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指导血小板输注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4-01-04 08:57张锡莲邓丽群姜文明
癌症进展 2023年20期
关键词:血小板血栓评估

张锡莲,邓丽群,姜文明

贵溪市人民医院1输血科,2肿瘤科,江西贵溪 3354000

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伴有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异常[1]。目前,血小板输注作为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手段,被用于预防或改善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现象,同时降低其他血液制品的使用率。传统方法仅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常规实验室指标评估是否需要进行血小板输注,如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等,该方法虽能有效评估血小板数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准确判断患者凝血功能状态和血小板质量等,故而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作为一种新兴的血液凝固监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其可通过模拟患者的整个凝血过程,直观地显示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并在不同治疗阶段提供实时追踪及指导,有效监测血小板质量[3]。因此,本研究探讨TEG 指导血小板输注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新思路和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贵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经病理学等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PLT<20×109/L,且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精神异常或认知功能障碍;患遗传或获得性血液疾病;患自身免疫性疾病;肝功能严重损伤。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60 例恶性肿瘤患者,将2021年3 月至2022 年2 月收治的30 例患者纳入对照组,2022 年3 月至2023 年2 月收治的30 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1~84岁,平均(65.30±12.14)岁;疾病类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8例,胃癌4例,肠癌4例,鼻咽癌1例,宫颈癌2例,肝癌2例,肺癌5例,喉癌1例,肾癌1例,胰腺癌2 例。观察组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40~84岁,平均(67.45±11.08)岁;疾病类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9例,胃癌3例,肠癌4例,鼻咽癌1例,宫颈癌1例,肝癌1例,肺癌6例,喉癌2例,肾癌1例,胰腺癌2 例。两组患者各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方法指导血小板输注:评估患者病史、临床表现,根据评估结果、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及PLT 确定需要的血小板浓度和体积,确认输注血型和兼容性,检查输注准备物品(如输血袋、输血管和输注装置等),核对患者身份和标本信息,轻轻摇晃或旋转血小板制剂以均匀悬浮血小板,采用输血器(直径170 μm)对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初始输注速度设置为10~15 滴/分钟,15 min 后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60~80 滴/分钟,输注时间不宜超过2 h。观察组给予TEG 指导血小板输注:采用枸橼酸钠抗凝剂在患者空腹状态下采集其3 ml 的静脉全血样本,通过离心方法将其分离以获取血浆和红细胞,将血浆样本加载到血栓弹力仪器中,根据仪器提示输入患者身份、样本编号等信息,对仪器生成的曲线和数据进行分析解读,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血细胞凝聚块形成时间(K)、血细胞凝聚块形成速度(α)及血凝块最大幅度(MA)等,然后根据TEG 检测结果确定需要的血小板浓度和用量,并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核对、签名和准备,将备好的血小板制剂通过输血装置连接到患者静脉通路,初始输注速度设置为10~15 滴/分钟,15 min 后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输注时间不宜超过2 h。在输注过程中,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病情变化、不良反应和输注后的效果。

1.3 观察指标

在输注结束后,评估和观察两组患者输注效果、血小板输注相关情况、凝血功能指标,并统计和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①输注效果:在输注前、输注后,分别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全血样本,每次3 ml,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水平。采用血小板计数纠正后增多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评价输注效果,CCI=血小板输注前后PLT 的差值×总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数,如1 h CCI超过7.5×109/L,24 h CCI 超过4.5×109/L,说明输注有效,否则输注无效。②血小板输注相关情况: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量、输注次数及输注所需总时间。③凝血功能指标:采集静脉全血样本,使用血凝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i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④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两组患者输注后出血、血栓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输注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1 h CCI、24 h CCI 及输注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输注效果的比较

2.2 血小板输注相关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输注量、输注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输注所需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相关情况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相关情况的比较(±s)

组别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输注量(U)12.23±2.54 17.85±3.21 3.034 0.004输注次数2.68±0.35 3.54±0.46 8.149 0.000输注所需总时间(h)1.57±0.41 2.63±0.52 8.768 0.000

2.3 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输注前,两组患者FIB、PT、APTT 及TT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两组患者FIB 水平均升高,PT、APTT、TT 均缩短,且观察组患者FIB 水平高于对照组,PT、APTT、TT 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输注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2.4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出血2 例、血栓3 例,对照组患者发生出血5 例、血栓7 例,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6.67%(5/3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0.0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5)。

3 讨论

恶性肿瘤是一种病死率和复发率均较高的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4]。恶性肿瘤患者因长期接受化疗、放疗和手术等治疗,导致骨髓功能受损,血小板生成减少,进而增加出血风险。在临床中,血小板输注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出血,已成为治疗方案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传统的输注指导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导致输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寻找一种高效、合理的输注方法显得极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对输注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研究发现,在血液输注中应用TEG 进行指导能够取得良好的输注效果[5-6]。基于此,本研究探讨TEG 指导血小板输注对恶性肿瘤患者的输注效果,并与传统的输注指导方法进行比较。本研究数据显示,采用TEG 指导血小板输注的患者1 h CCI、24 h CCI 及输注有效率均高于采用传统方法指导血小板输注的患者(P<0.05),表明使用TEG指导血小板输注能显著提高输注效果,这与李贤见等[7]研究结果相符。作用机制在于,TEG 指导血小板输注是一种用于评估血液凝固功能和个体化输血治疗的技术,基于个体患者的血栓弹性结果,可提供更加个体化的输注决策;同时,其能够实时监测和评估血栓形成和溶解过程,并通过即时反馈帮助医师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调整输注决策;根据患者的血栓形成和溶解动力学,能够更精确地确定所需的血小板输注量,避免不必要的输注并减少过度输注的风险[8-9]。因此,通过个体化、即时反馈和减少过度输注,TEG 指导血小板输注可能会提高输注效果,使血小板更快速和更有效地达到患者的目标值。从血小板输注量、输注次数及输注所需总时间方面进行评估,本研究数据显示,采用TEG 指导血小板输注的患者血小板输注量、输注次数均明显更少,输注所需总时间明显更短(P<0.01),表明使用TEG 指导血小板输注能够有效减少血小板输注量、输注次数,并缩短输注所需总时间。作用机制在于,TEG 可提供更准确的个体化凝血功能评估,通过测量血小板聚集功能、TT 和FIB 溶解能力等指标,确定患者的实际血小板需求量,避免输注过多的情况发生,并有利于节约血小板资源[10]。同时,通过使用TEG 进行动态监测,在输注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凝血状态的持续时间,这有助于评估是否需要连续输注血小板,或是否可以延迟下一次输注[11]。此外,TEG 可及时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帮助确定输注血小板的最佳时间和速度,从而优化输注计划并有效管理整个输注过程,有助于缩短输注所需的总时间。从凝血功能方面进行评估,本研究数据显示,输注后,采用TEG 指导血小板输注的患者FIB 水平高于采用传统方法指导血小板输注的患者,PT、APTT 及TT 均短于采用传统方法指导血小板输注的患者(P<0.05),表明使用TEG 指导血小板输注能够有效改善凝血功能。马娜等[12]研究结果显示,使用TEG 指导对恶性肿瘤术后凝血异常患者进行临床输血,能够有效改善其凝血异常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高血液凝结质量,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作用机制在于,TEG 能够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凝血信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这有助于使血小板输注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凝血功能异常的纠正;同时,通过模拟和监测原始全血样品中的凝血过程,有利于评估机体内凝血功能,并提供动态的凝血曲线和具体的凝血参数,包括FIB、PT、APTT 及TT,而传统方法可能只关注部分凝血参数,无法提供相同程度的详细信息[13-14]。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面进行评估,本研究数据显示,采用TEG 指导血小板输注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采用传统方法指导血小板输注的患者(P<0.05),表明使用TEG 指导血小板输注能有效降低出血、血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作用机制在于,TEG 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并调整血小板输注剂量和速度,以防止血小板输注过多或不足导致的出血或血栓。此外,通过动态监测,TEG 还能评估血小板功能和纤维蛋白形成速度等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需要增加血小板抑制剂的使用,从而进一步减少血栓发生风险[15]。同时,通过分析TEG 图谱的特征,还可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并预测出血和血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为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策略提供帮助,从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时,应用TEG 能够显著改善输注效果,并更有效地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状态,有助于降低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血小板血栓评估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评估依据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消积散结丸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脾切术后门静脉血栓19例
血小板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Fas FasL 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