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步:打好“起跑”动作基础
起跑是50m跑完整动作技术的第一环节,规范起跑姿势、注重细节改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快速起跑能力,为50m跑打好动作基础。
笔者在观察四年级新接班学生起跑动作时,发现学生能做到异侧手脚起跑,有蹬地意识,但起跑速度不够理想。经分析,确定身体重心靠后和蹬地不充分是造成起动不快的问题所在,于是提出“前后一脚半、肩膀超越线”的指导策略,通过示范讲解引导学生在起跑时把过于后撤的蹬地脚向前移动至前后脚相距约一个半脚掌处保持前脚掌着地,然后要求肩膀超越起跑线,帮助学生强化身体重心前移的意识。设计“照镜子”游戏引导学生3人1组,1人示范正确的起跑姿势,1人模仿,第3人担任发令裁判,3人互相轮换进行合作学练。让学生在合作中巩固正确的起跑姿势,同时逐步提高反应速度和快速蹬地能力。
起跑姿势正确、反应灵敏和蹬地有力是实现50m快速起跑缺一不可的要素。单元教学中设计“照镜子”“长江—黄河”“快速反应起跑”等游戏化挑战练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快速起跑动作技术的正确理解,也有助于强化学生身体重心靠前的动作定型。
二、第二步:丰富“加速跑”体验感
加速跑是50m快速跑技术中承前启后的一环,丰富学生对“加速跑”的体验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加速跑的理解、拓展针对性的练习方法,从而提高加速跑的能力。
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尚浅且小肌肉群发育落后于大肌肉群,对于加速跑的认识和体验感并不深刻。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在雨天室内课,笔者通过慢动作视频播放的方法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加速跑阶段的身体姿势和技术要点,同时指导学生理解保持快步频和积极后蹬的重要性;在走廊上指导学生进行扶墙后蹬跑、交替提踵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后蹬、提膝的感知,在身体充分前倾的姿态下锻炼步频速度。室外课通过小步跑、高抬腿等辅助练习增强学生步频的节奏感,同時增强脚踝力量。在“快速起动”游戏中引导学生在立正姿势下感受身体重心逐渐前移,在即将失去平衡时保持上体前倾的同时快速蹬地沿直线跑出15m,充分感受上体能达到的最大斜倾角度以及在此姿态下积极后蹬的加速感觉,增强快频率直线加速的体验感。
借助墙壁让学生感知更贴近加速跑阶段的身体姿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室内外练习相结合,能有效帮助学生丰富对“加速跑”技术的动作理解和感受快频率加速的体验感,为发展50m跑的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三、第三步:纠正“途中跑”易错点
途中跑是50m跑过程中持续时间最长、难度最大且技术动作最易走形甚至出现错误动作的一个阶段。在课堂教学中,留心观察并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途中跑的易错点十分必要。
由常态课中对学生途中跑过程的观察分析得到,学生最常见的易错点有全脚掌着地、躯干后仰和摆臂无力。对此,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互相观察发现自身存在的易错情况,然后对不同易错点分别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辅助练习方法。为了纠正全脚掌着地的错误动作,笔者指导学生加强原地纵跳、扶墙提踵和高抬腿练习,帮助学生强化前脚掌着地发力的正确体验感,同时增强踝关节的支撑力量。为了解决躯干后仰问题,笔者利用弹力皮筋引导学生进行“拉小车”游戏,2人1组均站在5m长的圆形皮筋内侧,练习者在前,腹部贴紧皮筋,辅助者在后且腰部后侧贴紧皮筋,游戏开始后练习者保持上体稍前倾的姿势快速跑进行抗阻跑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改进途中跑的摆臂动作,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肩膀放松,其次让其感受像摆钟一样让手臂保持大小臂呈90°的前后等幅摆动,最后让学生在后摆足够充分的前提下加快前摆的力度,从而提高摆臂的协调性、节奏感和力度。
不同能力的学生在50m跑学习的不同课次、难度和体能状态下,在途中跑阶段常常会呈现出不同的易错点。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发现学生遇到问题时适时地进行纠正指导与个别帮扶,帮助学生在途中跑阶段能够做出保持躯干稳定、前脚掌主动着地发力、摆臂协调有力的正确动作,同时也要注意兼顾体能练习。
四、第四步:强化“冲刺跑”驱动力
冲刺跑是50m跑技术的最后一环,也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技术。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并指导学生增强冲刺跑的驱动力,这对提高学生50m跑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水平二阶段的学生在对50m跑的学习认知和体能储备方面都比较欠缺,在途中跑后程减速的现象较为常见,以至于冲刺跑成了“缩水跑”。为使学生在冲刺跑阶段具备更强的冲刺意识,笔者在冲刺跑专项练习中设计了20~30m的练习距离,在终点线延伸5m处安排2名学生手持红色软线作为冲刺标识,增强学生全力冲过终点后主动撞线的意识,促进学生养成冲刺跑过终点的主动性和意识习惯。为使学生在冲刺时保持核心驱动力,笔者重视利用课课练指导学生强化核心力量的锻炼和体能素质练习。为了让体能练习更有活力,设计波比跳、立卧撑、原地快频率跑等自编动作搭配Tabata音乐,带领学生在动感的音乐节奏中进行上下肢协调的有氧体能练习,增强学生腰腹核心力量,为冲刺跑持续发力积蓄力量。
——胡松(浙江省杭州市三墩小学,31003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