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政
摘 要:生育是人的自然行为,也是社会行为;教育却是人的社会行为,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做好的。人要终身学习,要学习如何做一个好家长。家长应当对自己严格要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平等相处,在孩子的教育上有限作为。要教育孩子,先教育自己。
关键词:家长;教育;儿童;成长
仔细观察会发现,不管什么平台、什么场合,大家讨论家庭教育问题时,多数说的是孩子。尤其是家长们,一个劲儿地说自己的孩子出了什么问题,焦急地询问该如何解决。很少有反思型家长。反思型家长不只会说孩子,还会谈到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把家庭成员一起拉进来讨论。更重要的是,不只要说孩子的课业,还要将家庭生活纳入家庭教育的观照中,因为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也都是孩子的教育资源。所以,要树立这样的意识——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一般来说,家庭教育如果出了问题,那么一开始出问题的大多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即使孩子出了什么问题,根源也在家长。许多做家庭教育咨询的都有这方面的认知欠缺与盲区,他们和家长探讨的都是孩子的问题,针对的都是孩子的错误。即使说到家长有什么不对,也都轻描淡写,不外乎措施可能有什么不当,方法可能有什么不妥。也就是说,讨论家庭教育,似乎有一些不证自明的前提,那就是——家长都是合格的家庭教育导师,所有的教育措施通过家长都能实施到位,家长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方法都能教育好孩子……其实,这些前提是不对的,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
生育是人的自然行为,也是社会行为;教育却是人的社会行为,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做好的。所以,才会有“只管养,不管教”的现象——不是不教,而是做父母的教不了。有些人自己还没成长好,怎么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职责?
家庭教育从决定生育孩子时就已经开始。我经常说,人要终身学习,没有一个人天生就能做任何事,也没有一个人天生就能适应每一个角色。社会上许多工种都要经过岗前培训,有的培训时间还相当长,更有不少工种是要持证上岗的。在我看来,没有哪一种工作比培养人重要。一些产品做坏了可以重来,一些产品质量不高也可以将就着用。人的培养可不是这样,它几乎是不可逆的,更不可以重来,它事关个人、家庭、社会与国家的幸福与未来。家庭教育是人的培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可如此重要的“工种”偏偏没有岗前培训,好像是个人就天生能从事家庭教育。这显然不对,家庭教育的岗前培训迫切需要高质量与制度化。
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暂且不说。就说在当代社会,我们如何做父母,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家庭教育人。
第一,要对自己严格要求。
不要轻视那些家庭教育的俗语,它们都是数代人家庭教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比如“言传不如身教”。家长自己做好了,孩子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就会不自觉地模仿。这一点,人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动物的教育就是身教。一个人有了孩子,原先生活中的坏毛病都应改掉,要知道,孩子在一边看着呢!从正面说,做父母的要勤劳,要爱学习,做人的好品质也都要尽量具备。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说,母亲常常要胡适向他的父亲学习。母亲对胡适说:“你必须永远追随你父亲的脚步。我一辈子只认识这个完美的人。”这就是做父母的好品德带给孩子的不尽的福利。
第二,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是整个家庭的,教育孩子也应该是所有长辈的共同义务。家庭中,父母有了分歧,要学会沟通、协商、让步和妥协,寻找解决问题的最大公约数;特别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不能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不是,更不能要求孩子站队。教育孩子有一点点进步都不容易,它可能因为爸爸妈妈的一场架而一切归零,甚至跌到负数。孩子需要的是安定,是安全,是归属感,是爱。而父母间不和谐的关系,恰恰给了孩子怀疑、恐惧、自卑、绝望、仇恨、叛逆与暴力的萌芽。以中国传统文化来打个比方,和谐融洽的氛围是家庭最好的“风水”。
第三,要与孩子平等相处。
俗话说“万事孝为先”,而这“孝”被曲解为听话、服从、不能顶嘴等。这种恶劣的代际文化一定要革除。家长更不能打孩子,“棒打出孝子”是最丑陋、最野蛮的一句话;不仅不能打孩子,就是生气也要不得,不生气是做父母最起码的涵养。梁实秋说,天下最难看的就是一张生气的脸,说得真是好。做父母的可能视打骂孩子为当然,但留在孩子心中的阴影可能是一辈子的。作家聂绀弩写过一篇《怎样做母亲》。他说母亲给自己的印象就是不停地打骂他,好也打,孬也打。他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桌上的两个铜板不见了,他没拿,但母亲一定说是他偷了,于是就打。“母亲真是个青天大老爷,她从来不含糊地打一顿了事,一定要打得‘水落石出。偷钱该打,不算;撒谎该打,也不算;一直打得我承认是我偷了,并且说买什么东西吃了,头穿底落,这才罢休,不用说,这都是完全的谎话。”这样打孩子的结果是什么?聂绀弩说:“记得很清楚,从那次起,我知道了两件事:一,钱是可以偷的;二,人是可以撒谎的。”所以,文章最后回到题目,聂绀弩的答案与建议是:“怎样做母亲呢?让别人去讲大道理吧,我却只有两个字:不打。”
与孩子平等相待,有事就和孩子商量,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不愿做的事。如果这桩事一定要做,而孩子又坚决不做,那一定是有原因的。做父母的一定要冷静,耐心去了解是什么让孩子不愿做看上去是“正确”的事情。一旦了解了,你就会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愿意,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拒绝;只有了解了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平等的要义之一是宽容,特别是要容错。任何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要想一想:你是不是不犯错,你是不是没犯过错?你与孩子一般大的时候你又做得如何?你也是在犯错与改错中成长的,凭什么容不得孩子犯错?孩子就是孩子,不要把他当成人对待,我们是在陪孩子成长,而不能让孩子早熟。一个小孩子,却给人世故、俗气的感觉,老气横秋,那他还是孩子吗?这还是在教育孩子吗?这是剥夺孩子的童年!我们要的是健康活泼的孩子,而不是小大人。在这个问题上我要多说一句,一些“高知”的家庭,一些富有的家庭,本来是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但是就因为没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不是让孩子处在压抑中,就是处在放荡中,反而使孩子在成长中麻烦不断。
第四,要在孩子的教育上有限作为。
家长应适当放手,让孩子自由发展,尽量缩小家庭教育的半径和力度。我看一些家长,自己以前学得跌跌爬爬、磕磕绊绊,但在孩子面前却俨然“学霸”,全科通才。我反对把家庭学校化,家庭就是家庭,家庭教育有职责和边界。创造条件让孩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参与家庭、社区力所能及的劳动,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健康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全的心理、性格、情感、意志品质,学会与人交往,开朗阳光……这才是家庭教育的内容。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的,不只是课业。家长要鼓励孩子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不要认为孩子课业以外的玩耍是不务正业,相反,要学会欣赏。丰子恺先生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他做父亲的好脾气、好陪伴受到了朋友们的一致称赞。家长们可以读读他的《给我的孩子们》,这是一封写给孩子们的信。丰子恺在信中不吝赞美之词。他称赞孩子们的“创作力,比大人真是强盛得多哩”,“你们每天做火车、做汽车、办酒、请菩萨、堆六面画、唱歌,全是自动的,创造创作的生活。大人们的呼号‘归自然!‘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化!在你们面前真是出丑得很了!”我倒不是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像丰子恺这样写信夸孩子,但确实要欣赏孩子。家长的欣赏是孩子最大的幸福,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自信。
为什么说要与孩子一起进步,与孩子共成长?这不仅是说要学习如何做父母,更是说因为要做孩子的榜样,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会促使自己更勤奋地去工作、去奋斗,让自己更丰富、更成熟、更成功。好的家庭教育是这样的:当你夸赞孩子进步时,孩子同样夸赞你的优秀。
总而言之,要教育孩子,先教育自己。
(汪 政,江蘇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京晓庄学院特聘教授,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