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微单元研讨提升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

2024-01-06 00:11:58陆元锋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深度思维

陆元锋

【摘 要】 在“高中拓展创新学程”中,《中國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在“时代世相”第三微单元中编排了《春之声》《大风》《比邻而居》三篇当代小说。本文以提升学生的深度思维为目标,从情感、语言、想象三个角度切入,梳理新时代有价值的文学现象与问题,让学生学习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在大情境、子任务、微专题的实践运用中,探究微单元教学中学生深度思维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 微单元 当代小说 微探究 深度思维

“高中拓展创新学程”是在“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基础上进行提升与拓展的课程。教师需要利用此前的知识积累与教学经验,进一步扩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解与认识。本文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中的《春之声》《大风》《比邻而居》三篇当代小说为例,从“当代小说研讨——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这一微探究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元认知思维等深度思维能力。

一、从情感、语言、想象三个散点透视

问题从学生中来。在预习阶段,有一位同学读到某学校文学社团公众号推送的一篇文章,他对其中关于“小说内涵”的界定不是很认可。在此背景下,学生自主协商创设情境任务:“我校文学社团在微信公众号发了一篇关于小说内涵的介绍文章,文中说:‘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结合这三篇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撰写相关评论文章,委婉合理地告诉他们对于小说内涵的定义还需要补充哪些条件。”善于反思,勇于质疑是深度思维的逻辑起点。

1.于情感体验中品味艺术形象。学生从自身情感体验出发,先读小说,再撰写读书笔记。各小组根据读书笔记,从文本中提炼词语,将三篇小说的情感体验的主题确定为“如梦境”“故乡成长感”“比邻聚集感”。学生在情感体验的交流中获得多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与表达,初步品味小说中的艺术形象。

2.从语言品味入手,悟写作手法。学生循着作品给自己感受最深的写作手法去探究,形成对作品写作手法的理性认识,然后搜集相关评论,验证并丰富自己的观点。其次,理清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手法的具体内涵、依据、方式、过程和效果,并撰写研究札记。

3.从情境想象出发,深入人物心理。学生从意识流手法出发,代入情境进行想象,了解主人公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学生通过表格梳理“过去和现在”“现实和梦幻”“意识和存在”等的关系,结合相关语句讨论小说中的这些关系是如何做到相互渗透、相互交错的。学生先阐述相关示例,表明观点,再补充阐释作品在空间、时间上的多层结构。

二、梳理与探究当代有价值的文学现象与问题

在上述探究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当代有价值的文学现象和问题,从微探究问题出发,思考:不具备人物、情节、环境某一(些)要素的小说仍是(好)小说吗?

教师首先创设问题:(1)王蒙《春之声》被认为是中国较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结合相关评论资料,分析作品是如何通过联想完成叙述的,作品展现了岳之峰怎样的心理状态。(2)莫言《大风》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请你从场面描写入手,说说作品是如何刻画爷爷这样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中国农民形象的。(3)在王安忆的《比邻而居》中,作者是如何调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描写“味道”的?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以上述大情境任务为统领,教师设计三个子任务研讨活动。

1.“删繁就简三秋树”:研习《比邻而居》。这里的“删繁就简”,是指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教师让学生将原作与节选版《比邻而居》(删节后1363字)进行比对,思考与原作相比,节选版有何显著的效果(从有利于集中展现小说风格等方面思考),原作的内在冲击力是什么,冲击力在现实世界外的心灵世界有何种表现。

2.“领异标新二月花”:研习《春之声》。这里的“领异标新”意指“自出手眼,自树脊骨”,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就是创造与众不同的格调。意识流这种手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是极为新潮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评析此种“领异”的小说与20世纪上半叶写实小说的不同。

3.为什么能有“三秋树”与“二月花”:研习《大风》。教师补充介绍:当时,同龄的孩子大都在学校读书、上学,而莫言只能放牛、割草。面对饥饿与孤独,一本《新华字典》为幼年的莫言带来了无穷的光。在艰苦的生活中,爷爷与狂风对峙的模样,永远地印刻在了莫言的脑海里。请同学们从场面入手,分析作者从哪些角度刻画了爷爷这一人物形象。在教师的引导与示范下,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增强。

教师从背景、功能、目标、任务要求等多个维度引导学生完成此情境任务,让学生从关注主题内容、叙事手法、语言风格等多个方面入手,去研讨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在多元的活动与评价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围绕中心论题进行研讨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研习任务中,已经研习了如“鲁迅和沈从文都十分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围绕说不尽的某一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讨论”等相关研习任务。本微单元的探究学习,则明确指向互动交流、讨论辩驳、互助合作。每个学生都围绕中心论题进行研讨,贡献智慧。学生主动迁移知识,有小组成员率先提出“这三篇小说也‘十分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吗”等问题。在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元认知思维等高阶思维得到发展。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没有从“阅读与鉴赏”到“表达与交流”的转换与生成,学生不可能真正地提升思维深度。在上述研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文本中最能体现本篇小说特点的一句话,探究精彩语句背后的准确与恰当、生动与传神之处。很多学生选择了每篇小说的段首句。对《春之声》的段首句,学生评论道:“从声音‘咣一声领起,颜色词夜之‘黑与月之‘昏黄创设小说之背景,人物终于出场,岳之峰的心‘紧缩又‘舒张,心者,意识流动之主也。车身颤抖,思绪颤抖之契机也。”对《大风》的段首句,学生评论道:“离乡还乡之匆忙,心情的沉重下,回忆的故事如‘大风般有力。首尾接续到位,接过一物,‘夹‘镶着的是会成功塑造人物的诺奖获得者的记忆与情感投射。妙哉,记忆之故乡!”对《比邻而居》的段首句,学生评论道:“‘当时,追忆的尘世。装修!共工烟道!厨房!上海都市认同的市井味道如油烟一般扑鼻而来。‘可是‘好了,两词掺入,短促,转变之速,又有海派生活节奏极快之感。”

学生自觉分析,反思自己对文学类文本中小说文体的已有认知,在互动讨论中不断提高辨识、分析、比较、归纳等能力。通过了解不同评论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把握当代不同小说(意识流、民间叙事、新海派等)的特质。师生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深入思考,研讨三篇小说的风格与特色。

在以上阶段性任务不断达成后,教师可以拟定给社团公众号编者的写信稿的基本要点,如注意用语委婉。教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写小小说(至少是片段),学习借鉴本研讨任务中三篇小说的特色:或“联想中的心理状态”,或“场面描写入手刻画人物”,或“调动不同感官,特别是嗅觉来呈现生活(生命)样态”。聚焦某一场景(例如车厢、河堤岸、厨房等),学生大胆地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

总之,以微单元为依托的当代小说研讨教学,或学生自主,或教师主导,或师生共生,都指向学生的深度思维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苏苑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深度思维
锤炼思维最富潜能的力量
巧用图示建构网络,发展学生深度思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联网思维研究
聚焦思维转折点 走向深度思维
考试周刊(2018年41期)2018-05-18 10:39:14
让智慧美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
以自主学习引领学生深度思维
例谈学生高考物理思维障碍及对策
指向深度思维的有效练习设计
探析场馆学习深度思维的培养策略
激活思维引擎,数学教学的本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