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龙
【关键词】《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思维框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明确将整本书阅读作为独立的学习任务群来呈现,且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年级都有整本書阅读安排。可见整本书阅读不仅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更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然而,就当前初中生的整本书阅读情况来看,他们大多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零碎阅读,对一整本书建立清晰的思维架构仍是难点所在。因此,教师要从思维框架构建入手,帮助学生总结整本书内容,形成知识内化,提升思维能力。《骆驼祥子》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名著导读内容,本文以此篇小说为主要阅读对象,结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以整合读、微观读、外延读、思辨读为主要环节,以“解读‘小人物的命运”为任务驱动,组织整本书阅读活动,探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整合读:概括情节,明大意
明确主旨大意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首要条件,就《骆驼祥子》而言,若想顺利读完这部21 万字的小说,就必须明确主要故事情节,建构阅读思维框架,然后循序渐进地对整部小说的内容进行理解与消化。笔者在教学时布置的第一个阅读任务是:根据这部小说的情节发展特点,找准时间节点,整合故事主要内容,通过概括总结明晰小说的主旨大意。具体分以下三步完成。
第一,梳理人物关系网,了解人物经历。《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北平的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经历。在小说中,祥子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都与祥子有着怎样的命运羁绊?笔者先用一个问题将学生引入小说情境,引导学生在读整本书的过程中,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在阅读过程中开始建构思维框架的第一步——搭建人物关系网。意在让学生通过初步阅读,概括小说主要内容,明确主旨大意。
第二,关注时间节点,概括主要事件。小说通过叙述祥子“为别人拉车、买车、被包车、出现变故、车子变卖、被迫和虎妞结婚、虎妞难产而死、卖车、小福子自杀、沦为好吃懒做之人”等人生经历,描述了一个有志青年从朝气蓬勃到失魂落魄的转变。作者在写作中运用的时间节点比较明确。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时找准时间节点,概括祥子在不同时期经历的人生大事:“祥子买车前—车子被抢走—牵回三峰骆驼,从头开始—被敲诈—被虎妞下套—虎妞难产和小福子自杀—祥子堕落”。
第三,整合事件内容,搭建思维框架。通过完成前两步的阅读,学生对小说故事情节的认识逐渐清晰。笔者再利用表格的方式,把人物关系与祥子经历的人生大事拆解再整合,让学生将主要内容填充到表格中,形成理解情节的思维框架。在思维框架的作用下,学生能更好地概括整本书的主旨,以宏观的角度了解小说的整体结构及内容。这样就达到了义教新课标中“学业质量”对本学段的要求:“能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二、微观读:圈点批注,品人物
《骆驼祥子》整部小说中有许多值得品读的好词好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运用圈点批注法圈出来仔细体味,并在班级内分享。义教新课标要求本学段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骆驼祥子》名著导读的“读书方法指导”也重点介绍了圈点批注法,要求学生“每读一遍书都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勾画,从而把思考引向精深境地”,这也成为笔者指导阅读活动设置的第二个任务。在阅读推进课上,笔者引导学生圈画“重点、难点、疑点”,并分析这些语句对于段落和整部小说所起的作用。为让学生的思考更细腻,可以通过比较句子的方式,细品人物生活细节、语言特点,让学生的思考与小说的主旨思想相契合,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
例如,“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这句话描写祥子的外貌特征,虽寥寥几笔,写法简单,却使祥子的外貌跃然纸上。此外,作者还运用凝练的语言再次总结祥子的特点:“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笔者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这两句话在描写祥子外貌特征上的不同,各自起到的作用。学生先单独思考,之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前一句是对祥子外貌的直接描写,间接表述了祥子的性格特点;后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式描写祥子的性格,是对前面外貌特征的总结分析,更具有象征意义。可见,通过比较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个人的理解和分析,并能构建知识框架,培养对比思维能力。
在圈画、批注的过程中,学生跟着祥子走过了平凡而悲惨的一生: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引导学生圈画句子,在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批注,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形成个人的阅读体会。
三、外延读:书影结合,观背景
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兴趣会直接影响阅读效果,同时也会对阅读质量产生影响。笔者经常引导学生依托多媒体渠道获取有效资源,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以培养阅读兴趣,提升对整本书内容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本阅读活动的第三个任务是:搜集与《骆驼祥子》相关的影视作品和图片资源,通过更丰富的形式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深层次探讨“小人物”的命运。
《骆驼祥子》以20 世纪30 年代的北平为背景,当时社会动乱,人民生活贫苦,祥子是广大劳苦人民的代表。笔者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学生从网络上查找到的那个年代的照片和影像资料,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理解作品写作背景,学生结合作品内容,调动个人思维,分析影像所表述的具体内容,了解祥子生活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感受“小人物”的悲剧人生。最后笔者概括作品的主旨思想:《骆驼祥子》中的背景世界是黑暗的、畸形的、失衡的中国旧社会,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祥子只是广大劳苦大众的代表。作为代表人物,祥子的经历并不是特殊的,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有许多人活得比祥子还可怜。这部小说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将阅读与影视资料充分融合,最终带动学生提升阅读质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思维能力。
四、思辨读:个性表达,展素养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读懂书内容,还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分析,形成自己的阅读体会。读书笔记能够帮助学生以更加系统的方式整理和分析个人所学内容,并形成概念结构。因此,笔者将写读书笔记作为整本书阅读的最后环节,这也是提升学生阅读质量的关键所在。适合初中生的读书笔记形式包括“好词好句摘抄”“写读后感”“好书推荐”“写书评”“写研究报告”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写作方式。此外,还可提供不同写作视角引导学生思辨。例如,针对作品本身加以思考,对人物、语言风格等的评价;联系作者老舍的生平,思考作品对作者的意义;把作品放在“小人物”一类小说领域中,思考作品的价值;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分析作品对自身的影响。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视角和方式,完成读书笔记。
学生撰写读书笔记,不仅能够总结对整本书的阅读体会,也是对内容的思辨过程,是与作品、作者甚至社会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学生运用个人的自驱力展开写作,效果要比教师命题写作好得多。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进行个性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