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恬悦,赵 畅
(1.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上海 201800;2.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200093)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要求各职业学院积极试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复杂性、灵活性提升,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高职院校有必要从“工学结合”角度对教育管理体系进行重新考量,基于发展需求建立更完善的管理机制。
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并根据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提出的教学模式,称为工学结合模式。该模式下,高职院校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需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开发的着力点,着眼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创设企业实践环境,实现教学与工作的有机结合。
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为核心内容、以“学”为主要目的、强调校企双方的有效合作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有利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既能缓解企业的人才短缺危机,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双方互利共赢。
教育管理与其指导原则息息相关,体现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归纳总结教育管理的实际经验。而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不同,需在教育管理中包含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建设管理、教学质量管理。高职教育管理的任务是围绕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充分利用人力、物力等资源,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等环节培养高质量人才。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管理需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高职院校要做好教育管理中的学分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督、教学评价考核等工作。高职教育管理的特点体现在教学过程更注重实践性、人才培养具有协同性、教学运行管理具有灵活性,同时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着力促进高职教育体系的转型发展,引导高职院校朝着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变。因此,高职院校应加积极融入工学结合教学理念,指引学生完成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但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理念落后,其工学结合模式在实际应用时仍存在阻碍,难以全面落实。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里,部分高职院校未充分立足自身实际,未发挥原本优势,未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也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模式上仅是对普通高校的模仿,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工学结合是将实践内容融入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部分高职院校受校内实训条件的约束,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关文件虽明确了毕业生须经过半年顶岗实习,多数院校也建设了相关实训基地,但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从这些院校的教育管理人员来看,其并未深刻领会工学结合的内涵,在制度规范管理和职业岗位培训方面意识淡薄。在思想认识上,表现为未摆脱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理念,对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管理不够深入。
通过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管理制度的调查发现,学校制度体系中缺失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导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未达到预期。学年制的教学体制,尽管有利于整体管理,但过于呆板,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新模式,也不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体现在:校外顶岗实习制度不完善,高职院校在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管理上的探索不够,学生校外实习分散;高职院校师资管理制度不完善,尽管一些学校制订了师资管理制度,但制度的合理性存疑,且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并未严格执行;制订相关教育管理制度时缺乏深度调研,未及时解释出台制度的意义、目的,制度实施存在难度;教育管理制度涉及教学的多个方面,但不同职能部门在制订制度时与其他部门缺乏沟通,制度制订后其他部门出现质疑等。
①专业建设上,部分高职院校多数专业的建设以市场调查为基础,少部分专业仍按传统教学模式设置,实践环节薄弱,导致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教育管理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成效不显著。②师资建设上,高职院校招聘教师时通常忽略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只侧重于高学历,师资队伍整体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及“双师型”人才,教学质量受到影响。③课程教学体系上,高职院校在引用工学结合模式时,未能积极优化专业教学体系,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与工学结合模式存在冲突,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高职院校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就必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但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时,未能与企业维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训基地难以高效运转,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当前我国社会的人才需求多元化特点日益显著,而高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也是如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理应充分运用因材施教等理念,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格局。高职院校应更新教育管理理念,积极融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早进行专业细分,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大一学业即将结束时,帮助学生明确其未来成长的方向,构建精细化与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工学结合模式可以达成预期目标。
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中,通过健全工学结合模式,能够促进教育管理成效的提升。①加强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推行工学结合,制订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管理、教学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同时可以组建工学结合管委会,建立校企协同工学结合教育管理机构,在学校内部推行工学结合项目管理机制;②健全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育管理体系,包括建设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具体举措等多元化的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落实工学结合模式;③制订相关教育管理制度时进行深度调研,及时解释出台制度的意义、目的等;④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对制度进行调整和修订,保证制度与时俱进。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要加强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推动重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工学结合模式下,教育部门、高职院校教师及相关行业组织要建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体系。①高职院校教师参考企业提出的相关意见提炼开发全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充分融合理论与实践;②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骨干人员全程参与开发过程,并不断进行研讨与修订,从而达到完美效果;③各院系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置专业课程,深入行业内部明确当前的人才需求情况、明确岗位人才的胜任力要求,依照岗位需求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为后续的实践技能教学提供相应的参考。④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积极展开项目化教学,培育适应社会行业岗位发展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在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时,高职院校可考虑精简部分理论内容,突出技术性和应用性。同时对社会行业发展进行前瞻性了解和研究,依据社会行业的动态发展灵活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解决专业课程体系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用的情况。
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运用和开拓多方面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课堂。教师可以选择在线开放课程,随时随地展开课程教学,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具有天然优势。具体做法如下:①加强线上学习的学分认定,制订慕课课程学分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互认机制,做好线上线下的有效衔接;②为使学生能在网上学习相关课程,教师要及时将一些课程迁移至线上,提升教学效率;③在诚信体系尚待进一步规范的情况下,优化考核和评价机制。高职院校教务管理部门要考虑怎样保证网上学习的是学生本人,怎样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怎样建立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等一系列问题。④高职院校需要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明确工作的任务与责任,秉承目的性、计划性、开放性原则,对高职教育管理进行科学、高效地规划与应用,整合和利用多方面的资源,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促进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及水平。
工学结合要想形成政府、社会、企业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新格局,高校院校就应当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积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①借助校企稳定长期的合作平台,既可以让校企双方共享人才、经验与资源,还可以促进形成互利共赢的运行机制;②高职院校教师需要研究企业技术应用和专业前沿领域,基于企业发展基础,协助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③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具备建设时间长、投资金额大等特点。仅依靠单一主体的力量难以获得成效,完善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贯彻运行市场化与投资多元化的原则,各主体充分认知自身的角色定位,将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从而营造真实的生产现场和职业环境,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真实岗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与校外合作企业形成科研合作,在构建重点专业和学科的科研实验室时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强化高端人才的培养效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企业直接生产产品,使实训基地成为企业的生产厂家,在实训教学时由企业提供教学场景,促进校企紧密合作、密切沟通,探讨良性可持续的合作方式,维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成效,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在教育管理中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理应进行更为全面的推广应用。如何让该模式在教育管理中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则需要各高职院校在实践中继续尝试与探索,共同思考工学结合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