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拂晓小学/朱兆明
作业是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但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课后布置的作业渐渐出现量大、重复的问题,甚至有“难、偏、怪”的倾向,短时间内这样的作业看似提高了成绩,实则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同伴相互交流、课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当作业难以独立完成时,很多学生就会彻底放弃思考,直接使用搜题软件搜索解题过程并抄写答案。这种作业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直面作业与校外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明确了作业设计、布置、完成各层面的要求,为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1]。针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笔者着眼于“减负、提质、增效”的目标,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双减”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作业设计。
“数学中有一些重要内容、方法、思想是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逐步理解和掌握的,教材呈现相应的数学内容与思想方法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数学的学习内容以单元为单位,将相关的学习内容编排成为一个单元,所以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把握知识之间的关联,设计的作业要考虑知识在整个单元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相关联知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1.单元知识作业设计要整体考虑
“教师不管承担哪一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都要对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整体的梳理,了解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顺序以及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分布情况”。[1]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需要着眼于相关联的单元之间的联系。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各年级的《教师教学用书》在使用说明中,都将小学阶段所要掌握的知识框架一一列举,帮助教师在教学前了解这部分知识与前后知识间的关系。在每个单元中,设置了分节的说明,以及对于整个单元的说明,包含了“单元教学目标”“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单元学习内容分析”“课时安排建议”“知识技能评价要点”[2]等多个环节,帮助教师从整体视角分析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迁移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其中,“知识技能评价要点”明确指出在进行知识技能评价时需要思考的方向,并且配有样题,教师应认真研读,结合样题精心创新作业设计。例如,“乘法”课中,《教师教学用书》就通过图表简要说明了本单元内容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从中看出整数乘法的学习是分散编排在教材中的不同位置的。在进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学习前,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乘法口诀,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计算,进而从中迁移旧知识、发现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同时又为第二学段继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就可以从知识间的联系入手,结合知识技能评价要点及样题精心设计。在课时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对与旧知联系紧密的题目进行设计,与本节课的典型题目整合组成巩固型作业,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还可以设计与后续三位数乘两位数有关的题目让层次较好的学生进行尝试,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课时作业设计要“承前启后”
在作业设计中,教师不仅要着眼于各相关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也要重视通过作业帮助学生打通单元内知识间的联系,注意“承前启后”。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编排思路,从前一课的作业设计中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埋下伏笔。仍然以“乘法”这一单元为例,分析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发现,教材在编排中注重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来帮助学生学习,内容的编排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设计“找规律”一课作业时,由于这一部分知识与“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联系最为紧密,所以除了安排“两位数乘整十数”相关练习外,也需要加入旧知,比如可以直接写得数:3×6、3×60、30×60、3×600……这样一组相互关联又循序渐进的题目可以让学生从解决一位数乘法问题的思路中,通过知识迁移发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与“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一致的,仅需要在进行一位数乘法的运算之后,数一数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然后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即可。这样的方法有益于学生发现、掌握和应用规律。
在“队列表演(一)”与“队列表演(二)”这两课时中,将14×12 的计算分开进行编排,也体现了教材重视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特点,设计作业时教师要注意把握两节课在解决诸如14×12 这一类问题中存在的不同。在“队列表演(一)”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建议教师围绕几何直观来进行,例如,让学生计算12×13时,可以配以“点子图”“表格”等,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圈一圈、算一算、比一比进行计算。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管哪一种方法,都是将新知转化为旧知来解决问题,而且不同的解决方法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为理解“队列表演(二)”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的算理打下基础。这样的作业设计让作业真正起到巩固与提升的作用:前一课为后面继续学习乘法竖式做好相应的知识孕伏,后一课注重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竖式与画图、横式、列表等方法的算理是一样的。用“承前启后”的方式去设计作业,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适当的“脚手架”,打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让旧知识成为学生开启新知识大门的钥匙。
“双减”政策中强调“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3]因此针对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要优先减量。量的减少意味着小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探索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伴随着作业压力的减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得到提升,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以“减量”为前提,逐步对作业内容进行完善,真正将“时间”还给学生。
例如在“运算律”的作业设计上,教师要充分考虑课程涉及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多项知识点,在作业的量上做减法。设计作业时首先要减量,很多重复的内容可以去掉,留下典型的练习题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其次,题型也可以作适当的删减,因为某些不同的题型所达成的目标重合度较高,很容易造成重复。精简后的作业更加突出不同运算律之间的区别,从而提高作业练习的针对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业量的减少减轻了学生的作业压力,但是想要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还需要教师对作业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和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两个问题:是否具有典型性?能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两个问题充分表明了作业的设计需要精心构思,具有典型性,且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完成能力范围内的作业,真正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例如:在“小数乘法”一课中,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通过作业练习掌握小数乘法的相关知识,笔者对作业进行精心的设计,力求发挥作业的最大效果。在设计时笔者首先明确了教学重点,即意义、计算、应用,同时考虑到学生存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所以在问题的设计上进行了分层。为了明晰小数的意义,设计了如下巩固型作业:
(1)3.9扩大( )倍是39。
(2)78缩小到它的( )倍是0.078。
在布置计算题时也进行了如下设计:
7.5×16;0.52×7;0.06×270。
并且安排了拓展型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做即可:
A(优等生):商场卖出洗衣机16 台,每台754 元;脱水机也卖出16台,每台246元,一共卖了多少钱?
B(中等生):蓝鲸体重可达到150 吨,长度可达到25.9 米,世界上最大的巨杉质量是蓝鲸的18.7 倍,高是蓝鲸体长的3.2倍,该巨杉重多少吨、高多少米?
C(学困生):苗苗从家到学校,每小时走4.05 千米,0.4小时到达,她的家离学校多远?
这样的作业设计在减量的基础上深化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确保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有效提升。
从题型上看,数学作业形式是相对固定的,包括填空、选择、判断等,从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重复的形式很难有效提高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若能适当转变作业形式,使其更有趣味性和实践性,必然能够让固化的作业“动起来”,从而促使小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自主的探究欲望。
如:在布置有关“比例”的作业时,笔者对传统教学形式进行了转化,形成了实践性作业,内容如下:
1.动手制作一个长5 厘米、宽3 厘米的长方形。以该长方形为基础,再分别按照3∶1 和1∶2 的比例制作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
2.如果学校想建造一个长100 米,宽60 米的操场,你能用1∶1000 的比例尺画出操场的平面图吗?跟父母讲一讲自己的画法以及其中的道理。
两个实践作业的主题围绕比例展开,都需要学生通过操作、绘制来完成,与常见的应用题相比,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更利于提高数学作业的练习效果。形式上的转变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作业形式更加灵活,也更契合学生的需求。
总之,“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精心设计作业,力求全面发挥作业在教学中的作用。作业的设计在“联”不在“散”,在“精”不在“多”,教师不应一味地坚持“以量取胜”,而是要“以质取胜”,只有增强作业本身的练习效果,才能真正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针对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教师务必要有所创新,使其“联起来”“少起来”“精起来”“动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