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千 李敏 白桂芳 罗小婉
调查显示,很多育龄妇女对于产后可采取的避孕方法了解不足。除了传统的药物和行为方法外,还有长效避孕措施(如宫内节育器和埋植剂)等现代化方法[1]。一些妇女可能存在误解或不准确的观念,认为某些避孕方法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2]。实际上,现代避孕方法的安全性已经得到科学验证,并且具有较高的避孕效果。因此,需要通过科普知识,提高妇女对于避孕方法的正确认识[3]。在分娩后,医生通常会根据妇女的具体情况给出合适的产后避孕建议。这可能包括药物使用、宫内节育器植入等措施。妇女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并按照医嘱进行避孕。定期复诊是确保避孕效果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4]。在复诊期间,医生可以评估避孕措施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或更换合适的方法。此外,通过检查还可以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早处理。产后避孕是夫妻共同责任,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参与并互相支持[5]。夫妻之间应该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彼此对于避孕的需求和意见,共同选择适合自己的避孕方法,并严格执行[6]。本研究主要通过育龄妇女产后避孕认知和避孕行为的调查及1 年内产后避孕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期指导临床对育龄期妇女的健康教育。
本研究以中山市博爱医院妇科2021 年7—12 月进行生产的育龄期妇女612 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3 ~35 岁,平均(30.23±2.11)岁,平均孕次(2.33±1.09)次,平均产次(1.54±0.34)次,平均受教育年限(14.98±2.11)年。随后对所有研究对象开展为期1 年的随访,其中采取避孕措施患者387 例(避孕组),未采取避孕措施患者225 例(未避孕组)。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KY-2020-012-131)。
所有研究对象在入组后开展问卷调查,分别对其避孕认知以及避孕行为进行调查。研究避孕组以及未避孕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避孕认知主要对患者的避孕药、宫内节育器、避孕套、安全期避孕、紧急避孕药、皮下埋植、体外排精、绝育手术等认知情况进行比较。避孕行为则分别对避孕组产妇高效避孕措施以及非高效避孕措施进行比较。高效避孕组主要包括金属宫内节育器、长效避孕针、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物,非高效避孕措施主要包括避孕套、紧急避孕药、安全期避孕及体外排精情况。
分别对所有研究对象的避孕药、宫内节育器、避孕套、安全期避孕、紧急避孕药、皮下埋植、体外排精、绝育手术等认知情况进行分析。比较避孕组与非避孕组患者的避孕认知情况,以及高效避孕组与非高效避孕组患者的避孕认知情况。单因素分析避孕组与非避孕组患者者年龄、接受教育年限、男方接受教育年限、月收入、孕次、产次以及性生活频次之间的差异。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避孕行为的危险因素。
采用SPSS 26.0 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χ2分割法;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经典Logistic 回归模型。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避孕组与非避孕组患者的避孕药、宫内节育器、避孕套、安全期避孕、紧急避孕药、皮下埋植、体外排精等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于绝育手术的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避孕组与非避孕组患者的避孕认知情况比较[例(%)]
高效避孕组与非高效避孕组患者避孕药、宫内节育器、避孕套、安全期避孕、紧急避孕药、皮下埋植、体外排精的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于绝育手术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高效避孕组与非高效避孕组患者的避孕认知情况比较[例(%)]
避孕组与非避孕组患者年龄、接受教育年限、男方接受教育年限、月收入、孕次、产次以及性生活频次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避孕组与非避孕组患者的单因素分析 (±s)
表3 避孕组与非避孕组患者的单因素分析 (±s)
组别例数 年龄(岁) 接受教育年限(年)男方接受教育年限(年)月收入(万元)孕次(次)产次(次) 性生活频次(次/周)避孕组 387 32.70±1.5115.33±1.3315.37±1.572.21±1.77 1.26±1.55 0.76±0.171.98±0.31非避孕组 225 28.60±1.9613.65±1.4513.21±1.331.10±1.77 2.46±0.98 1.55±0.771.26±0.74 t 值-27.055 14.242 18.107 7.480 11.724 15.176 13.903 P 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较低的年龄、接受教育年限、男方接受教育年限、月收入、性生活频次、较高的产次、孕次均是影响患者避孕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见表4。
表4 避孕患者的多因素分析
避孕是指采取措施或使用方法来防止意外怀孕的行为[6]。现代社会中,有多种避孕方法可供选择,如避孕药、宫内节育器、避孕套、安全期避孕、避孕膜、紧急避孕药、皮下埋植、体外排精、女用避孕套和绝育手术等[7]。每种避孕措施都有其特点和适应人群,而对这些避孕措施的认知对于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正确使用至关重要。使用正确的避孕方法可以有效预防不必要的怀孕,从而减少了堕胎风险和相关并发症[8]。此外,某些避孕方法如宫内节育器还可以缓解月经周期不规律、痛经等问题。合理使用避孕措施可以帮助个体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条件下决定是否要生育[9]。这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个人职业目标、延迟或安排家庭计划等。这对于性伴侣之间的健康至关重要。通过普及和推广各种避孕措施,可以帮助社会实现合理的人口规模和结构,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多样化和便捷的避孕选择,使妇女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生育权利,提高教育和就业机会,并减少与怀孕相关的健康风险[10]。合理使用避孕措施可以减少非计划妊娠和堕胎率。这对于保护女性身体健康、降低医疗负担以及维护道德和伦理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11]。
本研究中结果显示孕产妇对于避孕套、避孕药、节育器的认知情况较高,而对于安全期避孕、紧急避孕药、皮下埋植、体外排精和绝育手术等的认知情况较少。建议在对产后育龄期妇女的健康教育中,增强以上认知教育。在影响避孕行为的危险因素分析中,较低的年龄、接受教育年限、男方接受教育年限、月收入、性生活频次、较高的产次、孕次均是影响患者避孕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较低的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12]。年轻人通常缺乏避孕知识和意识,容易发生意外怀孕。他们可能缺乏正确使用避孕方法的技能,并且更容易忽视或低估避孕的重要性。接受教育年限对避孕行为也有显著影响[13]。教育程度高的人通常更加了解避孕方法和性健康知识,能够更好地做出合理选择并正确使用避孕措施。相反,教育程度低的人可能缺乏相关知识和信息,导致对避孕方法存在误解或不当使用。男性在家庭中扮演着决策者和提供者的角色,在夫妻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男性接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够理解避孕的重要性,并与伴侣共同决策和使用合适的避孕方法[14]。经济条件较好的个体可能更容易获得和使用高效的避孕方法,而经济困难的个体则可能由于成本考虑而不愿意或无法选择某些较昂贵的避孕方法。因此,收入水平对个体是否能够获得和坚持使用合适的避孕措施也会有一定影响[15]。性生活频次越高,就越容易发生意外怀孕。因此,有规律、有节制地进行性生活,并采取适当的避孕措施非常重要。已经有过多次妊娠或分娩经历的女性可能会对再次怀孕持有不同态度,从而影响她们对于避孕措施的选择和使用[16]。
综上所述,较低的年龄、接受教育年限、男方接受教育年限、月收入、性生活频次、较高的产次、孕次均是影响患者避孕行为的危险因素,建议在此类人群中加强人群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