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教学中,教师应揣摩读物和学生的“困难点”,寻找破解的方法,降低学生的阅读门槛;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猜测、验证、吊胃口、运用多媒介等多样化方式巧妙激趣,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应抓住书中的“高光点”,精心设计不同的阅读方法,引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品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导读课
家喻户晓的《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其中包含的诗词、饮食、服饰、建筑、礼仪、哲学等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五年级下册名著单元的“快乐读书吧”中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一般分为导读课、推进课和分享课三种课型。其中,导读课是为了让学生深入阅读或阅读有挑战性的图书设计的课型,重在激趣导入,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可基于读物特点、学生年龄特点,抓住“困难点”“兴趣点”和“高光点”,让学生与《红楼梦》初次见面便乐于阅读,兴致盎然。
一、抓“困难点”,降低阅读门槛
(一)破解读物的难点
整本书阅读,首先要观照读物本身的特点。《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人物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一共写了975个人物。可见,《红楼梦》里的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如何认清这些人物、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学生乃至成人阅读的难点。小学生读《红楼梦》,很可能因为弄不清楚人物关系而大大降低阅读期待,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红楼梦》导读课的重点必然是帮助学生破解阅读的难点,降低阅读《红楼梦》的门槛。
教学中,教师可由这一难点出发,引出绘制人物关系图的方法,带领学生边读边画人物关系图,从而理清复杂的关系。比如,让学生阅读《林黛玉进贾府》一章,画出人物关系图;而后通过提问或出题,考验学生是否真的将人物关系梳理清楚了。在后续的教学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走近人物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复现人物关系图,引导学生回顾、重温、练习,巩固记忆并习得画图的方法,不仅学会画关系图,还会使用关系图去理清人物关系。
(二)化解学生的难点
整本书阅读,还要观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蒋勋说过,《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对每个人物的描写都很细致,让人在不同的年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领悟。我们推荐学生阅读,必须充分预设学生阅读的难点,并想方设法化解。
比如,教师要告诉学生如何选择《红楼梦》的阅读版本。为了降低阅读难度,很多编者编写了青少年版的《红楼梦》。学生可以选择适合小学阶段阅读的版本。导读课的设计,
也
可依托青少年版《红楼梦》的内容。我们的宗旨是让学生窥见《红楼梦》的美好,不惧怕《红楼梦》,对《红楼梦》产生阅读兴趣,最终能够喜欢阅读《红楼梦》。再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红楼梦》里的少男少女是一群和大家年龄差不多的青少年,拉近《红楼梦》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种亲切感。诸如此类,以学生的视角换位思考,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阅读,而不是望而生畏。
二、抓“兴趣点”,增强阅读期待
有兴趣才会发生真正的阅读。《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其中不乏扣人心弦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导读中,教师可聚焦情节和人物,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
(一)用先猜测再验证的方式引发期待
让学生边猜想边读故事,体现了对学生阅读体验的重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探索的乐趣。比如,让学生猜猜贾府中的有些人原来是哪个家族的,猜猜四大家族究竟大到什么程度,猜猜贵夫人王熙凤会如何打扮自己……让学生先根据生活经验自由猜想,形成阅读期待,随后在阅读中验证,收获美妙的阅读体验。这种猜测和验证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情节,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通过阅读验证,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收获阅读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用吊胃口的方式激发兴趣
在阅读中,越是被吊胃口,我们的期待程度就会越高,就越想知道后面的内容。导读课中,教师可以用引导性的话语吊起学生的胃口,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
“想不想去看看生活在这里面的人发生的故事呀?男女主角第一次相见会是什么样的场景,想知道吗?想不想见到曹雪芹原汁原味的文字呀?有一个很特别的小人物,甚至有人为她设计了卡通头像,想不想看?刚刚你们看到她头上戴满花的照片就是在这里发生的,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处处留下期待,更能激起学生阅读原著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三)用多媒介手段丰富阅读体验
利用多媒介,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比如,在阅读到刘姥姥这一人物时,教师可以展示刘姥姥的卡通头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播放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开怀大笑,感受刘姥姥的风趣幽默。多媒介手段的巧妙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
三、抓“高光点”,精设阅读方法
抓“高光点”,就是用相对简短的时间,紧凑介绍这本书的亮点,即精选出的精彩的部分。《红楼梦》里人物众多,人物出场方式各不相同,人物形象各有特色。曹雪芹作为文学大师,用绝妙的语言将各色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因此,教师可紧扣精彩的故事、人物和语言去寻找《红楼梦》里的“高光点”,作为导读课的教学内容。
《红楼梦》里的人物大致可分为三类:男、女主角,重要人物和“小人物”。教师可聚焦这三类人物精选阅读内容,精心设计阅读方法。
(一)人物对比,读男女主角
《红楼梦》以其细腻的人物刻画著称。在读男、女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时,可选“宝黛初见”这一部分,将人物比较着读。学生可以去感受男女主角第一次相见便似曾相识的奇妙,去品味“面若中秋月,色如春晓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目似秋波”的贾宝玉、“两道弯眉似蹙非蹙,一双秀目似泣非泣,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去体会林黛玉是“心里暗想”、贾宝玉是“口中笑说”所折射的人物不同性格。人物对比阅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等特点,进而去感受作者对人物形象的细腻描绘。
(二)古今对照,读重要人物
在读重要人物时,可做古今对照,即对比青少年版与原版《红楼梦》中的文字,引导学生品味曹雪芹原汁原味的绝妙描写,让学生感受曹雪芹对重要人物的精妙刻画,更深入具体地理解重要人物。同时,古今对照还能帮助学生体会文学作品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版本中的变化与传承。比如,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一个极具魅力和复杂性的角色,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尤为独特,展示了强大气场和泼辣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今对照阅读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在了解王熙凤性格的基础上,感受原著的精妙描写,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内涵。
(三)前后观照,读“小人物”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于“小人物”的刻画也不吝笔墨、不落俗套。比如刘姥姥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刘姥姥进荣国府》《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救孤》几个故事,前后观照,不仅能帮助学生发现刘姥姥这一小人物的独特魅力,还能透过刘姥姥三次进贾府洞悉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命运。前后观照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力,使他们在阅读中能够关注到更多的细节和深层次的内容,从而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共鸣。
《红楼梦》是一部极其伟大的书,伟大到每个人可以用一生的时间来阅读它,并且一直能读出新意。[1]《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教学,值得更多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天飞.为孩子解读《红楼梦》[M].北京:天天出版社,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