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实践探索

2024-01-03 13:18安徽省南陵县博文中学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查全军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大思戏曲

安徽省南陵县博文中学/汪 敏 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查全军

“大思政课”的底色是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理念指引。《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要求:“准确把握各门学科育人目标,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王国维曾用“无用”来定位美学的价值,以引导人们克服功利主义的短视,用更加博大的视野看待世界和人生。朱光潜也认为,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1]《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审美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既赋能思政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又夯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担当。从“大思政课”的角度来说,挖掘美育资源内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价值,找到审美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天然联系、事实关联和内在贯通性,并探寻美润大思政的价值追求,是“大思政课”理念下教师应有的学科作为。结合教学实践,本文试从微观层面探索审美教育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实践路径。

一、观山水以感联系,激发思维活动力

2021 年1 月8 日,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中小学艺术课程要从中选择适当的载体形式,呈现有关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内容,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要求。”受限于学校审美教育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艺术课程的开课率,以及学生个体兴趣爱好、时间精力,学校教育不少都缺乏对审美教育的关注研究和运用。教科书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教材。思想政治教科书是思政课教学之本,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凭借和依据。[2]以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为例,教科书的插图呈现了多种富有魅力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如戏曲、古琴、园林、雕刻、书法、绘画、刺绣等。个人认为有些遗憾的是,本次教材修订没有继续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插图编入教材,使得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失去了在教材中与学生邂逅的机会。在执教“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时,教师营造“流连忘返”的艺术情境,指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历史渊源、艺术流派,引导学生比对中外绘画技艺异同,感受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独特魅力,从而在有效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促进其坚定文化自信,并让他们懂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价值。

【情境创设】

西方绘画多采用透视法,即在画面上依据几何学的测算构造一个三进向的空间,一切视线集结于一个焦点或消失点。[3]

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著名的“三远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杜甫在《春日江村·其一》中写道:“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中国画的整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画家和观者的眼睛不是从某个固定的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上下流动、飘瞥四方、一目千里,从整体上把握全境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

【学科任务】运用联系观的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赏析中国传统山水画。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学生一方面通过阅读文字,懂得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基本审美遵循;一方面使用智慧终端,查看中国传统山水画代表人物、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法国画家、印象派先驱弗朗索瓦·达比尼的代表作《收获》。从空间上来说,中国传统山水画立足整体,统筹兼顾,“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高下远近大小,山水树石人物,一视同仁;从时间上来说,赏析的过程是一种俯仰往还、处处流连,具有次序性、节奏化的行动。先文后图、图文映照,迁移运用、对比赏析,利于学生多维思考、创新作答。学生在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流连忘返”中增进对中华民族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科素质和思维品质,促进全面发展。

二、听戏曲以谋发展,培养思维思辨力

《指南》指出,中华传统艺术主要载体形式包括以戏曲、美术为代表的经典艺术作品和以刺绣、皮影戏为代表的特色技艺。优秀经典戏曲能雅化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品位,丰富精神世界。受教科书多幅反映戏曲的插图启发,教师在执教“世界是发展的”时,在“课前5分钟”环节,带领学生演绎了一出“戏曲进课堂”。

【情境创设】

2022 年,央视综艺频道《拿手好戏》第2 期节目中,流行歌手黄龄第一次登台演唱越剧经典剧目《盘妻索妻》,一开腔便惊艳到了所有评委。演唱完毕后,黄龄在互动环节请教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在正式演唱越剧时,能不能带入流行唱法的一些小腔?”对此,何赛飞回答道:“从行腔上来说,每个戏曲剧种,每一个流派的形成,它都在不断地发展当中,我们现在所听到的看到的,都是不断发展的一个结果。但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去丰富它,只要能更丰富地更好地体现我们所诠释的人物或者整个声腔的美,何乐而不为呢?但是我个人觉得,要有比例,把自己的本质本味都没有了就不行。”

【学科任务】运用发展观的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对“戏曲传承中可不可以加入流行音乐元素”展开辩析。

雅思贝尔斯说:“交流就是通过真理的效力来检验真理本身。”学生在欣赏唱段之后研读文本,揣摩对话,并围绕辩题分组展开讨论。教师在辩论小结环节,专门介绍“听懂”戏曲的方法。即宋代沈括提出的中国歌唱的一条重要规律:“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声中无字”怎么理解呢?正确的解释是“把‘字’融化在‘声’中,把‘字’解剖为头、腹、尾三个部分,化成为‘腔’。‘字’被否定了,但‘字’的内容在歌唱中反而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取消了‘字’,却把它提高和充实了,这就叫‘扬弃’。”[4]听戏,就要能听得懂字、音、腔、调;看戏,就要能看得懂服装设计、化妆、道具和布景,否则就无法深刻领悟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蕴藏的文化基因,就无法正确进行历史传承。凡是对一种生疏的东西已经能提出恰当的批评来,就说明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提高了一步。[5]即便学生对戏曲不感兴趣,或者说觉得听戏很困难,连字音都听不明白,那也不要紧,如果能感受到戏曲的旋律和节奏,以及音乐、歌唱中的情绪和情感,那也是不错的收获,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所主张的“得意忘形”。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辩证地看待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才有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进行文化创新的可能。质言之,审美教育有助于加强人文关怀和情感关注,促进学生身心和人格全面健康发展,推进思政课教学内涵式发展。

三、赏摄影以议创新,训练思维创造力

审美教育要培养的就是对于审美对象的“感”“觉”“得”,即通过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识,进而有所“觉”、有所“得”。思政课教师必须拓宽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掌握美学知识,柔化育人手段,用审美的眼光去关注学生需求、发现生活、发现时代。图像组合能产生递进和叠加效应,放大信息输出符号,强化政治认同的心理图式[6],有助于丰富教育资源来源、优化美化教学情境,提升育人实效。高中思政课必修教科书的插图资源极其丰富,包括:影印图片,版画、油画、中国画等经典美术作品,反映重要革命史实和关键事件、革命英雄人物及事迹的老照片,反映新时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摄影作品等。以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为例,教科书中的很多摄影作品插图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执教“贯彻新发展理念”时,教师参考摄影构图技法,探索摄影艺术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情境创设】

摄影是阅读社会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摄影也是做“减法”的艺术,为了突出主题,通过不同的构图方式来剔除各种淡化主题的“多余”部分。

“新能源汽车”和“农业生产”采用了“几何切分式”。该法以分明有力的对角线分割画面,对角线两边内容各有趣味中心,构图更有深意而且达到视觉平衡,观众能够跟着对角线的视觉引导展开无限联想。

“西电东送”则采用逆光拍摄的“剪影法”。前景具有清晰、简洁的边缘,背景明亮而干净,通过将人事物以单色描绘(以黑色为主)的方式,呈现出主题鲜明、构图简洁、效果突出等特点,同时极富故事张力,令人印象深刻。

“低收入群众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采用“透视法”。即利用焦点到虚化,距离的远近变化过渡,以及景物的比例缩放,拉大视觉纵深,让人有一种立体式的真实代入感。

【学科任务】运用矛盾观的知识,说明上述赏析给新时代青年进行文化创造创新的启示。

“美育学”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提升学习者的审美实践能力,是美育的“核心任务”。[7]思政课作为实践性活动型课程,教师坚持核心价值导向、立足提升学科素养、创新评价方式,开展“微镜头·记录美好生活”社会调研活动,借助“小镜头·透视大美时代”记录各类志愿者活动,组织“打卡美好乡村”实地参观学习活动,通过艺术手段、美的方式实现理实交融,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并通过摄影展、钉钉群等方式进行线上线下分享交流,推动“课程思政、网络思政、日常思政、文化思政”等鲜活载体的有机联动[8]。当下,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率高,通过摄影记录新生活、记录新时代,学生喜闻乐见、参与度高。通过完成摄影作业,学生能将课堂上学到的、懂得的、相信的道理,用自己的镜头去记录、观察和创造。学生拍摄出来的摄影作品,既是对书本知识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的反映,更是审美效果与思政课道理进行的艺术化融汇、文艺化链接。

思政课教师将审美教育放在“大思政课”的理念下一体化思考、一体化实践,以审美的眼光从重视教科书插图入手,挖掘、拓展课程思政中蕴含的美育元素,在对审美对象的流连忘返中,深悟其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并以此作为提升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美妙载体。美润大思政,符合思想政治学科政治导向、价值引领,以及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有助于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大思戏曲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