活场景最大程度地还原给受众。人民网评价该综艺:真实地还原了乡村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让观众感受到了新形式的农业生产。
该综艺本身叙事内容的特色就是真实,虽然整体上是慢综艺的节奏,却并不影响嘉宾人物形象鲜活立体的呈现。首先,10位嘉宾都是没有任何农田耕种经验的少年,这一点本身就是现在城市青年的共同缩影;其次,每位少年面对农活并没有喊苦喊累,反而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从深秋到冬月,少年们日复一日地进行耕种,不仅只针对小麦进行耕种,还开始圈养鸡鸭羊、种植玫瑰变现等等,这些生活行为无处不体现着少年们的人物特征,从最开始的光鲜亮丽爱臭美,到后来的满身泥土不修边幅;从对耕种“一问三不知”的城市青年,到后来的熟练掌握各种农具机械和生活技巧,这就是节目中少年们因耕种带来的种种改变。少年们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是强大的,比如陈少熙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开挖掘机、卓沅被晒紫依旧顶着太阳坚持干活、李昊坚持不懈地卖蘑菇、赵一博用专业所学修好了旋耕机、蒋敦豪陪伴母羊生产时落泪等等,在节目里,少年们学会了苦中作乐,学会了坚持不懈,每一天都沉浸在农耕文化之中,让受众感受到农耕的快乐和节目的诚意。同时,受众还可以通过每天的定时直播进行打卡,在直播中,每一位少年并无“做秀”的行为,正常地完成自己该完成的耕种任务,不会去关注直播间的人数、热度、礼物,这更让受众通过视频身临其境地感受乡村生活,见证少年们的成长,了解农作物从生长到收获的全过程,每一位少年的立体形象都是对农耕文化传播的有效助力。
《种地吧》以农耕文化为题材认真做内容,是慢综艺的一种体现。它并没有当代快节奏的生活和压力,有的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正是因为当下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学业压力无处不在,焦虑处处围绕,才使该综艺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用户的青睐。从嘉宾选择来看,该综艺选择将对乡村生活一窍不通的城市青年作为拍摄对象,符合当下部分青年人缺乏生活技巧的现状,而且10位少年在演艺生活上不如意,来到农村心无旁骛地种地并收获快乐,能够让年轻群体产生想要逃离快节奏大城市的生活共鸣。从节目内容也就是耕种日常来看,展现出超真实的耕种细节。在农耕过程中,远离媒介设备,没有网络消息,有的只有自身眼前的农作物;没有各种生活压力,有的只是如何高效使用农具、如种好农作物的烦恼。无论是节目的内涵,还是嘉宾的日常乡村生活,抑或是全景式的拍摄手法,都能用真实的农耕细节助力受众乡村记忆的构建和复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焦虑、对未来舒适生活的美好愿景无处寄托,通过《种地吧》综艺真实生活场景的体现,让受众产生共鸣。比如:少年们租借农具机械被老板坑、为了还钱在大街上叫卖、不懂农具的使用方法工作效率低下等等,这些在摄像机下被放大的场景,都是受众日常写实的缩影,仿佛每一个受众都是“剧中人”。《种地吧》利用多维符号构建起“农耕共同体”,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用长短协同的形式助力受众构建共同的乡村记忆。
该综艺延伸了受众的乡土情怀,是对他们乡土情结的唤醒。通过节目众多环节设定,能够使其了解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进步,农耕不是简单的将种子埋在土里,农作物也不是用锄头松松土就能够生长,随着我国经济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农具机械也被普遍应用在农耕中。导演杨长岭介绍:在农业领域,农民种植若遇到什么困难,可随时打电话咨询农科院的专家,专家们不仅会帮助农民解决问题,还会科普目前的政策补贴。其实,在耕种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着乡村生活的魅力,在历史悠久的农耕实践中,祖辈先人们创造了独特灿烂的农耕文化,那么我们更应该在技术发达的新媒体时代,将农耕文化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2023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即时零售等新模式。”
在节目中,少年们积极响应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在收获了春笋之后,开启了28分钟的直播带货,助力新鲜春笋销售,春笋刚开始上架就一抢而空。本场直播累计观看的人数超100万,效果极佳,少年们一起完成了水平颇高的直播带货。在这次直播带货的过程中,少年们让更多的受众了解到乡村纯绿色的农作物及蔬菜,让更多农民接触到农产品直播带货的销售形式。《种地吧》不但用综艺的形式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乡村和城市的话题融合。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但是当我们没有亲自付出汗水种植,又或是没有真切地感受到农耕的艰辛,就并不能深切地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在《种地吧》的先导片中,导演从“珍惜粮食”的角度回答了“为什么要办种地综艺”的问题,节目中的少年们也切切实实地展现了不浪费每一粒粮食的正确价值观。不论是种子的种植,还是农作物的收割,少年们都用自己积累的专业知识小心呵护,用自己的身体践行着什么是“粒粒皆辛苦”,并通过自身的实践和态度向受众传递正确的粮食观和劳作观。
该综艺节目题材立足农耕文化,用返璞归真的农耕生活为受众带来了现实生活中的精神食粮。初期,在10位少年的身上,我们可以共同感受到因没有名气、接不到通告而导致的状态不佳,但是随着逐渐融入到农耕生活中,少年们的精神状态有了巨大的转变,身体变得更加健康,心态也变得更加积极向上,这就是土地的力量。当下城市中,每个人都要或多或少地面临着工作上、生活上、学业上的压力,不断对自己进行着精神内耗,看到在节目中辛苦劳作并能够收获快乐的少年们,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慰藉呢?在节目中,少年们认真耕种就能收获果实。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坚持认真的做好一件事,也能收获成功和快乐,面对压力和焦虑,不能消极对待,应拥有对生活的热情,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表示:“制作周期变长是节目组力求精耕细作的一种努力。一档节目是不是能够为观众所喜爱、是否能够破圈,内容品质是最核心的,当然也需要配合宣发各个环节。所以我觉得周期变长是精品化制作非常重要的方式,而精品化的制作是一档节目生命力的最基本的保障。”
《种地吧》在题材上、播出形式上及内容生产上都实现了创新,题材上深耕农耕文化、播出形式上采取“长视频+短视频+直播”三者结合的形式,内容生产上无剧本,全范围覆盖摄像且期数长达50期。无论从节目制作的哪一角度看,都是国内综艺对于劳作纪实真人秀的首创,让我国的综艺在题材和播出方式上拥有了新发展的可能性。在综艺节目娱乐性泛滥、缺乏内容创新的当下,《种地吧》用真正做内容的方式打造了综艺农耕范本,为其他节目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思路。
农耕文化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逐渐衰落,然而《种地吧》综艺以“扎根以待,相信土地的力量”口号实现了和土地的约定,通过全面拍摄的手法记录嘉宾的耕种日常,不仅做到了对于农耕文化的有效宣传,还让受众收获了精神共鸣。这档以农耕为题材的综艺真正做到了回归土地、回归乡村,不但完美贴合国家乡村振兴政策,更有效呼吁了不浪费粮食的价值观,实现了教育和文娱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