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晨,董一力,丁瑾晗,周小容,杨晓鸿,杨美芳
(1.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结局[1],现今被认为更像是一种医学诊断,是可以预防和推迟的[2]。近年来由于灾害频发,如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猴痘等,人们对于健康和死亡越来越关注。本科护生较之其他专业的学生,接触“伤、病、死”频繁而又密切,既是接受死亡教育的对象又是为患者提供死亡教育的教育者。同时作为未来社会医疗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其在院校教育中系统地接受死亡教育,树立积极的死亡接受态度十分重要。因此,课题组对西南地区本科院校的本科护生展开调研,以期了解本科护生的死亡态度及对死亡教育需求的现状,旨在引导其敬畏生命,深刻认识患者的尊严和价值,树立科学、系统的生死观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真正践行“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患者的生存与死亡质量。
采用便利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2 年5-7 月选取西南地区5 所医学本科院校进行调查。纳入标准:(1)全日制在校护理专业本科生;(2)自愿参加本次调查。排除标准:(1)非全日制本科生,如专升本学生;(2)调查期间休学、请假或不愿参与研究者。
1.2.1 调查工具(1)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基本信息、家中谈论与死亡有关的话题和是否接受过死亡教育培训等。(2)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评分标准,包括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5 种得分选项,依次计1~5 分。该量表共有31 个条目,分为5 个维度:死亡恐惧、死亡逃避、中性接受、趋向接受、逃避接受,得分高低与护生该维度态度趋向成正相关。量表总Cronbach's α 系数为0.845,5 个维度内容效度KMO 值分别为0.78、0.78、0.77、0.89、0.85,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调研需求。(3)死亡教育需求量表。死亡教育需求量表主要用于测量个体死亡教育需求现状,该量表由国内学者沈峰平于2011 年编制,该量表信效度良好,总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973,能够有效评估国内护士死亡教育需求。该量表包括10 个维度50 个条目,具体内容涉及死亡教育概论,认识生命,哲学、宗教死亡观,濒死体验,悲伤辅导,丧葬文化,尊严死亡,自杀相关问题,临终照护,死亡伦理与法律等相关问题。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1 分代表“非常不需要”,5 分代表“非常需要”。量表总分范围为50~250 分。量表得分越高,代表个体死亡教育需求越高。(4)死亡教育需求调查表。包括死亡教育的需求、接受死亡教育的途径、期望的课程形式及时间等。
1.2.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星展开网络调查的方式。一般资料和需求问卷设计完成后进行预调查,发放问卷50 份,通过问卷反馈再次修改、核对,确保信效度后再统一发放展开正式调查。问卷发放由课题组指定成员负责,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如实填写问卷,填写完毕立即提交。使用线上问卷星,通过微信群、QQ 群、学习通、知到学习群发放问卷650 份,回收有效问卷649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85%。
1.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经双人核对后录入软件,对于性别、年级等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对于死亡态度、死亡教育需求得分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测,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s)表示。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本科护生的一般资料(n=649)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n=649)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死亡态度类型的分析结果得出,他们中有524 人(80.74%)对死亡持中性接受的态度。通过均值的描述性分析得出:中性接受得分最高(3.91±0.36)分,死亡逃避得分(2.86±0.16)分、趋向接受得分(2.86±0.31)分、死亡恐惧得分(2.83±0.22)分,逃避接受得分最低(2.73±0.18)分,详见表2。
表2 本科护生死亡态度类型及总体得分情况(n=649)Table 2 Types of death attitude and overall score of nursings undergraduate(n=649)
相关性分析显示,本科护生中性接受与死亡教育需求呈正相关(r=0.421,P<0.05),逃避接受与死亡教育需求呈正相关(r=0.277,P<0.05),趋向接受与死亡教育需求呈正相关(r=0.331,P<0.05);本科护生死亡恐惧与死亡教育需求呈负相关(r=-0.061,P<0.01),死亡逃避与死亡教育需求呈负相关(r=-0.257,P<0.01)。中性接受对于死亡教育概论的需求正相关程度相对较高(r=0.583,P<0.05),逃避接受对于濒死体验的需求正相关程度相对较高(r=0.387,P<0.05),趋向接受对于死亡伦理与法律的需求正相关程度相对较高(r=0.392,P<0.05),死亡恐惧对于丧葬文化的需求负相关程度相对较高(r=-0.125,P<0.01),死亡逃避对于濒死体验的需求负相关程度相对较高(r=-0.351,P<0.01),详见表3。
在649 名被调查者中,仅有38.37%(249 人)的本科护生表示愿意接受死亡教育,在这些对死亡教育有需求的本科护生中,其接受死亡相关教育途径排在前3 位的分别是学校教育、大众传媒、书刊报纸;对于希望采用的培训方法,92 人(36.95%)希望面对面讲授,54 人(21.69%) 希望网络授课形式,103 人(41.37%)希望面对面讲授和网络授课结合;对于培训的时间,149 人(59.84%)希望灵活的培训时间,71 人(28.51%)希望每周1 次,其余29 人(11.65%)选择其他时间。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592 名(91.22%)本科护生从来没有经历过死亡教育培训,说明院校的死亡教育开展严重不足。开展死亡教育既是专业医学知识学习的需要,也是本科护生未来职业的要求[3]。相关研究表明,死亡教育的缺失可使医护人员在面对濒死患者时更容易出现压力、焦虑等负性情绪[4],而以学生为中心[5]的死亡教育有助于缓解护生对死亡的负性情绪,增强其对死亡的接受程度,因此在医学院校开展死亡教育十分必要。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54 名(39.14%)本科护生的家庭能公开谈论与死亡有关的话题,这种现象与我国传统死亡文化是分不开的。相较于西方死亡文化的开放并形成较成熟的死亡教育体系,甚至将死亡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教育或医学人文教育中[6],我国也应在借鉴其他国家死亡教育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有关死亡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本科护生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帮助本科护生全面接受死亡教育,以便将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工作之中。
当代本科护生由于专业课的学习,对健康与疾病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大众传媒、书刊报纸等渠道了解关于死亡的知识。从死亡态度类型的分析结果来看,大多数本科护生对于死亡的态度为中性接受。表明当代本科护生对于死亡已经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虽然成长的环境中避讳死亡,但已经摆脱了传统思想“重生忌死”的影响。死亡逃避与趋向接受的得分也较高,说明本科护生仍存在避讳死亡或是对所谓“死亡后的世界”有所幻想的心理,不能严肃和科学地看待死亡。因此对本科护生进行科学、系统的死亡教育十分有必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死亡态度会影响本科护生对于死亡教育的需求(P<0.05 或P<0.01),越趋近于接受死亡的被调查者对于死亡教育相关知识的需求越强烈,而死亡恐惧、死亡逃避与死亡教育需求呈负相关。因此在死亡教育开展前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死亡态度,通过科普等方式降低其死亡恐惧,提高其死亡接受度,根据不同趋向的死亡态度分层次开展不同内容的死亡教育,循序渐进地进行,尤其是对死亡恐惧者的死亡态度,提高他们的死亡教育需求,将会提升教育效果,以便将来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应对照护濒死患者的情境。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死亡态度对死亡教育的不同内容有所倾向。中性接受者的死亡教育需求倾向于死亡教育概论方面,表明这类人群希望全面了解死亡教育的组成与内容;逃避接受者的死亡教育需求更倾向于濒死体验方面,逃避接受者由于对死亡抱有避讳的心理,因此了解死亡的过程及感受的意愿更强烈;趋向接受者的死亡教育需求更倾向于死亡伦理与法律,对死亡怀有更大的兴趣,期望了解死亡概念的界定;死亡逃避者和死亡恐惧者分别排斥濒死体验的相关知识、丧葬文化,由于此类人群对死亡有逃避和恐惧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中避讳濒死、死亡、丧葬等相关事件,所以接受此类知识的需求更低。因此,在死亡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可根据具有不同死亡态度学习者的死亡教育方面的知识需求倾向进行适当调整,提高护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在本次死亡态度的研究中,除了常见的死亡逃避,趋向接受维度值得关注。调查结果显示,除了中性的死亡接受,本科护生总体在趋向接受的死亡态度方面具有倾向性,说明他们还未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正确的生死观应当是对死亡既不惧怕也不期待的客观态度。对于死亡抱有过多美好的幻想与想象可能导致本科护生在将来职业道路上对患者进行医学治疗时不能做到严肃和客观对待,降低抢救患者的积极性、面对濒死患者的临床照护主动性,所以要重视护生死亡态度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在对本科护生进行死亡教育的调查中,仅有少数人愿意接受死亡教育,说明对于死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在开展死亡教育建议方面,被调查者倾向采用面对面授课与网络授课相结合的方式、灵活的培训时间来完成死亡教育课程。因此,死亡教育形式可采取课堂授课与网络课程资源相结合的方式,依据护生自身特点灵活设置死亡教育课程。相关调查发现,随着临床工作经历的不断丰富,护理从业人员会考虑更多有关生命和死亡的问题,接受死亡教育的意愿更强烈[7]。说明实践经历能促进学生对死亡和临终相关问题的思考,在死亡教育课程的设置中可借鉴这一结果,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等教学形式来启发学生对于生命和死亡相关问题的思考,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在普及死亡教育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院校的支持,政府机构应当加大对死亡教育方面研究经费的投入,社会媒体应当增加对死亡相关话题的报道以及讨论,营造重视死亡舆论的氛围,院校在本科护生的培养中还应当关注人文关怀培育成效,树立科学、积极的生死观,同时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际。
西南地区本科护生的死亡态度较中性客观,但大多数未系统接受过死亡教育,对死亡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死亡态度会直接影响护生对于死亡教育的需求,且持有不同死亡态度的本科护生对死亡教育相关知识不同方面的需求倾向具有差异性。护生与其他专业的高校生相比具有特殊性,由于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要经历临床见习、实习和规培,不可避免地面对疾病与死亡,可能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而科学、系统的死亡教育可消除其影响,使得本科护生更加严肃、客观地看待自身与患者的生命。因文化背景等原因导致死亡教育在我国仍旧缺乏,我国本科护生也缺失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存在不重视死亡教育的现象。因此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院校有必要在借鉴其他国家死亡教育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有关死亡的历史文化背景、本科护生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开设学生易于接受的、具有灵活的培训时间、采用面对面授课与网络授课相结合的形式的死亡教育相关课程,也要注重结合本科护生的需求倾向,在其专业教育培养过程中提供个性化的死亡教育培训,从而引导和培养护生树立科学的生死观,帮助其树立正向的死亡态度,掌握正确的生命教育与死亡知识,同时培养人文关怀意识,从而有效应对照护濒死患者及面对患者死亡事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提高患者的生存与死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