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2024-01-02 16:14何国友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3年24期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物理教学新课改

何国友

【摘要】物理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自然学科,学科学习难度较大,加强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搭建初高中物理知识过渡桥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的异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保证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提出对比分析教材、改进教学方式、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等策略,以期为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初高中衔接;物理教学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均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物理核心素养,重视实验教学的意义,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具有较强一致性,但二者之间客观存在的教学难度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物理思维承接明显出现断层,部分学生难以跨越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为此,教师必须正视新课标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衔接性问题,在把握二者差异的基础上调整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平稳过渡衔接期.

1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

1.1 教学内容难度差异

初中物理教学以传递知识性内容为主,学生接触的物理概念较多,且多与现实生活贴近,强理解性的知识较少,物理知识的学习理解难度较低;高中物理知识同样属于力、热、光、电范畴,但接触的知识的学习理解难度更大,重视物理理论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物理知识与数学知识关系更加密切,解题需要应用的数学工具和技巧的数量明显增加,跨学科知识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物理学习的抽象性,为学生学习理解物理知识增加了阻力[1].

1.2 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点数量相对较少,教师更加注重对抽象性概念的讲解,课堂时间充裕,师生之间可就物理知识概念反复讨论,互动中深化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接触题型相对单一,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物理公式、概念的掌握情况,解题难度有限,即便只是死记硬背题型和知识点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高中阶段所学物理知识密度大幅增加、教学进度加快,学生仅靠课堂时间难以全面掌握所学物理知识,知识转化难度较大.接触题型更加复杂多变,部分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灵活运用所学规律和公式,变换思维方式方能解决问题,传统的死记硬背和刷题式学习难以提高物理成绩.

2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原则

2.1 循序渐进原则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关键在于如何按照物理学科的逻辑系统实现过渡,在知识点学习上坚持由易到难原则,在问题设置上坚持由浅入深原则,在学习方式上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在学习习惯上养成预习、复习、自习相结合的自主学习习惯,逐步提升,促进学生的发展.

2.2 思维能力原则

新课改强调物理教学应“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为此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中巩固旧知识、认识新知,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提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

2.3 教学方式多元化原则

新课改指出,高中物理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正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为让学生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上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索型的物理课堂,在探索发现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教学方式,为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奠定基础[2].

3 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策略

3.1 深研教材差异,把握知识衔接点

初高中新课改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为使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展开,首要条件在于新旧知识的同化,明确初高中同类知识在文字表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从已有知识基础入手有序开展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对比分析相似知识点的具体差异,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重新建立与高中物理知识特点相契合的思维认知结构,实现同类知识的迁移式发展,助力学生成长[3].

例如 以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以及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冊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为例,为实现初高中衔接教学,教师对比分析初高中物理教材.初中物理教材:学习制式长度单位,了解时间基本单位,把握时间、速度与路程之间的关系;高中物理教材:学习矢量和标量,区分位移和路程,时间与时刻之间的差异,用时间轴描述物体运动过程.对比分析初高中教学内容,原本的速度、位移、加速度引入大小和方向等属性,路程与位移、速度与加速度等相似概念较多,如何帮助学生准确区分近似概念的关系是保证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教师在课上以初中教材知识为起点,导入高中相似概念,帮助学生正确区分二者差异,稳步跨越高中物理高台.

首先,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复习长度单位米、厘米、分米等长度单位知识,回忆路程概念的含义,从长度出发引入有关介绍位移概念的生活化问题:“这是一张城市地图,我们现在要从学校向电影院方向移动,老师准备从光明路出发,李薇薇同学准备从建桥路出发,我们的运动轨迹不同,行进道路的长度也不同,但我们在地图上移动的位置变化却是相同的,都是从学校到电影院.我们的路程长度不同,但位置变化相同,这说明什么?”借生活化问题引入位移概念,帮助学生区分相近概念的区别.

其次,高中教材中引入矢量和标量等全新概念,“长度和时间”知识难以体现矢量和标量的特点,为此教师引入“运动和力”中“力的运动方向”相关知识辅助说明矢量的含义,“同学们,我们向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个物体会向力作用的方向移动,力越小物体移动速度越慢,力越大物体移动速度越快,这样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量就被我们称为矢量,大家从速度出发,思考一辆车在怎样的运动状态下与矢量概念相符合?”从生活情境引入,同化新旧知识,引导式探究新知,助力学生成长.

3.2 摒弃死记硬背,改进教学方法

初高中新课改均强调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应用科学探究方式研究物理问题,为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物理教学方法,尽可能使学生亲历物理知识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学会使用正确的方式探究物理知识、解答物理问题.通过研究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物理问题的兴趣,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脱离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模式,促进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活动的高效展开[4].

例如 以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探究滑动摩擦力”和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摩擦力”为例,初中物理主要学习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现象,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以及控制摩擦力大小的方式,高中物理主要学习摩擦力的规律,以及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含义.为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入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辅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知识.

为实现初高中物理的衔接式教学,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参照初中教师以推箱子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概念的教学方式,教师同以推箱子为主题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大家思考一下,老师现在用一根手指推课桌,桌子纹丝不动,老师现在用两只手去推桌子,桌子还是不动,所以老师叫了其他学生一起来帮忙推桌子,这一次桌子被推走了,大家说在老师推桌子的过程中,桌子与地面的静摩擦力是始终保持不变的吗?我们应怎样来证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提出猜想:随着推力的增加,桌子受到的静摩擦力也在增加.为验证猜想,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基础设计验证实验,用铁块代替桌子,用光滑木板代替地面,用弹簧拉力计代替绳索,连接铁块与弹簧拉力计,逐渐增加对铁块的拉力,教师适时介入实验流程提出问题:“此时弹簧拉力计的读数代表什么?为什么弹簧拉力计可以用于表示铁块与木板间的摩擦力?如何验证这一想法?”学生发挥想象,加入对照实验组,先测试在木板上正好拉动铁块的力的大小,在木板上涂刷油脂润滑后,再次进行测试,由于木板表面光滑,摩擦力减小,如果此时刚好能够拉动铁块的力也同样减小,则证明拉动铁块的力等于摩擦力.学生自主思考运用所学物理知识验证所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逐渐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方式和节奏,保证高中物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3 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自学习惯

初中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高中新课标同样强调“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初中更强调教师的指导,高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说明高中物理知识学习难度较大,学生难以在课上完全理解教师所讲内容,为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过渡,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从自主预习规划、课中问题提出和课后复习思考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跨越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过渡[5].

例如 以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重力”和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重力与弹力”为例,学生尚未形成预习、复习所学物理知识的习惯,整理的学习笔记较为简单,难以适应高中物理教学需求,为此教师从初高中物理中的重力知识入手,对比分析二者在知识总量,知识概念的理解难度方面的差异,强化学生自主预习和复习的意识,指导学生针对性记录学习笔记,为课堂讨论和课堂提问做准备.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分别展示初中重力知识和高中重力知识,初中:了解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重力引发现象,了解重力的方向、重心,使学生掌握确定规则物体重心的能力,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高中:明确重力产生原因,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影响重心的因素,分析等效替代思想内涵.教师发放微课,引导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初中重力与高中重力知识,在课后组织随堂测验,通过测试分数让学生认识到初高中物理知识在学习理解难度方面的差异,最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材自主预习“弹力”知识,思考形变、弹性限度、弹力大小、弹力方向、胡克定律等概念的意义,自主提问:所有物体发生形变时是否都会产生弹力?如何区分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力?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能否用函数表示?将一根弯曲弹簧拉伸成一条直线,弹簧失去恢复形变的能力,松手后是否还会产生弹力?培养学生自主提问习惯,自问自答解决学习中的疑惑,使学生逐渐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助力学生成长.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工作,使学生适应高中物理教学方式,提高物理成绩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为此教师从初高中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的差异入手,通过对比分析、自主提问、自主探究等方式使学生正确认识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差异,针对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物理课堂,为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方武增.对“居高临下”物理教学的研究及践行——以将初中教材资源作为高中物理教学“情境素材”为例[J].物理教师,2022,43(07):26-30.

[2]胡景瑩.实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积极意义及有效途径[J].广西物理,2022,43(02):172-175.

[3]刘玉中.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衔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24):57-59.

[4]韩煜.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案例研究——以“欧姆定律”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7):158-160.

[5]王淑媛.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232.

猜你喜欢
初高中衔接物理教学新课改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历史课外阅读
历史课外阅读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浅谈《物理初中—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用书》的作用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究