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娇娇 陈正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如何傳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少儿音乐以其特有形式,能够生动、有效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民族文化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做好文化传承,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少年是祖国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时代新场域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与价值观多元化严重冲击着青少年真善美的判断与选择,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代,我们应积极传承弘扬向善向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青少年“真善美”的种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与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滋养与价值源泉,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与文化基因,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学生如果从小就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温、良、恭、谦、让”有益的价值观念熏陶,牢固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世界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滋润心灵、培养习惯,就能够为青少年培根铸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对此,教育部2014年3月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与具体要求。
根据青少年科学的成长、成才规律,如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融入音乐教育中,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性、趣味性,就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青少年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使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音乐教育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我国已有几千年的音乐教育历史,被列入古代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它起源于古代祭祀与宫廷礼仪,具有重要的教化育人功能。“礼”与“乐”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庄严肃穆的音乐让人更加敬畏与崇敬“礼”,使“礼”的秩序自然而然固化下来,对于规范秩序、修身立德有着重要功能。
而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音乐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柏拉图说:“所有的人都会生育,凭借身体或灵魂生育,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为本性所推动,迫不及待地要求生育。可是他们不能在丑的东西里,只能在美的东西里生育。”音乐能够使人们在美妙的旋律中启迪心灵、净化灵魂、健全人格,播撒培育人的真善美的种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音乐是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养育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的高雅文化,折射出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愿望。同样,音乐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体现美好追求的独特文化,必然根植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换言之,音乐能够以生动的歌词、动听的旋律、美妙的声音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向善向上的核心价值观。青少年从小热爱音乐,如果把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自觉融入音乐教育中,就会对文化传承与青少年教育事半功倍,消除文化传承其他形式的枯燥无味、抽象难懂等问题,大大提升文化传承的效果。
例如,许多儿童喜欢吟唱《游子吟》《三字经》等,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悦耳动听,消除了生硬单调的教化形式,让人陶醉其中、如沐春风。又如,在器乐教学中,《百鸟朝凤》《二泉映月》《夕阳箫鼓》等经典曲目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能够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提升文化传承的学习兴趣。青少年如果经常学习与吟唱这些作品,就会不自觉地牢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等,然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
音乐教育实现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
每一位教师都担负着文化传承、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音乐教师要自觉把音乐教育作为新时代文化传承的新“范式”,为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树立文化传承、以乐育人、以文化人的责任意识。我国古代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历史传统,彰显了音乐育人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音乐老师不只是要上好音乐课,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做到以乐育人、以文化人的有机结合。
其次,在选择作品时,要选择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曲目,提升教材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音乐教师不能一味满足学生追求流行元素的要求,而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立足以乐育人、以文化人,精心挑选音乐作品,把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挑选出来,辅之以多样的形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音乐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与传唱经典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最后,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美”是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显著区别,具有形式美、旋律美、歌声美、歌词美等特点,使学生在美的学习中滋润心灵、升华灵魂。美国教育家、作曲家郝伯特·齐佩尔认为,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还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增加创作灵感。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要以美的教育引导他们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激发与培育他们真善美的情感,使真善美在他们心中扎根发芽。
综上所述,文化传承能够培育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凝聚力、创造力。音乐教育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对于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培育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徐娇娇单位系曼谷吞武里大学音乐学院,陈正平单位系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 韩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