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巧设计,助力思维再进阶

2024-01-06 00:11陈旻汪笑梅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教学设计

陈旻 汪笑梅

【摘 要】 教师应立足于“大单元的整体设计”,致力于“单篇课文”的深度夯实。《跳水》一文是微型小说,结合其文体特点,教学时教师可设计“简明扼要讲述故事”“清晰梳理情节线索”“深度感受小说魅力”等学习任务。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适当地减缓任务的坡度,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小说文体 文本细读 整体问题设计

教学设计

一、走近小说文体,创设文本学习情境

(一)走近小说文体

1.作者简介。

(1)对于列夫·托尔斯泰,同学们有哪些了解?

(2)(出示:《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小小说《跳水》。

2.了解“小小说”。

(1)(板书:小小说)小小说,又叫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顾名思义,就是一分钟就能读完的小说。

(2)《跳水》全文只有几百个字,却记叙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创设情境

1.第一组:一艘、帆船、航行。

(1)“艘”“船”“航”都有舟字旁,“舟”字做偏旁时写起来要收一收,写扁一点儿,横变提。

(2)指导范写“艘”字。

2.第二组:船舱、桅杆、横木、甲板。

帆船上还有这些重要部件——对照图片认读词语。

桅杆就是这根又高又粗的圆木,直立在船上。 横木是挂帆的地方,比较细窄。大家看,横木和桅杆通过绳子相连。想想看,你如果站在最高的那根横木上会怎么样?

3.第三组:摘帽子、逗孩子。

(1)注意动作:钩住绳子、扭着身子、龇牙咧嘴。

(2)“钩”这个字,右侧“勾”字里面的笔画是撇折和点。笔画弯曲的样子就像是肢体钩住绳子的动作。

(3)第三组词写的是谁?谁能想象猴子做这些动作时的表情,再来读一读?从你的朗读中,我们听出来猴子真是放肆。

(4)动画演示。猴子坐在桅杆顶端,把帽子挂在横杆的一头,任意妄为,真是放肆。

【设计意图】本文是五年级的精读课文,是一篇微型小说。本课的教学在关注单元的“核心任务”——“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的基础上,还需关注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因而在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小小说”的文体特征。三组词语的认读、学习,既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夯实,也是梳理小说的情节,为微型小说的深度学习创设情境,为学习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梳理提炼标题,整体感知故事

1.朗读课文,概括小标题。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故事是从谁和谁开始的?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概括时注意语言简练。(水手拿猴子取乐)

2.小结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圈出故事里的主要人物,提炼出核心事件。

3.概括故事的发展、高潮和结局部分。

(1)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谁和谁发生了什么事情?(猴子逗孩子生气)

(2)第3、第4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孩子追猴子遇险)

(3)最后两个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船长逼孩子跳水)

4.借助小标题简要讲述故事。谁能借助四个事件的小标题来简单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5.理清情节的逻辑关系。

(1)这样彼此影响、紧密关联的一个个事件就构成了小说的情节。(板书:情节)

(2)读小说,还要去探究情节之间的关联,仔细琢磨,才能品出滋味。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提炼出人物和人物之间的事件,并以故事发生为例,示范拟定“水手拿猴子取乐”这样“人物+事件”型的小标题。接着,教师放手让学生概括剩余部分的内容,再引导其用小标题串联各部分的情节。有了方法的指引和具体的示范,学生自然能够轻松把握住小说的全貌。

三、探究情节关联,分析人物心理

(一)探寻故事发生的必要条件

1.想一想哪些因素导致故事向着惊险一步步发展呢?

2.读第1自然段,让我们一起登上这艘远洋归航的帆船。

(1)“风平浪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交代了天气的状况,暗示了人物的状态等重要信息。(板书:环境)环境描写可以营造氛围,交代背景。

(2)“环游世界”“往回航行”,说明大家已经完成了既定的任务,心情很好。闲来无事,才会拿猴子取乐。

(3)句子中的“因而”前面是“放肆”的原因,后面表示结果,从“显然”一词可以看出猴子对于水手们的取乐逗趣是心知肚明的。

小结:正因为猴子明确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它故意做怪样,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大家笑得越开心,猴子的行为也就越放肆。

(二)了解故事经过,探究遇险原因

1.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帷幕,孩子也一步一步从甲板上爬到了最高的那根横木上。

2.请大家想一想:是谁把孩子一步步地“推向”了险境呢?(相机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自己)

(三)聚焦“笑”的语句,品读遇险经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圈出和“笑”有关的语句。

2.品读第2自然段。

(1)“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水手笑,孩子也笑,猴子摘下了孩子的帽子,可能是因为什么呢?(猴子挑人群里比较小的孩子去挑衅,因为太高大的人,猴子也不敢去挑衅。)

(2)“水手们又大笑起來。”联系前文,我们找到笑的原因,结合后文,我们可以找到笑的影响。水手的笑让猴子越来越放肆。

(3)“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你觉得此时孩子脸上的表情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叫哭笑不得?为什么哭笑不得?

3.品读第3自然段。

(1)“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你从哪里感受到孩子的生气?(气得脸都红了)怒形于色。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他的愤怒?(脱下外套是做准备,爬和攀需要手脚并用,爬的是极高的桅杆,攀的是摇摇晃晃的绳子)从“夺”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4.品读第4自然段。

(1)这一段里有没有“笑”的描写?

(2)猴子“龇牙咧嘴”地怪笑,其实是在嘲笑孩子,就像在说什么。孩子此时的心情如何?(气极了)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5.小结:究竟是谁把孩子推向了险境?孩子的情绪、水手的笑、猴子的逗弄彼此影响,相互作用,最终让孩子走上横木,陷入危机。

【设计意图】以统领性问题指导学生找出文中水手的三次“笑”,通过对助推情节发展的关键语句的深度探究,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小说内容的精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开展有意识的分析,清晰地认识到要从三个角色入手理解故事发展的过程,关联小说最后的结局。活动的创设,不仅助推了学生对小说文本的深度理解,同样推动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四、总结回顾梳理,探究小说主角

1.思辨探究:小说这么多人物中,谁是最关键的主角呢?(孩子的篇幅最多,水手起到推动作用,猴子是诱因。)

2.(板书:船长)有没有哪位同学认为主角是船长呢?(船长最后救了孩子,所以他是主角。)

3.写船长的篇幅那么少,他怎么是主角呢?(因为前面这么多的篇幅就是为了写危机的严重性,而危机越严重,就越能凸显船长的经验丰富、沉着冷静。)

4.小结:小说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孩子、猴子、水手,是为了制造出一个危机。但危机是谁解决的?(船长)危机写得越多、越严重,解决危机的这个人的形象就越高大。最关键的人物有时并不是描写篇幅最长的,这就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教给我们的一个写作秘诀。

那么,船长是用了什么方法让孩子脱离危险的呢?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船长形象呢?我们留待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对小说主角的探究,学生不仅对小说情节进行了思辨性回顾,同时,在师生、生生对话中,还对人物关系又进行了深度梳理,更从写法的角度观照了小说文体,是一种学习的进阶。

专家评析

一、字词教学形式新颖,成为理解文本内容的线索

1.出示文章第一句话中的三个词语。让学生在语境中认识“艘”字,然后点出这就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因为它是一篇小说,不管多短,它是有时间、地点的,一个识字环节就把地点凸显出来了。

2.图文对照学“船舱、桅杆、横木、甲板”,认识这些船上的部件既是学习生字,同时又是对内容进行理解。因为这是发生在一艘帆船上的故事,环境就是这一艘帆船,所以对这些部件的认识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的认识。陈老师还特别突出了对“横木”的讲解:横木是什么?横木有多高?你如果站在上面心情会怎样?为什么船长叫孩子往海里跳,不往甲板上跳?这些都是跟内容的理解密切相关的。

3.把猴子的动作提取出来,认识“摘、逗、钩、龇牙咧嘴”等字词,学生识字的同时对猴子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因为猴子是导致这个故事发生的最直接的诱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学了字,学了词,认识了猴子,扣住了“放肆”这个最关键的词语。陈老师的字词教学设计用心,巧妙而清晰。

二、学习过程的设计整体性强,脉络清晰,训练有效

学习过程的设计必须有整体感,把握住阅读文本的核心,形成每一步都在朝着目标迈进的完整脉络。陈老师扣住了这篇小说的关键:情节的发展。

陈老师先让学生总体了解事件发展的过程。这个环节不是单纯地分段,而是在了解情节,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围绕着故事的发生有哪几个部分,请学生来概括,可以从猴子角度说,也可以从孩子角度说,关键是用自己的话把它概括出来。概括训练了学生对关键人物的关注,更对学生选用词语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在不断调试中,学生找到恰当的用词,就比较准确地理解了内容。就小说阅读而言,陈老师没有急躁冒进,而是先对文章内容、结构有较好的整体感知,着力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的训练,这一步走得实实在在。

三、问题设计巧妙,具有思维梯度

我们现在非常强调任务的设计、问题的设计,但是有很多课的问题设计看似问题一长串,但逻辑联系不强,探究发现空间不大,难以促成学生深度学习。陈老师用四个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1.谁把孩子“推向”险境?这是需要就文本内容思考推敲的问题。有了这个问题,学生的讨论才有质量。学生要充分阅读文本,阐述才能有理有据,要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原因,设身处地地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才能全面深入地体会“险境”之“险”。讨论让学生清晰地认识猴子、孩子、水手三个因素共同推动了事件的发展,这个问题整体性是很强的。

2.读第1自然段,思考哪些因素导致了故事的产生和发展。第1自然段虽然文字不长,但细读体会空间很大。例如,有一个学生说“往回”这个词很重要,因为任务完成了。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在往回航行,长途回归更是放松的事;水手都在甲板上,才给猴子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契机;“风平浪静”也很重要,是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条件。学生可以在这个问题之下,感悟小说环境描写的意义。

3.阅读第2~4自然段,看看有哪些笑,如何理解这些笑。陈老师抓住“笑”进行追问,文本读得很细。第2自然段有“三笑”,从孩子笑得开心、水手的大笑到孩子的哭笑不得,重点体会孩子“哭笑不得”的心态。第3自然段从水手笑得更欢切入,把怎样写出孩子内心的“气”带入体会。关注动作描写,攀住绳子、爬上桅杆。第4自然段,文字表面没有笑,学生要思考文字背后有没有笑。学生关注了猴子的“龇牙咧嘴”,从猴子的“笑”切入,可以看出孩子更生气了。孩子从前面“攀”绳子,到现在“放”绳子,从危险走向了更危險。一个对“笑”的问题的追问,把水手、猴子、孩子整合在一起,把对语言的品味咀嚼连接在一起。问题设计巧妙,学生读得饶有趣味。

4.这篇小说中谁是主角?这个问题也很切中学生学习的困惑。有学生说是猴子,有学生说是孩子,说明学生对主要人物的理解还停留在关注篇幅长短的阶段。就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体会前面写得很长,都是为了表现谁,谁才是主角。学生对小说情节为表现人物服务这一特点有了初步体会。

从整节课来看,问题设计都经过精雕细琢,文本读得细致充分,使这一课耐听、有新意。

就这节课,我的建议是教师还要退后一点。教师自己对文本读得细致,读得深入,这是设计高阶思维问题的基础。但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控制太多,结论给得太快,解决问题还是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试着去完成。比如第2~4自然段的“笑”,可以整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地说,教师跟进,而非明牵。教师的话语尽量减省,学生说话的机会才更多。另外,板书与PPT内容虽然很全,很有条理,但出示太精细,就显得控制性强,重点不鲜明了。

最后,教师在分析的基础上再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去读。一篇名家小说会有很多值得品味学习的描写,比方说开头的那种风平浪静、齐聚之乐,猴子的放肆、对孩子生气的描写,以及最后的紧张场面等,要让学生品一品,再读一读。学生读得不够,就少了强化体验的过程。教师对学生读的问题没有及时关注和引导改进,就可能忽略了学生夯实基础或取得进步的契机。※

(作者单位:陈旻,江苏省南京市金地自在城小学;汪笑梅,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方法谈
细读文本,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