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婷
[摘 要]针对目前小学语文课堂练习设计“套路”大行其道的现状,语文教师应探索出指向思维深度的有效练习,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指向深度思维的有效练习设计目标指向要清晰,重点训练要正确,要呈现出多元发展性,且教学设计要富有层次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练习的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练习设计;深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4-0044-02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课本+配套练习册+频繁考试”的“一条龙”式的教学“套路”大行其道。部分教师依靠“套路”获得了暂时的效果,部分学生、家长看到了“套路”带来的成绩提升也纷纷自投。但其实建立在“广撒网,多捕鱼”的题海战术上的练习是否真的有效呢?实践证明,即使有效,其效果也是短暂的。
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练习呢?
一、标清,指向能够达成
这里的“标”就是指目标,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课标的要求,二是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应该熟悉课标,对小学阶段全部的教材体系、课程标准要有明晰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教学的方向,并就此展开教学设计。这样的课才会是重点突出、有效的课。其次,教师应该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这个目标设计练习。练习设置和课堂教学目标要一致,这是有效的前提,在此前提下设计练习,方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可达成性。
例如,苏教版第三册有一首古诗《登鹳雀楼》,这是一首哲理诗,教学目标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会正确运用诗句说理。
针对这样的目标,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这样的练习虽然符合教学目标,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练习的形式过于抽象,学生操作时对会有一定难度。
另一位教师则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诗人王之涣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诗告诉我们,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同样的道理,做任何事情你想得到更大的成就,就要不断向上。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这首诗来勉励别人。
1.小红考了95分,妈妈表扬了她,并鼓勵她说:“孩子,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更上一层楼。”同学们,你明白妈妈说的“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吗?
2.东东在作文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老师鼓励他说:“东东真棒,一定要继续努力, 。”
3.小平经过努力当上了“光荣护旗手”,爸爸高兴地说:“小平,不能骄傲,你要更加努力, 。”
这位教师设计的练习,能够十分明显地指向教学目标,即指导学生初步运用诗句说理,而且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及认知水平。三道练习题进行了层次上的铺垫,先用例子示范,让学生明白了这句诗的用途,然后给予情境练习。这样,在训练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思维的高度。
二、点准,重点训练正确
有效练习的目标是指向学生答题和应试能力的提高,指向减轻学生学习语文的负担,指向语文知识的建构和学生的语文思维,因此,必须以减少学生的练习量为标志。当然,减少练习内容并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要精心地筛选,根据教学目标,从大量的练习内容中挑选出最本质、最主要的东西让学生进行练习,以保证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要想选得准,教师就要对知识有深度解读。这种深度解读不仅仅限于对文本知识符号的理解分析,还应该去探究文本知识背后所隐含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情感态度及意义,并思考如何有效地实现学科思想、学科方法、情感意义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苏教版第七册课文《九寨沟》的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教师一般都会关注四个“也许”组成的排比句式,引导学生分析怎样通过外貌、动作、神态描写把动物的特点写具体,进而安排学生继续写其他的动物。
上述这些练习都只是在练习语文的本体内容,也就是写作方法。写作方法的练习固然重要,但是对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小学生来说,语言的积累也很重要。因为,语言知识和写作方法的运用必须以大量的语言积累为基础和前提。因此,这一自然段的练习设计应围绕文本语言的练习“点”来搭准学生语言思维发展的“脉”。
有位教师这样设计:
1.课文中这样写:“有一只体态粗壮的金丝猴 ,正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向你窥视。”
而有个年级的学生是这样写金丝猴的:“一只金丝猴在大树上看着你。”“看到树上有一只金丝猴。”“看到一只机灵的金丝猴在树上看着你。”……
请你比较一下,课文中写的和学生写的哪个更好?请你结合具体的语言进行分析。
2.模仿课文的写法,写写其他的动物。
这位教师设计的练习,首先明确了思维的方法,指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用复杂的书面语言来写金丝猴的。学生就会去关注“体态粗壮” (外形特点)、“攀吊”(动作特点)、“大树上”(位置)、“窥视”(神态特点)、“机灵的小眼睛”(外貌特点)这些细节描写。
通过比较,学生就能对比出以下不同:学生写的是一句,课文写了三句;学生只是写了金丝猴看人,却看不出金丝猴的特点,而课文写出了这是一只怎样的金丝猴,它在哪里看人,它是怎样看的,把金丝猴的调皮、机灵、警觉写得很具体,很形象。
这个练习设计指向了语言的积累,同时也进行了语言积累方法的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第二题的练习,就感到游刃有余了。
这样的练习设计一定是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完成的。只有读透教材,教师才能产生新的思考,才能开发、设计出更好的练习题。
三、式新,呈现多元发展
有效的练习需要常变常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做、好记,尤其在设计基础知识方面的练习时,要力求丰富、新颖。教师可尝试创编一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趣味习题,如知识闯关、猜谜、对联等。实践证明,这些灵活多样的练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当然,这样的练习不可能每节课都出现,但偶尔为之,能让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增长见识,形成能力,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在练习中设计情景写话是语文教学的常规内容之一。苏教版第八册中有一首古诗《小儿垂钓》,是一首生动有趣的儿童诗,诗中讲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路小插曲,此处就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写话,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有位教师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根据诗意把“问路小插曲”写具体,要求写准动作,想象对话,能写写心理活动更好。提示:
1.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开头:“一天,我正在河边专心地钓鱼,忽然听到远处 。”(这里的“我”指——小孩)
2.也可以用这样的开头:“一天,我去张家村,迷了路,远远看到一个孩子 。”(这里的“我”指——问路人)
这位教师设计的练习,一个主题两个角度,学生有了选择的空间,也就拥有了想象的空间。这样的设计既有童趣又有生活味,其训练效果就比单一要求学生改写古诗有意思得多。
苏教版第五册的课文《金子》中有这么一句话:“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很多教师都会以此为训练点设计练习,让学生写写彼得是如何付出全部精力的。
从实践来看,学生通常会围绕“种花”来展开想象,松土、浇水、施肥、除草、剪枝等。其实,大多数学生对于如何种花是不够了解的,因此即使能写,也只是泛泛而谈,缺少细节描写,所写内容也大致相同,毫无新意,这样的练习设计就显得粗糙了。
而另一位教师却设计了这样的写话练习:
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种花。
每年春天,彼得就开始挑选花种了,
。
开始培育花苗了,彼得 。
终于,田地里开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 。
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
这位教师的练习设计,突破传统思维的桎梏,将种花前的选种、种花后的推销都纳入“全部精力”的范畴之中,学生的思维瞬间被打开了。相比单纯的种花,现代学生对于各种销售方式可能更为了解,更加有话可写。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遵循了从认识到实践的规律,而且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
具有深度思维的练习能让学生带着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生活履历参与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参与思想的建构与意义的生成。
四、合情,设计富有层次
这里的“情”指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设计练习,要照顾学生的发展水平,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轻松、愉快、满足、成功的心理体验。
苏教版第七册中有一篇神话故事《开天辟地》,在设计“概括主要内容”这一练习时,某位教师安排了三个不同难度的练习:
1.请在文中找到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的一句话,画出来。
2.请结合课题,写一写谁干了什么?结果怎样?
3. 练习四中的“读读背背”有八个词语“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阔斧、开天辟地、与日俱增、顶天立地、变化万端、改天换地”,你能用上它们写一写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新课标对于四年级学生有这样的阅读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四年级的学生必须练习概括能力。《开天辟地》这篇课文以“事”为题,结尾有总结性语句,正好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位教师在设计练习时,首先充分考虑到学生存在的能力差异:第一题从文中找句子为基础题,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完成;第二题以课题做引导,以问题为线索,帮助学生梳理故事脉络,从而概括出主要内容;第三题则具有一定难度,将练习一中的成语引入,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训练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一举两得。其次,练习设计合情合理,还注意了知识前后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衔接性、系统性与渐进性,做到了及时再巩固、再练习。对于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进行二次练习,实现方法的迁移,形成能力。比如作文讲评之后应及时让学生把作文重写一遍,或者写一篇同类的作文,这样的练习才能落到实处,才有效果。
总之,“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 有效的练习不在于多少,在于教师的“用心”。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真正体现练习的价值。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