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益梅 曾昱
[摘要]修订美的感受力量表(Engagement With Beauty Scale,EBS)中文版以分析其在我国中学生被试中的信度和效度。选取523名在校中学生,填答中文版EBS量表。采用感恩、道德提升感量表作为EBS中文版的效度指标。结果表明,EBS中文版共14个项目,各项目均具有良好的鉴别度;验证性因素分析和探索性分析均支持EBS中文版量表三因素结构;EBS中文版的信度较好;EBS中文版与感恩、道德提升感量表显著正相关,可以用来测量我国中学生感受和欣赏美的能力。
[关键词]美的感受力量表;道德美;特质道德提升感;信度;效度
[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54(2023)05—072—009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FJ2018B052)。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不断探索更适宜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从理论上来讲,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各方面的能力、身心健康水平等都将得到提升[1]。在学校和社会的努力下,素質教育目前已经在中小学普及。美育也逐渐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继智商、情商之后,美商也将成为个人的重要竞争力之一。美商的全称为美丽商数(Beauty Quotient,BQ),是指对美学和美感的理解力[2]。
美商与美的感受力密不可分。美的感受力是指在物质或精神世界发现、认识、欣赏美的能力[3]。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其美的感受力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已有研究表明,美的感受力是可以被培养的[4]。积极青少年发展观认为,发展资源越丰富,越能促进青少年的发展[5-6]。美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即一种特殊的快乐[7]。美的体验可以看作是青少年的发展资源,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实证研究表明,个体美的感受力会对其人格、身心健康、个人素养、亲社会认知与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审美自我效应支持审美是我们身份认同的核心组成部分[8]。美的感受力可以增加幸福感[4],预测感恩特质[9]、道德提升感[10]。个体对自然美的感受力可以增加与自然的联系,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11]。自然美感受力高的个体更倾向于采取亲社会或利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12]。由此可见,对中学生美的感受力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了解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美育提供依据,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
关于中学生美的感受力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应的测量工具也较少,以Diessner等人编制的Engagement With Beauty Scale(EBS)为主。Diessner等人提出一个体验美的模型,称为“美的感受力”,由自然美、艺术美、道德美三种成分组成,并基于该模型开发了量表,测量个体与这三种美接触时的感受能力[9]。Diessner是基于美国的文化背景,采用大学生群体作为被试开发出的量表。为了进一步探究美的感受力量表跨文化和跨人群的适用性,俄罗斯及中国香港的研究者已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13-14]。中国香港的研究者将量表翻译成粤语,采用的被试为说广东话的香港居民,年龄在18岁以上(含18岁);俄罗斯的研究者则采用中学生作为研究样本。
综上所述,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美的感受力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对其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缺乏有效的工具评估中学生美的感受力。本研究将在我国初中生群体中进行量表的修订及信效度分析,探究量表的有效性,为国内科学评估中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提供可借鉴的测量工具。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样本一:采用整群取样法从福建省漳州市某初中抽取部分初一和初二的在校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2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7份,问卷的有效率达到95.0%。在该样本中,被试的年龄范围为13~15[(13.9±0.7)]岁,有1人没有报告年龄;初一的学生有144人,初二的学生有103人;女生有151人,男生有96人。
样本二:采用整群取样法从中国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某初中抽取部分初一、初二、初三的在校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76份,问卷的有效率达到92.0%。在该样本中,被试的年龄范围为12~16[(13.2±0.9)]岁,有6人没有报告年龄;初一的学生有111人,初二的学生有98人,初三的学生有67人;女生有104人,男生有172人。
(二)工具
测量工具包括:美的感受力量表中文版、道德提升感量表、感恩量表。以往研究中,研究者曾采用感恩量表作为美的感受力量表的效标,结果表明个体美的感受力量表得分越高,越容易感恩,两者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47[9]。关于道德提升感的研究表明,道德美可预测个体的状态道德提升感[10]。因此本研究选用感恩量表、丁菀等人编制的道德提升感量表作为效标。
1.美的感受力量表
EBS美的感受力量表由Diessner等人编制[9],采用李克特七点评分法对被试的作答进行评分,“1”代表“非常不像我”,“7”代表“非常像我”。得分越高表明各分量表对应的与美接触的感受程度和能力越高。共有3个分量表:自然美(4题)、艺术美(4题)、道德美(6题)。自然美是人类与自然界相联系的一个基本方面。自然美定义为个体与美丽的大自然接触时的反应,包括认知、情感、身体等反应,这些反应是个体的一种特质,具有跨时空的稳定性。艺术美指个体感知艺术中的美的能力,包括文学作品、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力等。道德美又被称为特质道德提升感,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发现、认识、享受道德善存在的能力,是一种感受和欣赏道德美的能力,是一种稳定的特质[15-16]。道德提升感是道德与积极情绪的结合,是在个体感知他人实施的道德行为并欣赏其美德而感到自我的道德修养得到提升的情况下产生的[3]。个体的情感、认知、行为、身体等方面都会受到道德提升感的影响[15]。
美的感受力量表的汉化主要采用中英文对照回译法。本研究已经通过邮件的方式取得量表原作者的同意。修订过程如下:由数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组成研究小组,进行前期的翻译工作,将原始的英文版量表翻译成中文版。然后把翻譯好的中文版及原始量表交给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进行校对和回译,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确定最终版本。本研究对最初的英文版本进行翻译时对语言表述进行了修饰,例如将“oneness”翻译成“天人合一”,将“upliftment”翻译成“提升”,将“charity”翻译成“仁爱”,将“sincere service to others”翻译成“为他人提供真诚的帮助”等,以适应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群体的语言习惯。
2.道德提升感量表
即丁菀等人编制的道德提升感问卷[17]。量表由21个题目组成,有4个分量表:情感及其流露(8题)、自我认知(4题)、行为倾向(5题)、对他人的认知(4题);对被试的作答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分法。在本研究样本中,各分量表的α系数在0.70以上,范围在0.79~0.87之间,总量表的α系数在样本一、二中分别达到0.94、0.95。
3.感恩量表
即McCullough等人在2002年编制的感恩量表(Gratitude Questionnaire-6,GQ-6)[18]。共6个题目,对被试的作答采用李克特七点评分法,具体为1分=极不同意,7分=非常同意。在本研究样本一、二中,该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70、0.72。
(三)程序
使用统计软件SPSS 21.0对样本一和样本二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各分量表相关分析、效标关联度分析、信度检验、独立t检验;对样本二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效标关联度分析、信度检验、独立t检验。采用Mpluss 7.0版本统计软件对样本二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三、结果
(一)项目分析
数据来源为样本一和样本二。美的感受力量表共14道题,被试在所有题目的得分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1),每个题目的分数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50以上。
分两步检验量表的区分度。第一步,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排列被试在美的感受力量表的作答总分,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由前27%和后27%的被试数据组成。第二步,运用独立t检验考察各题目是否在两组上有显著差异。结果显示,14道题在高分组和低分组上存在显著差异,t值均达到0.01显著水平,见表1。
(二)效度检验
1.结构效度
数据来源为样本二。分两步进行因素分析,以检验结构效度。采用随机法,将数据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作探索性因素分析(n=125),剩下的用作验证性因素分析(n=134)。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斜交旋转法,得到:KMO值等于0.86,Bartlett球型度检验值等于1046.37,P<0.001,表明可在该样本中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遵循特征根大于 1的原则,综合考虑碎石图的结果及原量表的三维结构,所以取3个因子。3个因子的相关指标分别为:特征值等于6.76、1.66、1.08,累积方差解释率等于48.29%、11.84%、7.71%,累积方差总解释率等于67.84%。各题目因子载荷在0.50以上,范围为0.52~ 0.78,见表2。美的感受力量表的三维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下,χ2=263.48,df=74,χ2/df=3.56,CFI=0.85,TLI=0.82,RMSEA=0.14,SRMR=0.06。根据既定的标准,拟合结果可接受。
2.效标关联效度
对样本一、二的数据进行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结果表明美的感受力量表与感恩量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0**(P<0.01;n=214),r= 0.50**(P<0.01;n=259)。道德美分量表与道德提升感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70**(P<0.01;n=175),r=0.59**(P<0.01;n=247)。
3.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
对本次收集的样本1、2的数据进行美的感受力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分析。道德美分量表与自然美、艺术美分量表两两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量表有一定的聚敛性,见表3。
(三)信度检验
美的感受力总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在本次研究样本一、二中经过信度检验,结果分别为0.90(n=243)和0.92(n=271)。在样本一中,自然美、艺术美、道德美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在0.8以上,依次为0.80(n=245)、0.83(n=247)、0.88(n=245)。在样本二中,自然美、艺术美、道德美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78(n= 275)、0.83(n=273)、0.87(n=275)。
(四)中国中学生群体美的感受力的特点分析
在样本一、二中,中国中学生无性别差异。在样本一中,男生(M=4.8,SD=1.0)和女生(M=4.7,SD= 1.0)的美的感受力量表均分没有差异,t(241)=0.83(P=0.41,two-tailed)。在样本二中,男生(M=4.5,SD=1.1)和女生(M=4.6,SD=1.1)的美的感受力量表均分没有差异,t(269)=1.16(P=0.25,two-tailed)。
在样本一中,中国中学生有年级差异。初一(M=4.5,SD=1.1)和初二(M=4.9,SD=0.9)的美的感受力量表均分有差异,t(241)=2.96(P=0.003,two-tailed)。初一(M=4.5,SD=1.2)和初二(M=4.9,SD=1.2)的自然美分量表均分有差异,t(243)=2.96(P=0.02,twotailed)。初一(M=4.3,SD=1.3)和初二(M=4.8,SD= 1.2)的艺术美分量表均分有差异,t(245)=2.66(P= 0.008,two-tailed)。初一(M=4.7,SD=1.2)和初二(M=5.1,SD=1.2)的道德美分量表均分有差异,t(243)= 2.33(P=0.02,two-tailed)。
四、讨论
将美的感受力量表汉化,原版翻译之后根据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对语句进行了修饰,并在中学生群体中进行信效度检验。
通过项目分析可知,美的感受力量表的14个题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具有显著性,且在0.50以上;EBS中文版的各个题目区分度良好,在高分组和低分组上,各个题目的分值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通过结构效度分析发现,美的感受力量表的三因素模型拟合可接受,所有题目的因子载荷均在0.50以上。相关分析发现,道德美分量表与自然美、艺术美分量表显著正相关,与以往研究一致[9]。
积极青少年发展观提出发展资源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6]。美的体验作为发展资源,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青少年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与美丽的大自然、美好的艺术、高尚的道德行为进行频繁接触,那么这些美的体验可能会促使青少年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接触到美好的事物,会使青少年产生美好的情感和积极的认知。研究表明,美的感受力与感恩[9]、道德提升感有显著正相关[10]。感恩是一种个体因接受到恩惠或好的结果而产生的积极情感[19]。这种情感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20]、幸福感[21]、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22]。道德提升感作为一种积极的道德情绪可以让个体产生亲社会的认知和行为[15,23],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24]。本研究选取感恩、道德提升感量表作为效标,研究发现,被试在美的感受力总量表的得分与感恩显著正相关,道德美分量表的得分与道德提升感显著正相关,且效标关联效度均为中等关联水平。此结果一方面说明EBS中文版的效標关联效度良好;另一方面也支持美的感受力与中学生良好的人格特质、身心健康和亲社会认知具有重要的联系。
信度分析结果表明,EBS中文版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比较理想,各题目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总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高达0.9,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也保持在0.78以上。
在中学生群体美的感受力特点的分析中,该样本未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我国香港地区的研究一致[13]。但在美国和俄罗斯的研究表明,女生在美的感受力量表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9,14]。俄罗斯的研究样本量小于200,低于本研究的样本量,因此可能的原因是文化差异。其次在样本一中存在年级差异,且具有显著性,八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道德美的感受力显著高于七年级的学生。本研究在样本二中并未发现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样本一的被试来自市区的中学,而样本二的被试来自县城的中学,两所中学所处地区经济水平不同,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也会不同。根据积极青少年发展观,发展资源的丰富性影响青少年的发展[6]。在经济发达水平的地区,教育资源越丰富,青少年越能得到好的发展。因此样本一中的被试可能接受到比样本二中的被试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导致美的感受力呈现出发展模式。以往研究表明,年龄和美的感受力的得分无显著差异[13-14]。我国香港地区的研究采用的被试年龄均在18岁及以上,与本研究被试年龄不同,其美的感受力可能不像中学生一般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因此没有呈现发展模式。俄罗斯的研究采用的被试为中学生,并未发现存在年级或年龄差异,可能是本研究的被试与俄罗斯的被试所处的教育环境不同而导致结果有所不同。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本研究只对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了分析,重测信度需在后期研究进行探讨。第二,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局限于某个省份,研究结果在全国青少年群体的推广需谨慎。第三,本研究在样本一中发现的年级差异,具体原因不一定单纯是年龄造成的,也可能是教育环境造成的影响,例如教育资源的丰富性,这有待进一步探索。第四,本研究参考以往研究选取效标,但后期研究需要引入更加直观的、解释力更强的效标变量,如亲社会行为等。目前对美的科学研究处于初始期,还需继续探索美的结构,美不只包括自然美、艺术美、道德美,还包含技能美、情感美等,并根据美的结构开发更多更好的测量工具,分析人们对美的感知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性别对美的感受力影响有所不同,未来可以在这方面进行跨文化研究,揭开导致这种差异的真正原因。针对不同人群在美的感受力的特点,还需进一步开展纵向研究,才能真正了解人们感知美的能力的发展变化。
综上,本研究修订美的感受力量表(EBS)中文版,并在中国中学生群体中检验其信效度,总体结果表明EBS中文版量表初步修订的结果良好,可以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作为测量中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和道德美的感受能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朱敬熹.关于现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No.462(16):292-293.
[2]孙小会.“美商”:儿童音乐审美的根本指向[J].北方音乐,2020,No.404(20):224-226.
[3] Haidt J,Keltner D.Appreciation of Beauty and Excellence [M].// C.Peterson & M.E.P.Seligman(Eds.)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Washington DC,US: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ress,2004:537-551.
[4] María Luisa Martínez-Martí,MD Avia,María JoséHernándezLloreda. Effects of An Appreciation of Beauty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Web-based Intervention on Appreciation of Beauty and Wellbeing [J].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2018,12(3):272-283.
[5]常淑敏,张丽娅,王玲晓.发展资源在减少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中的累积效应及关系模式[J].心理学报,2019,51(11):1244-1255.
[6] Benson P L,Leffert N,Scales P C,et al.Beyond the“Village”Rhetoric:Creating Healthy Communiti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2012,16(1):3-23.
[7] Skov M,Nadal M.The Nature of Beauty:Behavior,Cognition,and Neurobiology [J].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20,1488(1):44-55.
[8] Fingerhut J,Gomez-Lavin J,Winklmayr C,et al.The Aesthetic Self:The Importance of Aesthetic Taste in Music and Art for Our Perceived Identity [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1,11:57703.
[9] Diessner R,et al. Engagement with Beauty:Appreciating Natural,Artistic,and Moral Beauty [J].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8,142(3):303-332.
[10] Diessner R,Iyer R,Smith M,et al.Who Engages with Moral Beauty? [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13,42:139-163.
[11] Jia W Z,Howell R T,Iyer R.Engagement with Natural Beauty Moderates the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Connectedness with Natur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4,38:55-63.
[12] Jia W Z,Piff P K,Iyer R,et al.An Occasion for Unselfing: Beautiful Nature Leads to Prosociality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4,37:61-72.
[13] Hui R,Diessner R.Engagement with Beauty in Hong Kong [J]. Indian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15,6(4):356-360.
[14] Sabadosh P A. Aesthetic Responsiveness in Russian and Azerbaijani Youths [J]. SovremennaaZarube?naaPsihologia,2018,7(2):90-99.
[15] Andrew L. Thomson,Jason T. Siegel. Elevation:A Review of Scholarship on a Moral and Other-praising Emotion [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17,12(6):628-638.
[16] Pohling R,Diessner R.Moral Elevation and Moral Beauty: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16,20(4):412-425.
[17]丁菀,王曉真,孙炳海等.道德提升感的结构与测量[J]. Advances in Psychology,2014,4(6):777-787.
[18] McCullough M E,Emmons R A,Tsang Jo-Ann.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 Pography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1):112-127.
[19]陈娜.感恩的内涵、理论机制与研究进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134-135.
[20]王文超,伍新春.共情对灾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感恩、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20,52(3):307-316.
[21]倪旭东,王勤勤.感恩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2):300-307.
[22]黄华炎,钟志文,黄媛等.青少年感恩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2020,18(3):221-223.
[23]MonroeA. MoralElevation:IndicationsofFunctional IntegrationwithWelfareTrade-offCalibrationandEstimation Mechanisms [J].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2020,41(4):293-302.
[24] Tingey J L,Mcguire A P,Stebbins O L,et al.Moral Elevation and Compassionate Goals Predict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the Context of a College Shooting [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19,14(3):261-270.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Engagement with Beauty Scale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e Yimei Zeng Yu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363000
Abstract:To revise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Engagement with Beauty(EBS)and analysis of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EBS scale in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523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re selected to fill i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EBS scale.The criterion-related indicators of the EBS scale are the Gratitude Questionnaire-6(GQ-6)and moral elevation scale. Results from explorative and confirmative factor analyses supported the three-factors model of the EBS scal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EBS scale is fine;The EBS scale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GQ-6 and the moral elevation scale.The EBS Chinese version scale is a valid and reliable instrument to assess the ability to perceive and appreciate beauty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EBS,Moral Beauty,Trait Elevation,Reliability,Validity
(責任编辑:陈畅、李梅)
附录
美的感受力量表中文版
以下所有的陈述,是关于你感觉到美丽的事物的经历,我们不是问你是否喜欢某物,也不是问你是否觉得某物重要,只是问你是否觉得它美。这些句子描述的内容可能像你,也可能不像你。请衡量一下,看每个句子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你,并在最符合你情况的选项上打“√”,有七种情况:1.是非常不像我,2.是不像我,3.是有一点不像我;4.是一般;5.是有一点像我;6.是像我;7.是非常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