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思政”格局下的“劳动教育+”育人模式

2024-01-08 11:44任彩凤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思政劳动育人

任彩凤

育人先立德。郑州市金水区第二实验小学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使德育工作与各类课程同向而行,协同发力,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大思政”格局。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大思政”格局下实现“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有力支撑点,遵循《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政策精神,严格对照《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挖掘劳动育人功能,确立了“大思政”格局下的“劳动教育+”育人模式,将课程育人、学科育人、实践育人、评价育人互融共进,开展了创新育人模式的系列探索与实践。

一、劳动教育+课程育人,确保劳动教育全覆盖

学校历时4年,将校内外劳动资源进行校本化顶层设计,编写“劳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规划1~6年级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以单元主题统筹设计劳动项目,项目难度逐级递进,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劳动场域全覆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内容全统筹;必修+选修、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劳动形式多样化。学校每学期实施“3+3”专题活动,即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以及日常劳动、节日“脉动”、劳动周;每单元2~4个大项目,聚焦10个项目劳动教育主题,实现劳动教育内容六年一体化科学建构。劳动内容全面、清晰、明确,立足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可操作性强,助力学生劳动技能逐级提高,实现从学会生存到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育人目标。

二、劳动教育+学科育人,树立师生“大劳动教育观”

劳动教育不只是“一课”,更是“一育”。除了开设劳动教育专门课程,学校还注重全学科渗透,适时增加劳动教育内容、环节,融入劳动价值观。例如,劳动教育和科学课结合,孩子们用所学知识筑鸟巢、建狗窝,围绕学校人工水系制作创意帆船,到黄河岸边观察自然、进行田间劳作、开展滤水实验。还有诸如“东篱本草园”“创意伞画”“共享小院”等融劳动教育、美术、语文、音乐等多学科要素的综合性课程,开展丰富的项目式学习,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三、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促进劳动教育真实发生

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真劳动、真思考、真体悟。学校联合家庭、社会形成劳动教育责任共同体,为学生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使学生体验劳动乐趣,提高劳动能力。

(一)搭建多层级校内劳动实践平台

学校着眼于校园实践,开发校园劳动“四件套”,包含校园服务劳动、生产劳动、文化劳动、劳技大赛四个套系,让学生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校园服务劳动包括“午餐志愿者”“云房子管理”“明净校园”等若干子项目,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均有专属劳动岗位,在实践中塑造品格、提升能力。“班级树与班级书”是校园生产劳动的亮丽名片,班班皆种植,处处皆风景。三(4)班在校园内移植了三棵葡萄树,将其作为班级树,命名为“萄宝”。他们观察二十四节气下“萄宝”的变化,浇水、除虫、施肥,用结出的葡萄做甜酒,用葡萄籽作画,并将他们与“萄宝”的故事结集成册,形成一本厚厚的“班级书”。还有以节日为主线开展的校园文化劳动,春节剪纸、元宵节做花灯、端午节做香囊等,在劳动中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一年一度的校园劳技大赛聚焦日常生活劳动,共分“‘衣’尘不染”“‘食’全‘食’美”“‘住’重品质”“绿色‘行’动”四个任务群,实行“4+N”积分赛制,综合考查学生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营造人人会劳动、爱劳动的良好氛围。

(二)联合家校社,形成劳动教育共同体

学校注重汇聚家庭与社会的力量,拓宽校外劳动实践渠道。如:与家长携手开展“小鬼当家”家庭劳动系列教育,组织“劳动+产业践学”职业体验活动;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等单位合作开展研学活动;与周边社区合作,开展志愿服务劳动。

2021年,学校与鸿宝园林公司、鸿苑社区共建校外劳动基地“小飞象农场”。该农场占地约4000平方米,以项目式学习带动学生构建生产劳动模型,有计划地进行开荒平地、测量规划、施肥打垄、农作物种植……

四、劳动教育+评价育人,持续激发劳动教育内驱力

(一)指向劳动素养的评价标准

学校劳动教育评价遵循发展性、全面性、明确性和过程性原则,以劳动实践为载体,注重表现性评价,指向核心素养发展,从劳动认知、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成果和劳动精神五个方面进行基于实践的评价标准架构。评价体系面向全体师生,以夯实劳动基础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引领学生探索发现。

(二)基于实践引领的劳动评价实施策略

学校秉承“评价即教育”理念,以评促学,发展学生劳动素养。劳动教育评价实施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以目标引领激励学生劳动实践,以评价反馈激发学生劳动内驱力,利用多元活动拓展学生学习体验,搭建交流展示平台,促进学习交流和成果分享。

1.目标引领,激励当先

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环节,整体架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流程。把握课程实施的预设和生成,利用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引领学生主動思考,全身心投入劳动实践,在此过程中体会劳动的伟大和光荣。例如,参与“共享小院”课程的学生以“田园里的小蜜蜂”为主题,将科学种植、日常维护、收获、义卖等环节进行创意改编,以劳动创意情景剧的形式参加鸿苑社区的汇报演出。

2.及时引导,精准反馈

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进行实践、练习,有所提高后进行评价,最后给予反馈。让学生在获得有针对性的反馈基础上修改作业、作品,比直接给成绩更重要。这样能够减少需要进一步反馈的学生数量,尤其是那些需要通过补救才可能达标的学生数量,节省学习时间,对学生来说更具指导性。例如,“共享小院”课程实施前,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种植方面的知识小问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提问。种植收获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演讲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并进行评比,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对表现不佳的学生给予鼓励。

3.协作互动,拓展实践

劳动教育实践需要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学校的大多数劳动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还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和融入合作学习的氛围,与组内同伴进行交流、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完成任务。例如,“绿苑拾文”“蜀黍数宝”“创意伞画”“花样面点”等多个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遵循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学习规律,融合独立探索与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引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相互协作,在解决问题的探索与实践中拓展提升。

4.搭建平台,展评提升

劳动实践不但需要过程性的记录与评价,而且需要进行综合性成果展评,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使他们在展评中享受劳动成果交流与分享的乐趣,提升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

综合性成果展评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静态展示有劳动成长记录册、植物牌设计等。静态展示区域的布置,为学生个体或团队创设一个良好的展示氛围,使他们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引发更多的学生关注、学习、评价,收获成长的自豪感。动态展示有持伞走秀舞台、爱心义卖活动、“慧阅读”绘本阅读与创编等。学生通过故事展演、话剧表演、现场互动等形式进行展示,增强对劳动实践的荣誉感,潜移默化地提升劳动素养,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提升。

未来,学校将继续努力探索“大思政”格局下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模式,逐步建立起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培育时代新人。

(责编 马孟贤)

猜你喜欢
大思政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